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系统
首页  服务  高教视点  他山之石   
日本京都大学科研支援体制建设研究
作者 : 王惠贤 孟海霞 李多菲
来源 : 社会科学文摘
发布时间 : 2021-04-07
阅读次数 : 46

2011年度,日本文部科学省开始施行“高校学术研究支援员育成事业”,鼓励并支援高校配备专职的学术研究支援员(URA),设立专门的学术研究支援室(URA室),帮助科研人员解决科研及相关方面的困难,使其能够潜心致力于科研,提高科研效率,不被与科研无直接关系的行政性事务及其他杂务纷扰。

京都大学URA室概况

京都大学于2012年4月设立了URA室,至2016年10月,除42名专职URA外,还配备了10余名事务性人员,以承担URA室的各种事务性工作。这种庞大的人员配置,凸显了其作为京都大学特色部门的权威性,也使URA从中获得了可将其作为“终身”职业的归属感,从而充分激发URA的职业奉献度和工作热情。

(一)URA室的使命

京都大学URA室致力于成为世界顶级学术研究支援的范本,并将自身使命主要定位于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创造完备的科研环境。具体包括:打造一流的科研环境;获得更多的外部竞争性科研经费;为国际化研究、跨学科研究提供支援;贯彻国际化战略,扩大京都大学科研成果在国际上的影响。第二,提供数据分析服务及相关研究信息。具体包括:开发有关研发能力与研究环境的分析手法,为制定研发推进战略提供支援;调查分析学术研究政策动向,为科研人员提供相应信息等。第三,推进科研活动与科研成果的可视化,促进成果转化。具体包括:发送信息,促进社会对京都大学科研活动的了解;推进京都大学与社会的交流互动,促进创新等。第四,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促进URA自身的成长。具体包括:培养更多的专业URA人才;促进各部门联合,强化京都大学URA体系;构筑世界性URA网络等。

(二)URA的职业特征

通过对URA室所有成员职业经历的分析,可以得知:第一,URA室不是对原支援机构的重新整合,而是采用拥有科研经历或博士学位的外部专业人员重新打造而成。URA基本来自企业、科研院所、政府机构等校外部门。第二,URA基本都是科研领域的“大前辈”,并且阅历丰富:URA基本都拥有博士学位或长期的科研经历;大多数人具有辗转产、官、学、研等多领域及国内外多地区的经历;其关联领域涵盖理、工、社会、人文等多学科。第三,URA为专职而非兼职,其主要任务是支援活动而非科研活动。

(三)URA室的组织结构

京都大学URA室包括统括与企划部门、产学联合与信息部门、国际战略部门、跨学科融合部门等四个主干部门,与学校其他机构互相协作,以求对全校的学术研究进行更加全方位的支援,提高学校整体的科研实力。

各部门的支援内容都有明确分工与规定,使各部门、每位成员的权责范围更为明确,既能防止因分工不明而导致“踢皮球”现象的发生,也有助于对各部门及URA的工作进行监督与评价。

URA室的常规支援体制

京都大学URA室采用了常规支援体制与随机灵活支援体制“双轨并行”的模式。依据科研活动的阶段性特征,常规支援体制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一)企划、项目申请支援

该阶段主要对研究项目的发起及推进进行支援,帮助科研人员克服“万事开头难”的第一关,主要在四个方面提供支援。

第一,收集并提供经费信息。URA室系统地收集各种经费信息、政策信息及科研动向信息等,在此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了解科研人员的研究内容、项目的性质、所需资金等,为其提供适合的经费信息。另外,URA室还制作网页“仓”,以供科研人员检索、阅览各种相关信息。

第二,修改与完善申请书。对于科研人员来说,不管其研究内容多么卓越,如果项目申请书得不到评审专家的认可,那么其项目将难以得到批准,也就不能获得经费。对此,URA室针对各种经费的不同要求,分别制定了不同的对策。比如,针对申请书的写法、要点、经验性建议等,分文科、理科开办循环讲座,以提高申请效率;安排具有财团工作经验的URA,向研究人员提供关于项目的寻找方法、申请关键、与民间支援团体接洽的方法等信息。URA室会在科研人员提交项目申请书的1-2天之内及时提出评价意见,并且这一步骤会反复进行。可以说,这一做法不仅完善了项目申请书,还会对开拓科研人员研究视野与思路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及时、专业、主动的反馈有助于打消科研人员向URA求助的“心理障碍”,使相关人员形成一个无形的科研团队。

第三,拟定项目答辩对策。实践当中,很多科研项目能够在严格的书面审查中获胜,却在答辩环节落选。项目答辩只有一次机会,如何给评审专家留下深刻印象是答辩的重点。对此,URA室通过反复模拟答辩,帮助科研人员拟定有效的答辩策略。

