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系统
首页  前沿聚焦   
赵旻:夯实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基础
作者 : 赵旻
来源 : 中国高等教育
发布时间 : 2021-02-12
阅读次数 : 451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是在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在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具有全局性、历史性意义的重要会议。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对教育发展明确提出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要求,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十四五”乃至一个更长时期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最新要求。因此,贯彻落实全会对教育事业发展作出的重大部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夯实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基础。

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落到实处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高校的立身之本,也是指导“双一流”大学建设的核心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

要建立立德树人的实践机制,将立德树人贯穿大学育人全过程。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把握好其内在要求,立德树人是教育方式和目标的结合,教育的每门课程、每个阶段都要贯彻这个根本任务。要搭建有效的育人平台,从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出发,把立德树人作为底色和基础,重视教材和课程建设,着力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注重文化育人,优化育人环境,形成思想引导的有机链条。要拓展实施途径,增强创新意识,全方位加强立德树人的资源保障,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在实践基础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完善科学的育人体系

着力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是新时代高校铸魂育人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大学,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人才培养质量需要人才培养体系的保障。人才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高等教育是人才培养和人才资源开发的前沿和主渠道。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要聚焦育人体系建设,科学规划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等,把握各个体系的内在规律,强化体系间的联系,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各体系,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充实教学内容、丰富实践体验,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完善科学的育人体系,核心是把育人落实到学校全部工作之中,把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作为重要课题和长期任务,发挥高校发展先进生产力动力源的作用、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作用,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和人才创新能力。

完善科学的育人体系,要以协同机制和长效机制建设为保障,构建小中大学教育纵向衔接与高等学校全方位育人横向配合相统一、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协同的育人体系,努力汇聚起教育系统和社会各方力量协作的强大合力。建立育人体系运行的长效机制,始终保持育人体系的活力,秉持求真务实的态度和创新发展的智慧,形成务实有效的实践模式。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这一重要论述不仅为拓展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指明了方向,也为高校育人提供了根本遵循。只有深入把握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充分利用新的机遇,把握人才培养的时代要求,才能提升育人的实效,推进人才培养的理念思路、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创新,增强工作时代感和实效性。

高质量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高校深化教育改革的重大课题。从高校改革实践看,完善治理体系建设的理路更加明晰,比如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体制设计,以大学章程为统领的制度体系建设,以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的办学导向等。

治理体系建设基本解决了运行效率和办学活力的问题,保证了高等教育办学的方向和治理效能。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学校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根本保障,也是加快“双一流”建设的必然要求。高校必须注重内涵式发展和高质量发展,注重建立高质量教育体系,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治理格局,释放办学活力,激发办学动力。

建立更加务实有效的教育评价体系

建立更加务实有效的高等教育评价体系,有助于引领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方向。评价体系是办学的指挥棒,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必须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僵化的评价模式,树立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对引领新时代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一,要从思想观念上进行调整,正确认识大学教育的目的。在人的成长中,每一段学习经历都非常重要。通过教育,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在思想方式、认知水平、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也都获得了较大提升,大学教育所承载的知识、素质、能力教育都融入了受教育者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判断之中。所以破除“五唯”,就是还教育以本来的职能。要使学校教育评价更科学,需要从观念上树立新的评价理念。第二,改革教育评价是一次重要突破。改革评价标准,从成果的真正价值做出判断,打破了量的比较,建立一套“质”的评价新体系,需要处理好定性定量的关系、认识论和价值论的关系,构建科学评价的客观标准。第三,从与实惠挂钩到以回归荣誉和现实影响的转化。一段时间以来,看重帽子,看重学术论文的影响因子,数量、获奖情况等,把这些标志与物质利益和评价挂钩,混淆了荣誉与贡献的界限。对人才的评价,强调质量导向,以学术贡献、社会贡献为评价标准,避免把象征荣誉和形式的“帽子”作为人才引进、给予奖励、确定待遇的标准,改变注重形式的多,而对成果的价值评判少的现象。《总体方案》强调实际表现,影响力,解决实际问题,现实的作用,重实绩、重贡献,这是客观评价的回归。第四,要建立多元、多维、多主体评价体系,支撑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必须解决科学评价的问题。要把高质量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自觉和内在追求。高质量发展是整体性流程再造、机制塑造和文化打造。所有工作都服从高质量目标、围绕高质量主题、转向高质量角度、强化高质量内涵,以高质量统领教育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要把高质量作为检验标准,建立新的教育评价体系。第五,要建立分类评价体系。要回归学术评价本身,建立健全分类评价体系,完善学术同行评价和社会评价机制。不同类型学校、不同领域科研工作需要采取分类评价。新的评价体系既要符合世界通用标准,又要体现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特色。要抓住过程评价,全方位了解学校的运行状况和外部的环境变化,掌握动态监测数据,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可靠的参照系;完善结果评价,准确为学校“画像”,用学校认定的规划指标衡量学校建设发展的实绩;还要区分专业学科的领域,不能用一个尺子量所有的学校,而是从各自特点专长去衡量,是不是有全球性原创成果,是不是有一批在国际上独具影响的教授,是不是培养了一大批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才。对研究成果的评价,要区分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服务国防、成果转化、艺术表演与创作等,构建以质量贡献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重视完善学术同行评价机制,把客观的评价、多维的观察视角、实践的检验相结合,建立重质量、重贡献的价值导向、客观公正的评价机制和评审专家评价信誉制度。

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也对全党全社会尊师重教提出新的更高要求。”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面对2035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人才素质提出的新期待,必须从战略高度认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紧迫性,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做实做细。

要把师德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教师是引领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重要力量,学生的一言一行都深受教师的影响,要坚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完善师德师风建设制度。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学校要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要进一步强化大学教师的历史责任。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才培养的动力源,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担当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吸引和激励更多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以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支撑高质量教育发展。

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必须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全面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创造有利于教师成长的适宜环境。深化教师管理综合改革,让好老师不断涌现;不断提升教师地位待遇,让尊师重教蔚然成风;加强党对教师工作的领导,不仅把好政治关、师德关,还要在队伍建设上着眼全局、主动谋划,切实加强对教师队伍建设的组织领导。

进一步增强服务社会的能力

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高校具有科研、人才方面的优势,也有创新发展的巨大潜能。高校通过智力支撑与人才保障、科技创新、技术服务与技术研发、开展攻关研究等方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同样,高等教育也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中证明了自身存在的价值,找到了生存发展的基础。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需要增强服务社会的能力,提升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契合度。“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新时代高等教育要善于在经济社会变革中寻求发展的新机遇,在满足人民精神生活需求中找准新定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人才和智力支撑。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充分体现在人力资源的开发上。社会发展越进步,越需要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其知识的创造与传播能够有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所以,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地位和作用,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是衡量教育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以服务社会促进办学水平的提升,高校是原始创新的主渠道和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必须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来检验办学的成效,带动办学水平的提升。(2020年第23期 作者系中央音乐学院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 : 范卫波

邮箱:lgwindow@163.com

xinwen@sdut.edu.cn

欢迎大家通过本网投稿系统,提供新闻线索和稿件。

网站管理:山东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