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系统
首页  前沿聚焦   
【聚焦“新文科”】新文科视角下文科产业学院建设的困境与破局
作者 : 王天力
来源 : 黄河科技学院学报
发布时间 : 2022-05-17
阅读次数 : 169

“新文科”的概念是2018年教育部最早提出的,20195月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新文科的核心要义从广义层面上看,是“立足新时代,回应新需求,以文科的融合化、时代性、中国化和国际化引领人文社科新发展,服务现代化新目标”;从狭义层面上看,是将新技术融入传统文科进行学科重组,培养跨学科、综合型、应用型人才。近一段时间,学者们对新文科进行了多维度、多角度的探索,对新文科建设起到了理论支撑和方向引领的作用,使新文科概念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新技术”“产业革命”“数字革命”“学科交叉”“文理相融”“跨界融合”“知识生产”“立德树人”“中国话语”“高质量发展”“应用型人才”“价值理性”“社会引领”“服务逻辑”等关键词都是新文科所涉及和涵盖的。要落实新文科建设,重要的则是高校针对自身情况和特点,选择一个或几个切入点进行实质性的建设。例如,应用型大学就应该重点选择与应用型人才培养高度相关的内涵去建设,首要解决学生实践能力不强、专业应用性不突出等问题。新文科要求文科要由被动适应走向主动引领,由学科专业导向转向现实需求,由单一专业培养走向多学科、模块化、产学研一体化培养,实际上就是对应用型教育的呼应。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被认为是应用型教育的重要途径,其中的产业学院将高校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紧密对接,它搭建应用型人才培养平台、统合学科科研与行业需要、检验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大学社会服务,是实施应用型教育的有效形式。然而,由于传统和现在的产业学院大都为工科专业,其运行遵循工科模式,而文科的自身特点和功能特色使得文科产业学院与工科产业学院有很大差异,在寻找特定企业、设计功能及运行操作上都有一定的特殊性,这些在目前的研究中较为缺乏。文科产业学院在建设思路和运行模式层面缺乏理论指导,亟待深入研究。本文立足新文科建设背景和发展方向,结合教育部提出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要求,指出文科产业学院建设缓慢的现状并分析其原因,从更新合作理念、创新合作模式和革新合作逻辑三个方面寻找切入点来破局,提出文科产业学院的建设思路和建设策略,以加快促进文科产业学院高质量发展。

一、新文科视角下文科产业学院的功能

(一)新文科的核心要义

新文科是基于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代、新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求背景提出的。我国现已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新时代的发展和文化传承,需要我们培养知识复合、学科融合、应用创新能力强的新型文科人才;而又由于文科涉及观念、道德、精神、情感、教化、智慧和德行,其承载了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根脉、牢固树立中华文化自信、创新文化发展的使命,所以,文科需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新作为和新气象。另外,知识生产方式变革、新一轮产业革命、全球新技术新业态和产业转型升级迫使我们必须重新思考将新元素融入传统文科进行重组,培养跨学科、综合型、应用型文科人才。同时,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新挑战,未来高等教育“三步走”(202220352050)战略需要我们与时俱进地推进先进文化建设,培育德才兼备、传承创新型文科人才。总之,新时代、新发展对文科人才的新要求,成为新文科建设肩负的重要使命。

具体地说,新文科的“新”主要体现在:新内涵(学科内涵、应用内涵)、新定位(新的大学定位、专业定位、培养定位——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新功能(服务地方经济)、新交叉(合理交叉、体现战略需求)、新范式(新研究范式)、新路径(产业学院、命运共同体)、新理念(新的价值观念)、新结构(专业整合、重组)、新模式(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发展模式)。新文科建设的本质是问题驱动式创新,即原有的文科建设,不能满足中国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需求,需要赋予其更强大的动能,推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质量迈上新台阶。当然,我们既不能对新文科的丰富内涵“望而却步”“无从下手”,也不能“面面俱到”“顾此失彼”,而是应根据学校的自身情况和定位,合理选择要点来进行建设,并找准落实途径。如应用型大学就应优先考虑如何解决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突出专业的应用型特色。202011月,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在山东召开,会议发布的《新文科建设宣言》就提出了打造文科应用型特色的意见。

