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系统
首页  服务  高教视点  前沿聚焦   
【聚焦“新工科”】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科技智库发展路径探索
作者 : 张思齐 闫杰 宋保维
来源 : 科技管理研究
发布时间 : 2020-11-25
阅读次数 : 292

近年来,国内外科技发展速度显著提高,新工业革命悄然来临,为了应对新兴业态与生产方式在高等工程教育领域带来的挑战,新工科建设正式启动并稳步推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目标定位、指导思想日益清晰,智库发展迎来了难得的机遇期。本文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论述了智库的特点与功能,以及高校科技智库在新工科建设中的优势特色,探索了高校科技智库的未来发展路径。

一、新工科的内涵与研究现状

(一)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需求与动力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由教育大国逐步迈向教育强国。根据教育部2020年发布的统计数据,全国在校普通本、专科生已超过3031万人,在校硕士研究生243万余人,博士研究生42万余人,高等教育普及程度不断加深,在校大学生人数稳居世界第一。与此同时,经过多年建设,具有工科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数量不断增加,形成了齐全的学科门类与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水平不断提高。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也需要注意到,目前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正面临许多新的问题与挑战。在5G、大数据、新能源、智能制造等新技术的牵引下,工业生产模式与以往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信息化与智能化程度不断加深,按照传统模式培养的工程技术人才,将难以胜任未来科技发展与升级的重任。因此,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建设工程教育强国,对服务和支撑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意义重大。

放眼全球,近年来,国外各知名高校都在大力推进工程教育改革。处于全球工科教育领先地位的麻省理工学院,于2016年10月形成了实施新一轮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计划的构想,2017年8月,“新工程教育转型”(New Engineering Education Transformation,NEET)计划正式启动。斯坦福大学在校内设立了多个跨学科工程类研究中心和实验室,并于2014年实施了“CS+”跨学科工程教育计划H1。在欧洲,英、法、德等国也在不断改革高等工程教育,进一步突出工程实践、校企联合以及一体化认证。在世界各国大力推进工程教育改革的形势下,如果不能紧密对接新型工程人材培养标准,我国的工程教育将面临与世界脱节的危险,并有可能在群体性技术革命与全球创新体系竞争中处于不利局面。

(二)新工科建设的提出与实施

工程科技改变世界,工程教育领跑创新。为了应对我国工业体系发展升级不断加速的紧迫形势,在前期“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基础上,2017年2月18日,在复旦大学召开的综合性高校工程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形成了“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2月20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正式发布,标志着新工科建设的正式铺开。我国新工科建设重要进展如图1所示。

我国新工科建设启动以来取得了显著进展,先后制定了行动路线、发布了选题方向,并公布了首批共612个研究与实践项目。目前,新工科建设正由轰轰烈烈转向扎扎实实,进入了再深化、再拓展、再突破、再出发的新阶段。通过改革,新设了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大数据管理与应用、智能科学与技术等多个新兴专业点,建设了4个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提升了创新人才培养能力。第二批研究与实践项目立项工作有序展开。发布了《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管理办法》,加强和规范了项目运行与管理。2020年5月,教育部11纠公布了《未来技术学院建设指南(试行)》,再次突出强调了高校面向前沿性、革命性、颠覆性技术发展,大力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培养高水平工程技术人才的使命和职能。

由上述一系列政策文件可以看出,新工科建设已经成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主要纲领和路线,在充分的政策引导下,各单位对新工科建设的重大意义、目标定位以及发展规划的认识逐步深入,并根据各自的专业特色与办学实际,开展了大量新工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丰富了新工科建设的内涵,获得了许多有益的经验。

(三)新工科的研究现状

从内涵角度看,新工科建设是推动国家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培养综合性工程技术人才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支撑新经济快速发展的必要举措。林健、叶民等概括了新业态与新工科的创新之处。顾佩华探讨了新工科的教育范式。针对新工科人才培养问题,姜晓坤等梳理了面向新工业革命的新工科人才需求特征与素质结构,分析了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在高校新工科建设方面,王斌等从学科专业、培养模式、教学方法等角度提出了建议;戴亚虹等提出了“学践研创”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改革方法。

