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系统
首页  前沿聚焦   
【聚焦“双一流”】“双一流”建设中高校科技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作者 : 李辉 兰乐
来源 : 价值工程
发布时间 : 2020-04-03
阅读次数 : 261

引 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充分肯定了我国科技创新工作取得的巨大成就,强调了科技创新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对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出明确部署和要求,为今后一段时期科技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高校的科技管理工作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推动科技创新发挥着关键作用,因而改革并创新高校科技管理工作是健全和完善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一环。

一、“双一流”建设中我国高校科技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科技资源配置不均衡

科技资源是高校进行科学研究的物质条件和基础,科技资源的多寡和质量直接影响着高校科技创新的成果和水平,没有充足且优质的科技资源,高校的科技创新也将成为无源之水。我国高校科技资源配置在人、财、物等方面都存在一定问题。

一是科研人才配置不均衡。科研人才作为高校进行科研活动的主体,是将科技资源投入转化为产出成果的关键环节,科研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制约着高校的科技创新。然而,目前西部高校却存在严重的人才流失问题,一方面与国家层面高校科技资源配置的区域不平衡有关;另一方面,西部高校自身也存在诸多问题导致无法留住人才,如用人机制不合理导致科研人员的专业才能不能得到很好地发挥。

二是资金投入不足。高校的科研经费是其进行基础和应用研究的资金来源,具有高度依赖于政府投入和支持、筹资渠道单一的特点。在现有的科研经费分配体制下,部委直属的部分“985”高校和“211”高校相比于大部分普通高校能够获得更多的财政拨款。科研经费分配上的不平衡,造成了大多数普通高校科研经费的不足,从而制约了科技创新投入。

三是科研物资浪费严重。很多高校存在科研软件、硬件设施管理松散混乱的问题,如科研基地或实验室等规划不合理,存在重复建设;科研人员购置设备仪器的审批和报销制度不完善,造成科研仪器设备的闲置、浪费和流失。

(二)科技成果评价方法不合理

高校的科技成果评价是对科技人才科研工作成效进行系统综合的衡量,直接影响着与个人利益休戚相关的选拔晋升。我国高校目前在科技成果评价方面主要存在两个问题。

一是评价标准忽视了学科差异。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资源需求、成果表现和经济价值不尽相同,因而应当具有不同的量化方法和评价标准,而当前很多高校对科技成果的评价内容和标准并没有区分类型、层次和学科差异,而是简单地采取了“一刀切”方式,使得最终的评价结果并没有充分反映学科的特殊性,不利于学科间的均衡发展。

二是评价标准重数量轻质量。大多高校以科研项目数量、论文著作数量、经费数额为评价标准。这种定量评价的方式虽然能够降低评价的难度和工作量,但却形成了一种急功近利的导向和风气,导致很多科研工作者一味地追求科研项目和论文著作的数量,追求短平快的效果,在疲于达标的过程中渐渐丧失了对科研工作的热情,使高校的科研质量大打折扣。

(三)专利管理不到位

专利是对知识产品归属权的确认,也是对其市场价值的保障。而高校作为科技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申请专利是其进行知识产权保护的必要手段。然而,高校普遍存在专利保护力度不足且管理不到位的问题。

第一,专利意识欠缺。一方面,绝大部分高校科研人员对其智力成果的价值认识不足,因而意识不到专利保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另一方面,高校在科技成果考评方面存在重视学术成果、轻视专利成果的观念,科技人才的奖惩评优和职称晋升只与项目、论文著作等挂钩,而与专利无关。这导致高校科研人员专利申请的积极性不高,专利申请数量和授权数量较少。

第二,专利管理混乱。我国大部分高校没有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专利管理工作大多由科技处承担,而科技处很少有专职管理人员,他们通常不具备系统的专利知识,由此导致专利管理工作常常流于表面和形式,存在很多缺位和空白。

第三,专利流失得不到有效控制。由于高校缺乏对专利流失的监督和防范措施,导致有些高校人员在离职后出于个人私利将职务技术成果擅自转让、出售或申请专利。还有些高校人员在与企业的横向合作过程中没有注重技术信息的保密,导致了专利技术的泄露。

二、“双一流”建设中我国高校科技管理的对策

(一)优化科技资源配置

在人才投入方面,高校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给予科技人才更多的自主权和人文关怀。要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提高科技人才的尊重感、归属感和价值感。另外,还应加强对科技人才信息档案的建设工作,建立公平合理的离职制度,对科技人才的解约离职行为予以规范。

在资金投入方面,政府部门应当建立公平的科技资源分配机制。对非“985”工程和“211”工程高校,以及虽属于“211”工程但非国家有关部委直属的高校(如省部共建高校、省属高校等)提高财政支持力度。同时,还应配备合理的经费考核制度,让那些经费使用率高、成果产出率高的高校能够通过自身的突出表现获得更多的政府经费支持。

在资金投入方面,高校应当加强对设备物资采购的审核力度,完善物资设备采购报销的内控制度。要建立以科研需求和学科建设要求为依据的物资设备调配制度,建立设备物资共享的运行体系,严格规范物资设备的用途,从而减少物资设备的浪费和流失,促进物资设备的共享,提高物资设备的管理和利用效率。

(二)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

首先,高校应针对不同学科的差异实行分类评价体系。针对各学科领域的资源需求、成果表现和经济价值采用不同的量化方法和考核指标,或者根据不同学科领域的特性在进行成果量化时为其赋予合理的权重,从而使不同学科领域的成果具有横向可比性。

其次,高校应建立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有机结合的多元化评价机制。一方面要确立以成果质量及创新性为导向的评价理念,在不全盘否定科研项目和论文著作数量的基础上,更多考察科研人员论文的作者排名、引用量、下载量、专利数量、获奖成果和社会效益等更能体现研究质量的指标;另一方面,还应将同行评议制度引入科研成果评价机制中,同行评议能够提供许多无法量化的辅助信息,为量化评价指标提供重要补充。

最后,高校还应当提高评价方式的弹性和灵活性。由于高质量的科研工作需要有充足的时间投入作为保障,同时科研成果的验证和效益的显现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因而高校应当考虑延长评价周期,将年度考核、周期考核和动态考核相结合,缓解科研人员的考核压力。

(三)加强专利保护和管理

一是高校应当加强对专利保护的宣传力度。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发放宣传手册等方式普及专利知识,并定期对科研人员进行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法规培训,以此强化科研人员的专利保护意识。

二是高校应当建立健全专利申请激励机制。将专利成果作为科技成果评价和职称评定中的重要考察项目。设立专项基金,对科学技术研发阶段的经费和申请专利阶段的手续费予以支持。对专利成果应用后获得的经济收益在科研团队中按贡献程度进行分配,以此提高科研人员申请专利的积极性。

三是高校应当成立专门的专利管理部门。要健全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并配备专业的专利管理人员,对专利的申请、审查和争端协商实施过程管理并提供相应服务。李辉 博士,西北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财税改革、会计理论与会计准则和公司治理的研究;兰乐,西北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财务会计研究。)

责任编辑 : 范卫波

邮箱:lgwindow@163.com

xinwen@sdut.edu.cn

欢迎大家通过本网投稿系统,提供新闻线索和稿件。

网站管理:山东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