(二)产业学院的内涵

向应用型转型以及打造应用型特色的最重要途径是什么呢?2017年,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要求“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将产教融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融入经济转型升级各环节,贯穿人才开发全过程,形成政府、企业、学校、行业、社会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2019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六部委又印发《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提出“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形成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健全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解决人才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的重大结构性矛盾”。20208月,教育部与工业信息化部又印发《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的通知》,提出“高等学校设立产业学院,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建设若干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多主体共建共管共享的现代产业学院”。各省份的教育厅与工业与信息化厅也分别发布文件,提出创新推动高校建设现代产业学院的具体目标和方案并开启立项建设。这些政策和文件充分说明,产教融合是实现应用型高等教育的有效途径,产业学院是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载体。

什么是产业学院?一般认为,产业学院是大学依托现有专业或专业群的技术优势,在人才培养、员工培训、技术咨询研发等方面具有明确的产业服务面向,全程融入行业和企业元素的二级学院或以二级学院机制运作的办学机构。产业学院的核心是“三结合”,即把企业端的人才需求与学校端的人才培养相结合;把产业端、行业端的产业转型,新经济、新业态的进步发展与学校端的专业建设、教改研究和科学研究相结合;把学校端的专业能力及服务能力与社会的前沿问题和文化传承相结合,使学校紧密对接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社会文化发展,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产业学院反映了大学寻求社会资源、争取社会认可和支持的强烈愿望和诉求。很多学者将产业学院看作是破解大学教育同质化、重理论轻实践、重传授轻创新、解决人才结构性矛盾、探索地方大学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应用型大学要用10年左右时间建成较为完善的、功能齐全的、具有一定特色的现代产业学院,实现人才引领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相互贯通、协同和促进的格局。”产业学院的主体主要涉及大学和产业,但也可以包含更多主体,如地方政府、行业协会、社区组织等,产业学院可以是“政校行企会”多主体协同育人的创新载体。产业学院的组织特征为:战略相向共进、功能紧密对接、信息互联互通、设施互利共享、人才多向补位、机制助推做实。产业学院的模式有很多,从形态上看,有集成式、连锁式、新常态式;从资源整合上看,有资源创造型、资源挖掘型、资源整合型;从运行上看,有虚拟型、实业型、大学生创业型等。这些模式对于打造专业应用性特色、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等都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三)文科产业学院的功能

“文科”一般指“理工农医”以外的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统称。人文科学关注人类自身的观念、道德、精神、情感和价值,社会科学关注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二者结合起来就是“关于个体行为的人的科学和关于群体行为的社会的科学”,其与人类的教养、文化、智慧、德行息息相关。由于文科本身所具有的精神、情感等特殊属性,加之“科学的统治地位、知识的应用性转化和全球化发展、技术革命和社会的机械化”,文科正处于一种“边缘化”的地位,全球文科遭遇的困境是不争的事实。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文科本身未能对社会的现代性有很好的克服与超越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总之,历史进入新时代,文科受到更大的挑战。文科所面临的应用性、实践性的问题,是较为普遍和突出的问题。文科教育多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学生少有接触实际问题和实践锻炼的机会,这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薄弱。而文科的科研也很多是“从资料到材料”,项目归档即意味着研究结束,科研成果转化严重不足。文科专业在投入社会实践、解决社会问题和促进文化传承方面都显得不足。实际上,有大量的领域需要文科的参与,文科专业可以为国家重点发展领域、“十四五”规划、2021中央一号文件所涉及的众多领域如乡村振兴、三农发展、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等作很大的贡献。因此,文科专业服务社会、传承文化的功能远没有发挥到位。建设文科产业学院可以从多个角度助力实现这些目标。对学校来说,可以有效实现文科教育教学创新,如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体系创新、实习实训平台创新、双师双能培训体系创新、大学生创新创业途径创新、深化战略合作建立服务地方发展体系创新等。如果文科产业学院能够实现所承载的这些功能,那么它一定能够转化为产业的发展效果、经济的内循环效应以及社会的治理效应,从而赋能新发展格局。产业学院的这些功能越来越受到重视,一些文科高校开始积极尝试创建产业学院。但由于文科自身的特点,其专业的宽泛性、对应领域的多元性以及对口岗位的广泛性,使得文科产业学院与工科产业学院建设不完全相同,文科产业学院在建设过程中遇到了一些新的问题,陷入一些困境。