在此基础上,各单位积极开展了新工科建设的实践探索。针对人工智能技术在新工科建设中的核心和代表作用,李德毅等提出应当把新工科与智能一级学科建设紧密结合;许涛等提出将创新创业作为人工智能时代新工科人才的培养标准;王元卓等分析了大数据专业的建设现状,提出了推动大数据教育生态发展的建议;陶铭等归纳了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能力与课程体系;樊俊青等提出了建立新工科实践平台的基本思路伍;李春等、蒋宗礼心刊针对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进行了讨论;孙峻、韦钰分别针对土木工程、电气工程等传统工程学科在新工科背景下的创新人才培养与教学模式改革进行了研究;徐晓飞等提出了面向可持续竞争力的敏捷教学体系;付晓等总结了我国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探索了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路径。

目前,我国新工科建设在政策与实施层面仍面临诸多重要而具体的问题,例如,新一轮科技革命将发展到何种程度,科技革命将引发怎样的产业变革,产业变革将对工程技术人员提出怎样的新要求,工程教育如何根据实际需要调整高校专业设置、修订人才培养目标、完善课程体系,高等工程教育院校如何与企业共同合作育人,产学研三者的高质量融合又需要制定哪些政策法规予以保证等等(见图2)。上述问题涉及范围广泛,研究难度较大,迫切需要建设兼具教学科研视角与政策咨询能力的研究团体,在不同的责任主体之间建立桥梁、汇聚智慧,发挥信息融合与提炼升华的主体作用,助力新工科建设又好又快推进。

二、智库的社会职能与主要特征

(一)智库的社会职能

智库是开展公共事物研究并参与政策制定的组织机构,通过以政策为导向的分析,针对国内外各类重大问题提供咨询和建议,帮助政府及公众作出正确决策。根据自身属性和分类标准的不同,智库通常分为党政军智库、社会科学院、高校智库、民间智库几类;也可分为官方智库、准官方智库、民间智库和高校智库等。

智库能够在科研学术机构、政府、公众三者之间架设信息传递的桥梁,以专业知识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并作为独立的组织,以客观、清晰、准确的分析与解读为政府和民众提供服务。纵观欧美发达国家近几十年的发展史,大到国家军事外交战略,小到企业投资并购决策,智库在其中都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开始重视智库建设与作用发挥。2009年,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成立,标志着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15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迫切需要健全中国特色决策支撑体系,大力加强智库建设,以科学咨询支撑科学决策,以科学决策引领科学发展。

智库的主要社会职能可以概括为“出思想、提建议、做规划”。所谓“出思想”,是指智库通过研究,针对某一问题或现象,给出自己的思考、看法;更进一步说,智库通过展示自身分析问题的过程,能够提供一种思维范式,向人们展示由现象到本质、再到对策的全过程,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思想特质,并将其广泛传播。“提建议”,是指智库针对具体问题,向咨询者提供具体的应对措施或政策建议,保护国家或公众的利益。“做规划”,则是要基于最优结果或目标实现,对政策体系、实施路径、评估方法等问题进行全面细致的安排,提出一揽子方案,引导事物向预期的方向发展。

(二)智库的主要特征

智库区别于其他研究机构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独立性。独立性是智库的核心价值所在。智库的独立性首先体现在组织机构上,智库是一个独立的研究团体,其人员组成与日常运行相对独立,受外界影响较小。智库的独立性还体现在研究工作的开展上,智库依据独立客观的研究得到结论,以保护公共利益为前提,不以某一方的要求预先设置前提开展论证。

