2015年,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正式启动我国“双一流”建设,我国进入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快车道”。2020年12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办法(试行)》,意味着我国“双一流”建设第一个周期已完成,首轮“双一流”建设成效验收正拉开帷幕。要对“双一流”建设首轮建设成效进行科学、全面、公正地评价,了解把握“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的价值逻辑成为首要任务。
“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是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方向性重构
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关键在于形成政府、学校、社会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多元协同合作的教育治理主体。“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强调多元多维多主体评价,要求形成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新教育评价体系,引领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深入推进新时代教育综合改革,也为教育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撬动全局的支撑点。
以方向式评价改进实践路径。“双一流”建设是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新的发展模式,旨在集中力量推动我国顶尖高校与学科的更高质量的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整体发展提供了方向性示范,加快实现中国特色教育强国战略的步伐。因此,“双一流”建设成效的评价必须摒弃过于重视结果、指标与绩效的传统评价方式,以一流人才培养及终身成长机制为中心,对现有评价方式进行方向性变革。始终坚守服务党和国家发展的教育使命,切实贴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实际,全面落实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提出的“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的教育评价改革原则,形成蕴含中国特色的新时代教育评价体系,以指导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双一流”建设实践。
以分类式评价推进高校特色致远。高等教育分类分层是教育发展为适应新时代社会与学生多样化需求的必然趋势。笔者根据不同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建构了高校分类体系,分析了高校分为研究型、应用型和职业技能型三大类型的划分原则与内涵。“双一流”建设本身就是我国高等教育分类发展推进的重要举措,要求高水平大学和学科根据自身特色与优势专长进行差别化发展。实现不同领域和类型的大学和学科沿着不同维度快速发展,成为各自领域中的国际一流,为我国高等教育分类分层发展形成一批特色化、差别化、区域化的“领头羊”。所以“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必须是引导特色发展的分类式评价,评价过程中充分考虑不同高校与学科的文化传统、优势特色、区域支撑与行业水平等方面特色与差异,形成从共性到个性、引导特色发展的教育评价生态,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多样化健康长远发展。
以内涵式评价创造良性协同文化。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以内涵式发展为主线,以质量提升指引建设全过程。突出质量文化是新时代我国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核心指标,是达成教育综合改革,实现我国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所在。“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必须是强调质量文化的内涵式评价,聚焦回应需求的质量改进,将“破五唯”贯穿成效评价的全方位和全过程,克服以往的重排名和数量的外延式评价顽疾,各项指标关注和体现“双一流”建设的本质追求,推动教育评价生态治理,实现建设主体回归教育与学术本真。“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需要切实诊断“双一流”在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研贡献与机制创新等方面的建设情况,营造关注质量建设的良性文化,以坚持高标准的文化意蕴推动高校内部治理模式改革和“双一流”建设内外部协调机制的健全,以建设主体的内生质量文化形成“双一流”建设的协同合力。
以高峰式评价深化综改制度变革。教育深化综改强调围绕落实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根本任务,以需求为导向,以质量提升为价值追求,系统变革教育办学主体的教学、科研、办学管理体制和保障支持机制等各方面。“双一流”建设涉及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以及管理体制等各方面,可以说“双一流”建设是高等教育领域综改的一次整体实践。“双一流”建设的成效评价必须是高峰式评价,强调卓越评价,落实以评促强,实现成效评价对“双一流”建设的持续强化作用。力求形成建立检测、改进与评价“三位一体”的“双一流”建设常态化监测机制,灵活运用多样评价手段和方法,促使“双一流”建设成为一个良性循环的动态卓越系统,引领并深化高等教育综改。
“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是对国家战略急需的回应
“双一流”建设的提出是基于全球竞争日益紧张激烈的国际环境,是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大战略部署。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是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增强国家在世界科技前沿创造与核心技术攻克实力的关键。教育是社会进步与国家发展之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与科研水平跨越提升需要通过“双一流”建设来实现。“双一流”建设的成效评价需要考察建设高校与学科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急需的情况,和培养高精尖国家紧缺人才的能力。
从教育先发展到教育优发展。“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优先发展是我国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方针。但在不同时期,教育优先发展方针的侧重点不同,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的教育发展策略更偏向教育先发展,注重教育规模的扩张,这是由我国早期国民人口总量大、平均受教育程度低的基本国情决定的。随着我国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我国进入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的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更是明确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强调“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明确新时代我国教育需要通过深化改革,从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发展转向质量提升的内涵式发展,发展重心从教育先发展转至教育优发展,以实现教育强国战略。“双一流”建设是实现教育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是我国教育战略从教育先发展转变为教育优发展首次集中体现。“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必须关注工程建设对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引领贡献,推动教育卓越发展。
