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聚焦“双一流”建设目标,着力打造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两个一流学科,以创新开拓能源科技发展新领域,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增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强化内生力,完善学科建设路径。召开全校学科调研会,针对行业发展“卡脖子”问题和学科建设“短板”问题等,剖析原因、提出对策,为学科健康发展开具“诊疗单”。以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两个学科群为龙头,健全重点明确、层次清晰、结构协调、互为支撑的学科体系,辐射带动学科整体水平提升。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不断完善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打破传统学科之间的壁垒,以优势特色学科为主体,整合传统学科资源,促进基础学科、应用学科交叉融合和协同创新,在前沿和交叉学科领域培植新的学科生长点。城市工程地球物理和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两个交叉学科成功入选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建设名单,“新工科采矿与安全高层次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获评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优秀项目。
创新驱动力,打造“七梁八柱”科研体系。以两个一流学科群为依托,分别组建“能源与矿业学院”“应急管理与安全工程学院”。聚焦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搭建多学科交叉科研平台,相继成立新工科教育创新中心、智慧矿山与机器人研究院、深地空间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先进采矿研究院、中国能源产业发展研究院、矿山生态修复研究院等,切实发挥好一流学科的引领作用。围绕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共性问题,建立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及新型研发机构,与应急管理部、教育部共建国家安全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在南京、天津、北京、鄂尔多斯等地建立城市地下空间研究院、城市地下空间安全研究中心、现代能源经济研究院等;与相关行业企业联合组建“地下空间5G技术创新应用联合实验室”,积极推动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激活源动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充分发挥一流学科的引领作用,加大对高层次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的引培力度,积极培育一批领军人物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建立“岗位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待遇能高能低”的岗位动态管理机制。建立协议目标、协议薪酬、协议职称的“三协议”人才引进和管理模式,重点引进具有良好学术背景和发展潜力的高层次人才及青年拔尖人才。实施“越崎学者”奖励计划,培育高水平的学术梯队和学科带头人;实施“双走出去”战略,鼓励教师赴国内外访学或到基层挂职锻炼,夯实一流学科发展基础。
扩大影响力,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深化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的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打造“国内领先+国际协同”的世界一流学科发展新模式。发起成立“一带一路”矿业高校联盟,共同探索建立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促进国际能源安全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先后与51所世界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签订校际合作协议,开展学生交流合作项目。组建“双一流”本科拔尖人才国际班,努力培养国际化、宽口径、厚基础的创新人才,选拔优秀学生进入学校本博贯通培养计划,努力为一流学科发展储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