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工程教育在服务国家战略、满足产业需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信息与通信技术(ICT)已经成为人类社会最具影响力的技术之一,ICT的开发、制造和服务迅猛发展,ICT的应用已经渗透到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构全球经济结构的大背景下,ICT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突破与创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更为迫切。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有责任攻坚“卡脖子”难题,为国家和产业培养急需的高素质创新型工程人才。面对使命担当,本文以北京邮电大学为例,阐述建设ICT领域思教、科教、创教、产教“四融合”新工程教育体系的基本思路和实践路径。
建设“四融合”新工程教育体系面临的形势与任务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工业制造国和产品贸易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总体要求,将推动高等教育在提高培养质量,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方面发挥重要基础性、关键性作用。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高校迫切需要深化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履行高等工程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职责,承担起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神圣使命。
近年来,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的融合成为信息社会新一轮科技发展的核心动力源泉,催生了ICT技术,并牵引出一系列革命性的新技术。2000年7月,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和俄罗斯八国领导人发表了旨在促进信息通信技术发展,缩小国家间、地区间信息技术发展差距,建设全球信息化社会的《全球信息社会冲绳宪章》,提出信息通信技术是21世纪社会发展的“最强有力”的动力之一,其革命性的冲击不仅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方式以及政府与社会的互动关系,而且正在迅速地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此外,ICT也是国际科技创新的关键领域,抓住了ICT领域关键核心技术(芯片制造、操作系统开发、人工智能应用等)就抓住了竞争力和话语权。因此,培养ICT领域的高素质创新型工程人才将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必须承担的重要任务。北京邮电大学是一所信息科技学科优势突出的行业特色型大学,是我国信息科技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有责任在ICT领域培养出国之所需人才。
建设“四融合”新工程教育体系的核心理念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取得了巨大成绩,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工程教育在教育理念、顶层设计、产学研结合、教师发展等方面还存在提升和改进的空间。为此,北京邮电大学提出了构建ICT领域思教、科教、创教、产教“四融合”的新工程教育体系。
第一,以“思教融合”为引领,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突出专业课程教学的育人导向,提炼爱国情怀、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文化自信、人文精神等要素,并将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结合,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第二,以“科教融合”为驱动,进一步促进学科之间、专业之间、科研之间、技术之间的交叉融合,提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能力,实现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第三,以“创教融合”为抓手,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各环节和人才培养全过程,发挥创新创业教育“破壁效应”,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机制的转变。
第四,以“产教融合”为导向,加强学校、企业、政府等多主体协同,促进创新要素的深度融合。优化资源配置,服务ICT领域人才需求,形成人才培养的资源共享优势。
建设“四融合”新工程教育体系的实践探索
北京邮电大学积极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牢牢掌握国家关键核心技术为导向,以培养ICT关键领域的高素质创新型工程人才为使命,探索形成了以“四融合”为特色的新工程教育体系“1234”行动方案,收到了良好成效。
(一)牢牢把握一个根本,即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
北京邮电大学始终牢记初心使命,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努力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近年来,学校先后发布了《北京邮电大学关于加快建设一流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全面深化改革,整合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把育人成效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体制机制上保障了“三全育人”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着力强化两大特色,即以“WIN”文化引领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互联网支撑的信息化教学建设办学双特色
学校积极投身国家“网络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近年来逐步探索形成了“北邮‘WIN’文化引领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互联网支撑的信息化教学建设”双办学特色,其中,WIN是We Innovate Now的缩写,寓意“我们时刻在创新”。
以“WIN”文化引领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学校把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作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关键和核心任务,构建了“政策激励、课程建设、特色管理、基地支撑”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以北邮“WIN”文化为引领的创新创业教育特色。学校以创新创业项目为抓手,形成了“全程引导、分类协同、学生主导”的特色管理模式。建立以“1个北邮WIN创新创业实践基地+14个特色创新实践分基地”为支撑的实体创新实践格局,并为基地配备了专属场地和人员编制。学校连续11年举办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展示交流会暨创新创业论坛,连续4年举办研究生创新创业成果展,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日益浓厚。