二、文科产业学院建设的困境

应该说,新工科建设下的理工科产业学院经过一轮发展,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方面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一些专业与地方特色产业融合发展,对接区域领军企业,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相比之下,虽然很多的文科专业已经意识到建设文科产业学院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正在开始积极地筹建,有些已经建成并投入了运行,但文科产业学院的建设整体上却呈现出滞后、缓慢、踯躅的局面,很多学校对建文科产业学院仍然感到困难重重,文科产业学院建设动能不足、拓展不够、可持续发展出现了一些问题。分析起来,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一)在合作理念上过于专注大企业

在许多高校产教融合的实践中,产业学院建设多倡导和行业的龙头企业或知名大企业合作,而对于中小企业往往不太看重,认为其规模不够,行业经验少,业务范围狭窄,影响力小。有的高校甚至规定必须选择大型龙头企业,中小企业则常常被拒之门外。众所周知,文科专业具有方向的多样性、对应领域的广泛性和岗位的不唯一性等特点,能和文科专业一一对应的企业本身就有限,大型和龙头企业数量就更少。而且即便找到大型企业,往往大型企业也有其自己的合作需求,如此就产生了选择错位的问题。对于知名度不很高的普通高校来说,如果固守传统观念,大企业寻不到,小企业又“不入法眼”,则寻求合作企业就会困难重重。这种仅以传统理念和观念,而不根据文科专业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去建文科产业学院的情况,导致文科产业学院建设处于尴尬境地。

(二)在合作模式上囿于单一的结构和功能

按照传统模式,产业学院多是由高校与某个对口行业企业合作,然后围绕这一行业企业和学校需求确立产业学院的组织结构和功能。这对于理工科的产业学院而言完全可行,因为理工科的专业领域往往与企业业务范围和岗位能够精准地对应,但对于文科来讲,就不尽然。文科的特点决定了产业学院需要更多元的主体、更多功能的平台。首先,文科的专业方向往往是多元化的,如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就下设若干个方向(营销、人力资源、旅游、会计等);其次,文科专业课程的跨度是很大的,文科课程实践实训和企业的接合度很不好确定;再次,文科专业对应的行业和岗位都很广泛,不容易和合作企业对应,这就在企业与学生的适配度方面形成了困难;最后,文科专业领域的延展性要求合作领域不断变化,基于一家企业的合作使拓展边界成为困难。文科产业学院与单一的行业和企业合作,这种单一主体和单一功能很难满足专业的多样化、多功能的要求,这样的合作只能局限于参观实践、推荐就业、往来讲座等常规内容,难以拓展到课程教材、实训平台、学科科研、双师培养、创新创业等深层次方面,长此以往,就会导致产业学院合作动能不足、延展不够,合作停留在表面。例如,有高校营销专业与所在地区的快消品公司合作,但受限于行业和企业业务单一,不久合作就趋于固化。