第四,帮助结成科研团队。科研人员单打独斗越来越不符合大科学时代的要求。对此,URA室努力收集校内外的科研信息,为科研人员之间的沟通交流提供桥梁与媒介,这一点有助于科研人员在日常的非官方交流中自发形成科研团队。众多实践与研究表明,这种自主形成的科研团队凝聚力强,相对稳定,更倾向于对前瞻性课题进行钻研。

(二)运营支援

运营支援主要面向已经获批的项目,包括构筑项目运营体制、开发项目网站、代办手续、撰写中间评价及追踪评价报告书等,以帮助项目参与人员提高效率。

该阶段的代表性支援活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构筑项目运营体制。一般情况下,项目由于没有专属的事务人员,科研人员不得不亲自为各种手续而忙得焦头烂额。对此,URA室发挥临时事务所的作用,与项目相关人员充分洽谈,在项目运营会议的召集、会议程序的安排,以及制作会议记录、代办手续等方面提供支援,使项目成员熟悉项目运行的流程及规律。通过半年左右的支援,就可以逐步促使项目形成一个仅依赖项目成员自身的努力就能够自动运营的体制。

第二,开发项目网站。为了给项目运营及宣传提供一个基础和平台,需要为项目建立一个高效的网站并定期维护,而绝大多数科研人员在这方面都是门外汉,同时也缺乏资源和人脉。对此,在与网页制作商进行协调以及利用校内网站服务器、制作网站等方面,URA会提供建议并代办手续。

第三,撰写中间评价及追踪评价报告书。项目在中间评价及追踪评价中能否取得较好的成绩,将成为项目能否继续进行及今后能否继续获得新项目的重要指标。对此,URA会帮助科研人员随时为此做准备,评阅中间报告书及结项报告书,并对其进行修改与完善。

另外,在申请科研团队、企划及召开科研讲座和学术研讨会、整理及发表成果、外部沟通等诸多细节上,URA室也会提供支援。

(三)推广宣传支援

1.日本高校科研成果公开的义务

日本鼓励科研人员公开研究成果,甚至将其视为科研人员的义务。文部科学省强调,为了使科技发展符合社会整体的期望与利益,科学技术本身以及科研活动必须得到国民的理解、信赖与支持。因此,科研人员必须积极公开科研成果,通过与国民的对话,加深国民的理解与信赖。这是“使用公共资源进行科研活动”的科研人员必须要尽到的“说明义务”。同时,通过对话与沟通了解国民与社会的需求,提高国民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及关注,激发全民创新的热情。另外,科研成果的广泛公开还可为科研活动向崭新领域拓展提供契机。

2.推广宣传支援的内容

该阶段主要支援科研人员公开研究成果,向其介绍校内外的合作伙伴、可以寻求帮助的机关单位、可以利用的渠道等。另外,还会就如何兼顾政策担当者的视点来进行科研活动提出建议,比如要兼顾内阁府的“推进与国民之间的科学、技术对话”的要求等。

该阶段的代表性支援活动主要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企划并运营形式多样的“与国民进行科学技术对话的平台”。公开征集“对话平台”参会人员,并举办事前说明会,讲解所要宣讲的内容以及如何向非本专业人员进行说明、如何推动对话的进行等,以便减轻科研人员在准备工作中的负担,促进“对话平台”的顺利开启。另外,“学术日”也通过咖啡角、海报展示、茶话会、校长访谈、作家对话、演讲会等多种形式,面向全体市民,对学术研究进行宣传,影响范围非常广。

第二,为成果公开、结项等收集、整理支撑材料。“学术日”活动后,URA会撰写报告书并分发给每一位参会者,利用现场照片等对活动的内容及过程进行总结,参会人员的信息均会在报告书中得到体现。报告书具有较高的客观性及可信性。

(四)后续支援

结项后的后续科研活动甚至更加需要高度的支援,尤其是科研人员并不精通的成果转化,更加需要来自产、官、学等多方面的协调与沟通。所以,URA会继续提供相关的咨询与服务。比如,安排新闻发布会、设立网站、建立宣传媒体、组织面向一般市民的公开活动等。

URA室的随机支援体制

除了上述常规支援之外,URA室还定期举办系列活动,开办讲座及研究会等,以随时对科研活动中可能遇到的个别问题进行灵活、机动的帮助,并且有些讲座会循环举行,以便惠及更多科研人员。

这种灵活、随机的支援活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外文论文的撰写与投稿支援。在当今大科学时代,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实现与国外资源的融合是科研人员拓宽研究领域、实现创新的有效途径之一,外文论文的撰写与投稿是必不可少的路径。对此,URA室聘请国内外专家,就外文论文的撰写、修改、发表、投稿等提供支援。活动面向教师及学生,采用“讲义+研讨+个别指导”的方式,进行“一对一”的精细化指导。