以互联网为支撑的信息化教学建设。学校发布了《北京邮电大学关于推进教学模式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通过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教学模式改革来“撬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全方位改革。在改革中,学校以教学模式改革为突破口,基于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性等要素,大力推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学校“爱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互联网+外语”教学模式、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模式、“U学在线”教学模式等多种教学模式建设均取得了显著成效,并成功获批教育部混合式教学试点单位。
(三)科学设计三个贯通,即以“高新课程”建设、智慧教室建设、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相贯通的教育教学改革
制定“高新课程”建设规划,打造“金课”。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打造 “金课”,学校研究制定了《北京邮电大学“高新课程”建设规划》,提出实施高新课程建设计划,按照“注重理工融合、坚持科教融合、提升高阶性、突出创新性、增加挑战度”五大建设理念,构建基础类、专业类、学科交叉类、线上课程类、虚拟仿真实验类和创新创业实践等6大课程类型。学校规划未来五年内完成500门“高新课程”建设任务,让“高在原理、新在应用”的高新课程建设理念在学校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形成多类型、多维度、多样化的“高新课程”体系,从质量标准、经费保障、考核评价、奖惩激励等多方面为课程建设保驾护航。
重点建设标杆课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学校以通专结合为基本理念,通过重点建设“高新课程”标杆课,有效发挥引领示范作用,目前标杆课程内容已涵盖人工智能、5G通信、无线物联网、量子计算等前沿高新技术课程以及写作与表达、科学思考与艺术表达、工程设计表达方法等思维方法课程。课程团队集合高水平师资,突出理工融合、科教融合特点,通过更新教学内容,引入信息化教学模式,加强过程考核,提升课程挑战度等,深受学生认可和欢迎。
加大智慧教室建设力度,以信息技术助力“高新课程”建设。学校积极推进互联网支撑的信息化教学建设,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入融合,制定了《北京邮电大学“智慧教室”建设规划》,计划于2022年完成100间智慧教室的建设任务。通过智慧教室和教学云平台对教学环境的重构,助力教学模式改革。目前,学校5G全息远程互动教室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基于在全国高校率先搭建的5G网络环境,充分利用全息投影技术构建智慧教学环境,实现了跨校区远程互动教学。
强化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职能,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学校依托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探索建立教师教学能力考评认证制度,以培养培训为关键点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信息化素养,有效提高“高新课程”建设能力水平。通过专题讲座、案例评析、实践考察、读书拓展、任务驱动、小组合作、专家引领、经验分享等多种途径,实现教师培训常态化、制度化、科学化,有效带动课程建设团队教师教学能力和信息化素养整体提升。
(四 )全面推动“四融合”,即构建以思教、科教、创教、产教四维度与教育相融合的新工程教育体系
适应未来国家和产业发展需求优化专业布局。新工程教育的引领性决定了要根据国家发展战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产业发展前沿领域和未来发展的国际趋势等来谋划和调整专业方向,优化专业布局。自2015年起,学校打破校内学科专业边界,统筹各类教学和科研资源,先后成立了网络空间安全学院、现代邮政学院和人工智能学院。先后布局建设物联网工程、网络空间安全、大数据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人工智能、智能医学工程等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亟需的ICT领域新兴专业。
搭建新工程教育大类招生和培养平台。2017年起,学校实施大类招生和大类培养,不断加强低年级学生通识教育和基础教育。通过开设专业导论课等方式帮助学生加深对专业内涵的理解;不断加强“理工融合”和“科教融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加强对学生实证思维、逻辑思维、计算思维的培养,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与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促进学生创新和协作能力的整体提升。
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新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在创新驱动的新产业正在成为全球经济增长主要动力的今天,创新创业能力已经成为了新工程教育人才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学校自2017年系统修订了培养方案,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各专业通过设置4-10学分的创新创业学分,实现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和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学校整合建立了叶培大创新创业学院,组建实验班并开设了创新创业辅修专业,通过跨院系联合导师制和跨学科培养,搭建了跨行业、跨领域、跨学科的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实习基地、创客空间等创新创业平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机制建设不断深化。
加强政产学研协同育人。学校积极探索与政府、行业产业、科研院所合作,推进政产学研协同育人,从课程、师资、实践、教改、校企结合等方面入手,形成合力育人机制。自2017年以来,学校获得教育部产学合作项目120余项,其中“基于腾讯开放开源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项目,获2018年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优秀案例,该项目通过将腾讯云人工智能、微信小程序等技术与专业导论课相结合,促进了大一新生对新工科知识的认知、体验和创新。(2021年第2期 作者系北京邮电大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