(三)在合作基础上没有确立起服务行业的逻辑

产业学院的核心是对接产业需求促进教育高质量产出。但由于文科的专业特点,更多关乎“情感和社会”,其技术性有时不像理工科那样外显和可视,更直接地创造出经济产出,所以很多高校在建产业学院时,会更多关注人才培养层面,忽视了对接和服务行业企业能力。这就造成了合作逻辑上的偏差。因为共建产业学院时,企业更注重的是与高校的长期合作,其更看重高校的服务行业企业的综合能力。这表现为两方面:一是专业层面,即高校专业是否拥有较深厚的专业理论积淀、对行业企业问题有一定的积累和研究基础、能较准确地把握行业企业前沿问题、能帮助企业解决效益提高和声誉提升;二是人才培养层面,即培养的学生是否掌握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较强的专业技能、较好的实践能力、较高的综合素质。也就是说,要求培养的学生是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因而,文科专业应该将产业学院的基点放在重点打造自身较强的服务行业企业的基础能力和培养优质人才的能力之上,这是文科产业学院与行业企业合作的基础逻辑。如果文科专业在这些方面缺乏能力,则即使找到了合适的企业,达成了合作协议,未来的合作也很难顺利和可持续进行,因为合作未能满足行业企业战略需求的。高校贡献度不高,产业学院难以长期深入运行。这种情况在一些高校的文科专业时有存在,尤其是办学时间不长、仓促上马、师资力量薄弱的专业,如其人才质量不高,合作难于开展或停留于表面的现象就会更加凸显。

综上,文科产业学院创建过程中的理念过于传统、合作主体功能窄化以及缺乏服务行业企业的逻辑,使得文科产业学院始建维艰,再建迟滞。产业学院投入精力和要素很多,而遇到上述羁绊,则使用效益下降,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其可持续发展。

三、文科产业学院建设的破局思路

那么,应该树立怎样的姿态,秉承怎样的思路,才能有望破解上述困局呢?

(一)更新理念,行动先导

首先要更新理念,改变固有观念。文科产业学院是新文科建设理念下产教融合具体实施策略,高校建文科产业学院是为了真正创新文科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文科人才培养质量。由此,高校就应该根据文科特有的属性和特点,以新的合作理念,寻求合作主体。中小企业应该同大企业一样可以成为高校的合作主体。高校应该把视野放得更宽一些,与大型龙头企业合作固然是好,但与中小企业合作,也未必不能做出一番事业。且对于一般应用型高校的大多数文科专业来说,与之完全对应的大企业为数很少,从对等原则出发,与中小企业合作可能更为现实。且中小企业处于行业的中间地位,其往往有着比大企业更加迫切的愿望去改进业务、增强实力和储备人才。因此,文科专业可以在很多领域如乡村振兴、生态环境、“三农”现代化等为中小企业提供智力支持。文科很多专业,如旅游、营销、会计、人力、行政、社会事业等都可以在与广大的中小企业共建过程中,挖掘自身价值创造的潜能与优势,在广阔空间中大有作为。如果高校能秉承这样一种理念,就可能与多个领域的多个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建立多元主体合作模式,满足文科专业多样化和多功能的需求。中小企业的业务可能比不上大企业的规模和层次,但产业学院也需从小做起,付诸行动,逐步积累。普通高校应该有从零开始的心态,秉承兼容并包、求同存异之思维,以服务地方、回馈社会的胸怀,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开放边界,放低姿态,行动先导。高校只有更新理念,改变观念,才能与企业就共同关心的领域展开合作,寻求有效结合点,点滴积累,为寻求更广阔的合作空间打下基础,也才可能有文科产业学院的逐步成长。

