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产教融合已经在教育界和产业界达成了普遍共识。这既是促进工业发展模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也是提高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目前产教融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模式、人才培养、教学方法等几个方面,对师资队伍建设关注较少。而在当前形势下开展产教融合,若想取得有效的成果,离不开具有工程能力背景的新工科师资队伍。本文针对产教融合背景下新工科师资队伍建设,从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师资队伍应具备的各方面能力、新工科师资队伍建设的建议三个方面展开深入探讨。
一、产教融合背景下新工科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工程能力不足
随着工程教育规模的不断增大,工程教育师资队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但目前我国高校引进青年教师仅侧重其学术成果及基础理论水平,大部分高校教师在接受高等教育时,经历的是重理论轻实践的培养模式,缺乏足够的工程实践训练,这导致他们的工程实践能力相对较弱。高校教师在走上工作岗位后仍重视传授理论知识,缺乏提高工程能力的意识,在高校工作后既没有机会了解生产一线,又没有相对完善的工程训练基地,这样很难提高自身的工程能力。同时由于高校教师的定位和职业发展路径的导向,让他们转变为工程应用型教师需要一个较长的思想转变过程。由于存在很多客观原因,高校很少从企业引进工程应用型人才,这使得教师队伍的工程能力存在明显不足。
(二)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及政策
在当前产教融合大背景下,就高校教师而言,学校聘任、考核和评价等方面都没有明确体现工程实践部分。科研项目、论文和学术奖励对高校教师的长远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他们会把一大部分精力投入在科研项目、论文和学术奖励等方面,使得高校教师缺乏提升工程能力的内在动力。因此,高校教师必然会放弃研究与产业结合紧密的实践性课题,转而研究基础理论性课题,导致他们缺乏研究工程实践问题的积极性。这些是与产教融合大背景下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的目标相矛盾的,高校教师重理论轻实践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及政策。
(三)人才引进工作存在误区
人才引进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高素质人才决定着高校的竞争力,为此各高校纷纷出台各项政策,吸引优秀人才。但是当前高素质人才引进工作大都存在以下误区:重学历轻能力、重引进轻使用。为了保证引进人才的质量,大部分高校都对引进人才提出了专业背景和学历方面的要求,但不重视其工程实践能力,片面地认为高学历就代表了高工程能力,这导致工程实践型人才被拒之门外。有些高校在引进人才时十分重视,但在培养上后劲不足,没有营造宽松的内部环境,造成了人才浪费。因此,高校在引进人才工作过程中,应既引进高学历的理论性人才,也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型人才作为补充,两类教师间取长补短,这必将优化师资队伍,保障师资队伍的均衡发展。
二、产教融合背景下新工科师资队伍应具备的能力
(一)良好的职业道德
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任何教师都应具备的基本素质。高校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场所,教师应具有严谨治学、探索创新的作风。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校教师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和知识素养,以教育界和产业界双重的职业标准要求自己。
(二)扎实的专业知识
就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而言,高校教师应同时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首先,要从理论上切实掌握基础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方法,还应具备较强的解决复杂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要具备扎实的工程专业知识,并广泛涉猎数学、物理等相关基础学科领域,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知识框架;最后,要具备将基础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结合的能力,从而实现知识迁移与实际应用。
(三)丰富的工程实践能力
高校教师具备较强的工程能力才能将相关工程知识传授给学生,进而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在强调教师科学理论素养的同时,也要强调教师的工程背景和实践经验。仅接受工程实践方面相关的理论培训远远不够,只有在工程实践中一步一步积累经验,才能在实际的教学科研工作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基础理论知识,更有助于引导学生将来向产业界发展。高校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既是促进高校教师自身成长的需要,也是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客观要求。
三、产教融合背景下新工科师资队伍建设的建议
(一)深入企业,提高工程实践能力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校教师已不仅停留在传授基础知识层面,还必须具有实践技能和工程经验,了解行业发展的前沿趋势和发展方向。教师要定期到相关行业企业学习,深入了解企业生产过程、企业先进的管理模式,学习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承担来源于企业的实际课题,善于把从生产一线获得的经验进行总结,应用到教学中,同时这些实际课题会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拓宽自身的工程视野。
(二)完善激励机制
学校应尽快制订产教融合背景下各个环节的激励措施,以对高校教师的业务能力和绩效进行考评。例如,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主动到企业培训,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对参与企业项目开发的教师给予奖励,对参与工程类课程任课的教师给予奖励;对参与企业工程实际课题的学生,可根据实际课题进展情况和工程实践能力掌握程度给予不同等级的奖学金奖励等。改革教师考核和职称评审机制,建立工程实践和科研成果并重的考核体系,在职称评审过程中,把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作为评价标准之一。
(三)加强产学研合作 全方位提升师资工程能力
众所周知,打造工程能力强的师资队伍需要到工程实践中历练。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应寻找机会安排青年教师深入企业一线参与实践,与企业开展技术合作,承担行业相关的科技项目,运用其自身较强的基础研究水平帮助企业攻克技术难题,提供技术支撑。与此同时,也有助于青年教师回到学校后将自身所掌握的工程教育知识联系实际,开展工程背景下的教学活动,可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真正做到产学研合作。加强校企间的合作,实现产学研三方面真正有效的结合,才能实现高校师资队伍工程化并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问题,从而全方位提升师资工程能力,进而达到校企双方的互助共赢。
四、结 语
师资队伍工程能力的提高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当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背景下,新工科师资队伍建设更应该加强教师工程能力的培养,建立“走出去、请进来”的教师双向聘任机制,通过校企合作开展各种各样的交流活动。高校教师要积极参与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生产管理,既能加强产学研合作,又能提升自己的工程实践能力。(2020年9月 作者系江苏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工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