二是专业性。智库之所以能够成为辅助政策制定的“外脑”,正是因为其具有高度集中的智力资源和突出的专业知识,能够透过表象直达问题的本质,站在社会发展与行业变革的高度给出深刻的见解。高水平智库必然拥有一支影响力巨大,甚至能够引导本领域发展的专家队伍,由这些专家的智慧凝聚而成的结论,毫无疑问是专业的,甚至是权威的。

三是综合性。智库的社会功能是建议咨询、辅助决策。从这个角度看,智库需要在精通某一专业领域的同时,具备较高的社会科学素养,并熟悉政策制定的一般流程。例如,预测某个产业的发展趋势,不仅要考虑与该产业相关的若干关键技术,还需要站在更高的层面,对与之相关的金融、税务、法律、环境、社会影响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四是前瞻性。智库的价值不仅在于回答过去和现在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无论是国际关系、国防军事,抑或金融贸易、工业发展,各类政策与建议的制定,在解决现有问题的同时,还要对问题的未来走向、可能面临的新形势、应当采取的对策以及导致的不同结果进行预测。

五是开放性。智库的开放性主要表现为领域开放、成果开放、服务开放。领域开放,是指智库研究的问题通常较为发散,偏向软科学,同时,智库研究人员所属的学科也更加开放;成果开放,是指智库研究成果不专属于某一组织或个人,而是可供全社会参考使用,以期产生最大的效益;服务开放,则是指智库的服务同样不局限于某一特定的对象,高水平智库通常面向全社会提供开放服务,也使智库获得了不同的收益渠道,侧面保证了其独立性。

智库在广泛获取信息、科学开展研究、全面预测趋势、客观提供咨询等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能够很好地解决政府、科研机构、产业之间联系不够紧密流畅的问题,从而根据产业现状总结发展趋势,使用科学理论研究实际问题,立足客观分析提供政策咨询,真正发挥社会智囊作用,以专业视角助力社会发展。

三、高校科技智库在新工科建设中的优势特色

(一)高校科技智库的定义

高校智库是依托高校特色学科,聚集知名学者,以国家发展为导向,融合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通过对重大现实问题进行跨学科、协同性、综合性的研究,为政府和社会提供智库产品,培育智库人才,集团队打造、机构建设、项目管理与平台发布于一体的综合系统。在国家社会发展需求与政策引导的双重作用下,我国高校智库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据中国智库索引网站显示。目前我国高校智库已达到560家,占在册智库总数的67%。

高校科技智库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重要组成部分。陈劲等对中国特色新型高校科技智库的定义为:以服务国家科技决策为主要目标,立足高校优势,以意义为引领,专业、独立地行使科学研究、咨询服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创新发展、舆论引导、国际交流等职能的非营利性研究机构。《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应当发挥高校学科齐全、人才密集和对外交流广泛的优势,深入实施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推动高校智力服务能力整体提升。

(二)高校科技智库在新工科建设中的优势

高校科技智库在发挥上述特色的同时,还拥有明确的教育属性,与新工科建设注重产学研结合与人才培养的目标高度一致,能够更好地服务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事业的发展。如图4所示。

高校科技智库助力新工科建设,能够精准把握科技变革和产业升级的方向,做到两个“理清”。一是理清引发工业生产方式变革的尖端科学技术,通过总结技术路线图,给出未来一段时期内每项技术的发展趋势。二是理清科技发展对新型人才的要求,通过细化技术发展每个阶段中工程技术人员应当具备的综合素质,能够树立人才培养的阶段性目标,由此对照现有的工程类人才培养方式,能够使新工科建设更加具有针对性,做到有的放矢、精准改革。

高校科技智库助力新工科建设,能够聚焦顶层设计,以标准、体系为导向,以政策、建议为教育改革保驾护航。高校科技智库作为院校的一部分,拥有一批长期从事一线教学活动、深入了解教育活动特点与人才培养规律的专家,在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能够更好地优化学科专业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并根据工业转型需求,系统培养工程技术人才。高校教师是高校科技智库的主要成员,也是教学活动的实施主体,由他们从工程视角提供的育人意见和建议,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保证新工科建设的合理性和可执行性,真正体现了高校科技智库汇聚多方思想、客观提供建议、精准辅助决策的核心价值。

