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系统
首页  服务  高教视点  前沿聚焦   
【聚焦“新工科”】首批“新工科”项目已确定,为“中国制造”发力
作者 : 王晓芸
来源 : 中国青年网
发布时间 : 2018-09-18
阅读次数 : 384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公布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认定612个项目为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新工科”是什么?到底“新”在哪?涵盖哪些新专业?又有哪些高校为此发力?

新工科有五新

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支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国家战略,2017年2月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发布了《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关于推进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等文件,全力探索形成领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中国经验,助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

据教育部高教司理工处处长吴爱华介绍,新工科建设主要从五个“新”发力:

一是树立工程人才培养的“新理念”。高等工程教育要提升工程人才的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要树立综合化的工程人才理念;要树立全周期的工程人才培养理念(CDIO),也就是集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运作(Operate)为一体的工程教育模式,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使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进行专业学习。

二是建立工程教育学科专业的“新结构”。一方面要改造升级传统的工科专业,另一方面要加快发展一批新兴工科专业。目前我们已在互联网技术领域实现较快发展,有数据显示,美国传统工科每年的毕业生和我国互联网技术领域的毕业生比例是1∶1,我国互联网技术大类专业毕业生比例约为我国工科教育的1/3,并将持续提升。因此,为服务产业转型升级,要加快在一些新兴领域人才培养的布局,逐渐形成工程教育的“新结构”。

三是探索工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教育部自实施新工科建设以来,提出建立多主体参与的校企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旨在深化产教融合、体制机制改革和大学组织模式创新等,给予学生更多个性化发展空间的同时,还要建立高层次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四是建立工程教育的“新质量”。2017年,教育部正式发布各个专业类的人才培养质量国家标准,工科类专业标准已正式建立。此外,我们还将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国际实质等效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进一步扩大认证规模,使我国更多专业能与国际实现实质等效。

五是探索工程教育各高校分类发展的“新体系”。即工科优势高校、综合性大学和地方高校都能发挥各自优势,促进各类学校分类发展,进而支撑我国产业转型升级,为我国创新发展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才兼备的工程创新人才。

这些专业都属于“新工科”

记者注意到,目前,教育部已经认定612个项目为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包括202个“新工科”综合改革类项目和410个“新工科”专业改革类项目。其中,“新工科”专业改革类涵盖了包括人工智能类、大数据类、智能制造类等热门“新工科”在内的19个项目群。

在这些项目中,一些充满前沿科技感的新兴专业十分引人注目,比如: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它是2015年教育部公布的新增专业。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新兴交叉复合型学科,数学、统计学、计算机三大块课程必须有。各高校在这几门背景学科的基础上,交叉融合其他的专业知识技能。

再如机器人工程专业,智能机器人是集新材料、新工艺、新能源、全球定位导航、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自动化等多种学科和技术的产物。按照工信部的发展规划,到2020年,工业机器人装机量将达到100万台,大概需要20万工业机器人应用相关从业人员。这就意味着,未来平均每年需要培养3万名以上的工业机器人应用人才。

又如,物联网工程专业,设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两大类,学生主要学习研究信息流、物质流和能量流彼此作用、相互转换的方法和技术,有着很强的工程实践特点。学生需要学习包括计算机系列课程、信息与通信工程、模拟电子技术、物联网技术及应用、物联网安全技术等几十门课程,同时还要打牢坚实的数学和物理基础。另外,优秀的外语能力也是必备条件,因为目前物联网的研发、应用主要集中在欧美等国家,学生需要阅读外文资料和应对国际交流。

选择“新工科”,为“中国制造”发力

中国青年网记者注意到,不少高校已经开始在此处发力,加强“新工科”学科建设。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均有项目入选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名单。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快制造强国建设,全面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推进与国际先进水平对标达标,来一场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把握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在此背景下,新工科建设意义尤为凸显。

作为我国政府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提出,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自主发展、开放合作”的基本原则,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第一步,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中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如此利好的形势,也为青年人带来了新机遇。

有志于选择“新工科”的青年才俊们,时代在召唤:是时候为“中国制造”发力了!

责任编辑 : 范卫波

邮箱:lgwindow@163.com

xinwen@sdut.edu.cn

欢迎大家通过本网投稿系统,提供新闻线索和稿件。

网站管理:山东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