(二)创新模式,多元协同

由于工程技术类专业的较强对应性,工科类的产业学院往往容易找到特定的某一企业进行全面合作,而文科专业的特点是散在性、广泛性和交叉性比较强,如汉语言文学、英语、工商管理、市场营销、行政管理、新闻传媒等文科专业,都不容易找到唯一对应的企业。另外,文科的宽泛性、多领域适用性决定了文科专业通常不仅仅对应一个行业或企业,有时对应多个行业和多个企业。企业与文科专业合作,通常希望文科专业能为企业管理和技术提供智力支持及供给人力资源,且有这样诉求的企业可能同时有很多,在同一时间内统一吸引这些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可以在资源上与高校形成横纵交叉、优势互补的格局。因此,文科产业学院必须打破与单一企业合作的限制,寻求多元主体合作的框架,即允许多个企业、行业,甚至政府、行业协会同时参与进来,构建多主体多功能产学合作共同体。文科产业学院也应有多种功能,如实践教学、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教学改革、教材建设、应用科研、双师型实践、就业创业等,而与多家企业合作,可以解决功能多样化的问题。构建多主体、多功能、开放式结构的文科产业学院,打造高校、多家企业的业务联合体和形成多元主体命运共同体,是值得探索和尝试的符合文科特点的现代产业学院的新型模式。

(三)合作逻辑,固本立基

产业学院将产业端与教育端连接起来,其目的是各主体携手培养产业所需要的高级人才,共同解决企业中的技术和管理问题,更好地服务行业企业发展,这是产业学院建设的内涵,也是各主体合作的共赢目标。服务行业企业是高校应重点打造的能力,包括解决行业企业问题能力和培养优质人才能力,它是产业学院存在的逻辑起点,是产学合作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企业是创造价值和营利的组织,不同于高校,如果没有服务行业企业这一先决条件,产业学院多半不能持久运行下去,这是企业寻求合作的原发动因。如果说人才培养的效用要通过较长时间才能有所检验的话,企业的经济效用则要求在较短时间内显现出来。因此,服务行业企业的能力是企业最为看中的,也是潜在合作之前提。当前一些文科专业服务社会能力较弱,急需大力加强。实际上,文科专业可以在很多国计民生领域中发掘价值输出优势。文科专业应深入研究国家当前重点发展领域,寻找服务的基点,与广大的中小企业融通合作,以大学的学科优势发挥大学的能量,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完成好新文科建设的使命。文科专业涉及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理论性较强,教师及学生更多了解的是书本知识,如平时实践不多,接触实际行业不够,往往会出现“胸中丘壑”却“难有一策”的问题,因此大学要始终强调应用型人才培养。此外,文科专业方向的多样性和对应领域的广泛性以及岗位的多元性,使得文科在专业的展示度上可能并不是很高,例如产品助理、营销、人力资源、文秘、教学助理等岗位,其更多的是展示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养,而这些正是文科专业的基本功和实力所在,学生的举手投足都展示着学校的人才培养品位和质量,成为企业选择的重要考量。文科专业只有不断固本立基,持续聚焦专业建设,夯实专业基本功和打造自身特色,塑造较强的服务行业企业能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才能拥有与企业合作的先决条件,才能自信地整合资源、拓展边界,创建多主体、多功能文科产业学院。这应该是高校文科产业学院困境破局之根本。

四、结 语

新文科建设是在当代中国进入新时代、中华文化展现出新前景、中国高等教育迎来新挑战的背景下提出的文科建设的愿景,有着明确的时代要求,同时又肩负有深重的历史责任。新文科建设最重要的是高校针对自己的情况,选择建设的内涵基点,设计建设实施方略。高校要开放视野、扩大格局,将新文科建设的目标上升到建设一大批体现中国特色、塑造中国风格、拥有中国气派的具有一定引领力、影响力和贡献力的文科专业的高度上。只有这样,才能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设文科产业学院的过程中,更新观念、革新理念、创新模式,大胆探索出新的文科发展方式,在新文科建设这一时代画卷中树好文科新形象,促进文科大发展。(第24卷第4期 作者系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教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责任编辑 : 范卫波

邮箱:lgwindow@163.com

xinwen@sdut.edu.cn

欢迎大家通过本网投稿系统,提供新闻线索和稿件。

网站管理:山东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