高校科技智库助力新工科建设,能够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教育部在文件中明确提出,“要探索建立新工科建设的新理念、新标准、新模式、新方法、新技术、新文化,实现从学科导向转向产业需求导向。”产业需求导向应当自始至终贯穿新丁科建设的新模式和新方法,仅在论证阶段从工业部门和企业总结需求是远远不够的,高校科技智库既深入教学一线、又紧密对接产业的特点,能够促进高校、企业、学生3类主体在新工科建设的全过程紧密配合,共同实现教育对产业的支撑作用,同时实现产学研结合、产业育人的人才培养目标。

高校科技智库在新工科建设中前景广阔,大有可为。然而,我国高校科技智库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现实依然不相适应,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我国高校智库大部分为政治、经济、法律等人文社科类智库,工程科技类智库发展相对较弱,难以有效支撑我国新工科建设工作。因此,探索高校科技智库的发展路径,关注工科智库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加快高校科技智库发展的若干建议

高校既是新工科建设的论证主体,也是执行主体。对高校科技智库来说,这既是难得的发展机遇,也是重大的使命挑战。如何进一步贯彻好国家关于建设高端智库的一系列指示要求,落实好新工科建设的一系列目标构想,同时在参与国家重大规划的过程中练就过硬的本领,具备核心能力,是高校科技智库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在新工科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对高校科技智库发展路径的探索主要包含如图5所示的几个方面。

第一,健全制度保障是高校科技智库发展的先决条件。高校科技智库的作用在于为新工科建设提供政策咨询,而这一作用的发挥,本身也需要完善的制度来保障。众所周知,目前高校教师面临着教学质量、学术论文、科研项目、到账经费等各方面的压力,日常教学科研工作与智库工作之间的矛盾需要科学完善的制度来化解。在国家层面,配合已有政策,进一步细化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引导政策,在组织机构、运行管理、工作量考核等方面给与高校科技智库更多的照顾。同时加强政府机构与高校科技智库的联系,构建畅通的高校科技智库工作渠道。在高校层面,可将智库工作纳人业绩考核体系,并在职称晋升、各类奖励中单独安排评比序列;还可在日常办公条件保障、校内软课题申报等方面给与倾斜,在全校大力营造重视智库研究的浓厚氛围,引导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关注智库建设、投身智库建设。

第二,建强研究团队是高校科技智库发展的有力保证。高水平的研究团队是智库提供高质量咨询服务的前提,建设一支以战略科学家为核心、专业水平突出、攻关能力过硬、人员充满活力的研究队伍,对高校科技智库的发展尤为重要。高校内部各科研团队之问研究工作相互独立,制约了高水平团队的组建。针对这一问题,在政策引导的基础上,可以由院士或领域内的知名专家学者带头组建团队;同时加大校内外挖潜力度,广泛吸纳各类专业人才。在团队学科组成上,注重理、工、文、法结合,形成完备的调研咨询能力;在团队人员来源上,注重不同行业的搭配,加强政府、企业、高校之间的人才交流,丰富智库的智力来源;在团队年龄结构上,注重老、中、青结合,既具备宏观的格局,又具备攻关的勇气和创新的思维;在团队能力体系上,注重全要素配置,练就基础科研能力、调查研究能力、信息整合能力、方案提供能力。通过团队建设,形成一支社会影响力大、学术水平高、视野宽广、团结一致的研究队伍,有力保障新工科建设。