第二,面向青年学者的专门讲座。申请经费是青年学者面对的主要难关之一,对此,URA室开办各种讲座,对经费的种类、特征、申请方法、经费倾向及申请对策等进行讲解。甚至对项目申请书填写过程中的细节,比如对申请书中“向社会传达研究成果的方法”及“经费提供部门的战略目标”等,也会提供具体、详细的指导。

第三,人际关系网络创造及提供。URA室不仅通过邀请外部人员协助、帮助科研人员构建宣传平台、建立网络宣传系统等方式为科研人员牵线搭桥,助其增加与外界进行思想碰撞与融合的机会,同时也努力扩展自身的关系网络,一方面更全面的服务于科研人员,另一方面打造世界级的URA网络。

第四,服务外部兼顾自身成长。自身的成长是提供长期、优质支援的前提和保证,也可以提高科研人员的归属感。因此,URA室也在不断探索自身的定位与发展方向,定期举办“URA研究会”,召集各行各业的人员,聆听不同视角发出的声音,这也是URA室提高“服务质量”、了解“消费者”需求的重要途径之一。当然,URA的这种高度的工作动机,需要有效的激励机制来支撑。因此,其激励机制的构筑、评价体系、URA工作积极性的源泉等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探讨与分析。

由此可见,随机支援活动涉及面广,“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另外,支援活动具有循环性,比如,讲座会反复举行,或者就同一个问题邀请不同领域的专家各抒己见,为科研人员提供更多的思路与选择。可以说,这些活动已经逐渐成为URA室“课程表”的一部分,随时解决一批又一批科研人员的难题。

京都大学URA体系对我国的启示

京都大学的URA体系在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国具有较高的借鉴意义:

第一,其庞大的规模、体系化的支援内容、分阶段与细节化的支援形式、以及常规支援与随机支援“双轨并行”的体制,一方面保证了支援活动能够确实落实到实践当中,不流于形式,另一方面具有“诱导(pull)”效果,可以启发科研人员开拓新思路,对科研活动起到引领作用。

第二,URA室不是对原有支援机构的重新整合,而是从零打造而成,有利于克服“整合式改革”换汤不换药的弊端,突破原有人员的思维定式,摆脱原有机制下的权责利益关系及人际关系网的束缚,提高创新及突破的可能性。

第三,URA的支援不仅仅局限于行政性事物,而是深入科研活动内部的“参与式”支援,与科研人员形成一种有效的互补,容易发挥“1+1>2”的融合效果,有利于创新及科研效率的提高。

第四,URA拥有丰富的学术研究经历和职业经历。作为“过来人”及“前辈”,URA能充分把握科研人员的普遍心理、容易遇到的瓶颈问题等并拥有丰富的应对经验,同时也容易博得科研人员的信任。这些都有利于开展支援活动并提高支援效率。

第五,URA为专职而非兼职。明确的身份定位可以充分激发URA的职业奉献度和安心感,提高其工作的热情,同时有助于消除我国高校所普遍存在的“双肩挑”现象所容易导致的利用行政权力对学术资源的不公平占用。这对提高学术资源的利用效率、解决管理人员与科研人员之间的矛盾与对立,具有较高的借鉴意义。

第六,重视成果转化。成果转化并不只是成果形成之后的“接力行为”,而应该是整个科研过程中的“伴随行为”。我国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等问题,都与成果公开机制欠缺、公开意识低下、支援体系欠缺、难以接受公众监督等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第七,重视人际关系网络建设。这是日本科技发展史上的宝贵经验,无论是自主创新还是技术引进,战后日本科技领域的众多“飞跃”,都源于人际关系网络所带来的信息碰撞与融合。日本企业参加学会、同窗会、恳谈会、研讨会的比率要远远高于其他国家,恐怕也是因为这一点。美国硅谷和以色列等的成功经验也都揭示了人际关系网在科研创新中的巨大作用。这对我国科研管理政策的制定与改善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当然,任何新制度的执行,都会面临来自既得利益集团的阻碍与来自未知世界的挑战。若借鉴京都大学URA体系,我们还需要注意一些问题。如与原有科研支援部门工作的分工与利益协调,针对URA构筑合理有效的评价体系等。在此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教训,逐步完善科研支援体制。(王惠贤系大连外国语大学日本语学院教授,孟海霞系大连外国语大学日本语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李多菲系大连外国语大学科研处综合科科长;摘自《东北亚学刊》2018年第1期)

责任编辑 : 范卫波

邮箱:lgwindow@163.com

xinwen@sdut.edu.cn

欢迎大家通过本网投稿系统,提供新闻线索和稿件。

网站管理:山东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