从高校职能缺位到结构性融通。“双一流”建设的成效评价需要重点考察建设主体引领国家战略科技前沿发展,与高新产业结构相适应的情况。任何单一的高校职能是无法满足这一新时代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高校的职能是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变化和丰富的,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我国高等学校教学、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的三大职能。“双一流”建设首次将一流大学建设与一流学科建设放在同一高度,并强调以学科为基础推动“双一流”建设,明确一流学科对一流大学建设的支撑作用,力求实现高校的科教融通、产教融合。所以“双一流”建设是否以需求为导向,以学科建设为载体,真正实现立足人才培养,结构性融通高校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成为其成效评价的关键内容。
从工作式执行到信念式共鸣。对高精尖创新人才培养情况的考察是“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的核心部分。新时代科技经济的极速发展,高等教育现行的以行业产业需求和现有学科知识为依据设置固定专业培养人才的方式,并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难以培养出国家紧缺的能够引领行业前沿发展、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的高层次创新人才,无法回应日新月异的社会人才高要求。瞬息万变的社会发展对人才引领未来的能力要求更高,传统工作式执行的择才标准将被淘汰,对创新创业有信念式共鸣逐渐成为关键人才遴选条件。教育的人才培养,特别是与社会联系最密切的高等教育,必须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系统性改革,专注于实现学生终身成长的关键能力的培养,如学生的创新能力。而知识经济时代真正的创新往往都在学科交叉点上,所以“双一流”建设的成效评价必须关注人才培养方式结构性变革情况,着重监测评价一流大学的跨院系的学科融合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建设情况,以及一流学科的科研育人与产教融合的能力。
“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是对育人本真的回归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初心,但社会时代进步水平影响着高等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各时代阶段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都有着其专属时代烙印。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当代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有了社会成功和个人成功共生的基础。一流大学的根本使命是培养一流人才,而一流学科建设的内涵也以一流人才培养为基,打造学术团队,开展科研创新。可以说一流人才培养是“双一流”建设的核心任务。“双一流”建设的成效评价必须突出对一流人才培养情况的考核,考察建设主体对学生个体终身成长的贡献,加速新时代高等教育回归育人本位。
以立德树人成效作为评价标准。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可以说立德树人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新时代使命,重点在于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时代的一流人才必定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卓越成长的,“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以立德树人成效作为评价标准,强化“完人”育人理念在教育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主导地位,实现新时代教育思维的深层改革。评价突出对建设主体的培养规划、课程设置、教师教学以及组织制度等一流人才培养关键指标的考核,重视“完人”培养,关注培养的全过程、全方位以及高质量,实现完善人格的教育本质。评价以围绕立德树人,以一流人才培养质量为评价关键是“双一流”建设方向的正确把握,实现卓越人才的培养,有利于加快“双一流”建设的完成,优化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整个教育系统的优化升级。
以育人规律作为评价准则。教育育人规律主要是指考虑受教育者的个体成长与群体需求的原理原则体系,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以致用。“立德树人、科教融合”是我国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规律与原则。一方面,新时代高等教育育人需要格外重视受教育者创新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引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双一流”建设。“双一流”建设的成效评价需要重视一流人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重视科教融通,以科研实践育人,摒弃传统的“重教不重学”,或者“重学不重用”的观念,强调在科研实践中实现教研产融通;另一方面,社会发展和教育扩张促使新时代高等教育需求多样化,教育需要切实关注并满足每个学生个体的终身成长,标准化的人才培养要求终将被一流成才形式所取代,高校需要提供多类型多层次的办学模式和定制式的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双一流”建设的成效评价需要关注一流人才培养路径多样化情况,关注人人卓越的实现。
以高层次人才终生成长为评价目的。纵观人类时代发展历程,人类社会时代变革是在以几何级数加速,当今社会即将从信息时代迈入人工智能时代。社会发展时代的变革也将导致教育时代变革,教育即将从学校教育时代进入终身教育时代。社会的加速发展导致阶段性的学校教育不再能满足个体终生成长需求,而且信息技术的进步使得学习不再受限于场所或时间,教育不再是学校职前教育的代名词,适应高速发展的新时代要求个体一生可持续发展,终身持续学习已成为社会与个体发展的硬性需求。“双一流”建设作为我国高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一方面,实现高精尖人才的终生成长是“双一流”建设主体不可推卸的时代使命和国家战略要求,“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必须以高层次人才终生成长为目的,考察建设主体对人才终生成长条件的提供情况和终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情况,从根本上解决国家高端人才紧缺问题。另一方面,“双一流”建设作为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重点建设政策,其评价以高层次人才终生成长为目的,对我国所有高校与学科的人才培养有强烈的示范导向作用,引起我国整个教育系统对个体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带来我国教育系统方向性变革,加快我国教育体系服务全面终身学习时代的到来。(2021年第11期 作者单位:史秋衡,厦门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谢玲,厦门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