第三,突出学科融合是高校科技智库发展的显著特色。新工科建设必须以引发工业变革的新技术为源头,以新兴产业发展对未来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为动力,以新的学科专业和新的课程体系为载体。不难发现,从人工智能、大数据到智能制造、物联网,大部分新技术、新产业都具有显著的跨学科特质。相应的,在新工科建设框架下论证的学科和课程,也必须抓住多学科融合这一重要内涵。需要强调的是,多学科融合与多学科交叉的含义具有显著区别。多学科交叉突出了学科边界的重叠,但重叠部分并未明确主体,也未形成体系;与之相对的,多学科融合的发展程度明显更深,经过“融合”,各学科交叉的部分必然要合成为一个新的主体,而这一主体也应具备一个学科的完整体系。例如,西北工业大学自主建设的第一个新兴交叉学科“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与技术”,形成了包括无人系统智能化协同设计,无人系统智能感知与认知、无人系统自主智能在内的学科体系,很好地体现了学科融合的思想。目前,国内各高水平大学纷纷开展跨学科教学与学科融合建设,形成了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新兴学科,而具备学科融合能力的高校科技智库也将在新工科建设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四,承担重大项目是高校科技智库发展的必由之路。与其他类型的研究团队一样,高校科技智库要想获得快速成长,必须参与到高层次的重大项目中来。此次新工科建设为高校科技智库提供了宝贵的机会,站在国家需求层面,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高等教育改革问题出谋划策,可以为高校科技智库的发展带来诸多益处。首先,参与此次改革论证能够倒逼智库提升思维层次,站在整个产业乃至国家的角度思考问题;其次,智库能够以此为契机快速接近工业部门和企业,建立密切的联系;再次,智库可以通过实践直接检验自身组织结构、运行机制与人员组成,查找不足,打牢持续发展的基础;最后,通过参与重大项目论证,智库能够获得稳定的经费支持,构筑良好的社会声誉,从而以点带面,全面促进智库事业的发展。例如,在智能无人系统领域,西北工业大学联合国内优势单位承担了中国工程院咨询研究项目“智能无人系统发展战略研究”,聚焦国家发展智能无人系统的重大需求,研究了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与技术发展及应用面临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及产业发展等各方面问题,为我国智能无人系统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准确、前瞻和及时的咨询建议,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第五,做好产业对接是高校科技智库发展的动力之源。无论是在此次新工科建设,还是后续发展中,主动接近产业一线是必须始终坚持的指导思想,这点对工科智库尤其重要。无论现状分析、政策制定,或是趋势预测,智库的核心价值都在于服务国家建设、社会发展以及产业升级,高校科技智库特有的教育功能也将以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得以体现。因此,做好产业对接,才能把握产业发展方向、梳理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结合产业实际提供解决的对策,并最终通过产业检验智库研究的效果。例如,西北工业大学无人系统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基于中小型无人机研发优势和特色,撰写提交了《陕西省无人机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提出的无人机发展产业链“一基地两中心”规划建议已纳人我国有关先进制造战略的“陕西行动计划”,成为陕西省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不仅是高校科技智库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新工科建设的基本要求,对高校科技智库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五、结论与展望

新工科建设是我国着眼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与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换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自实施以来,在新工科内涵研究、新兴学科专业设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然而,新工科未来发展仍面临技术路线预测、培养目标细化、配套政策支撑等问题,应当大力加强顶层设计与论证能力。高校科技智库兼具人才培养与政策咨询功能,在应用技术研究、高校人才培养、产业优化升级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在未来的工作中,应当进一步健全制度保障、建强研究团队,突出学科融合,积极参与重大项目,切实做好产业对接,助力经济结构转型。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为全球高等工程教育发展提供中国方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智力支撑。2020年第22期 张思齐,通信作者,西北工业大学助理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无人系统、高等教育管理;闫杰,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导航制导与控制;宋保维,西北工业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水下航行器总体设计。)

责任编辑 : 范卫波

邮箱:lgwindow@163.com

xinwen@sdut.edu.cn

欢迎大家通过本网投稿系统,提供新闻线索和稿件。

网站管理:山东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