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系统
首页  服务  高教视点  他山之石   
东京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点
作者 : 王晓辉
来源 : 中国知网
发布时间 : 2018-07-10
阅读次数 : 975

东京大学创建于1877年,是日本创办时间最早的大学,经过140余年的发展,东京大学已经成为世界上少数学科门类最为齐全的综合性一流大学之一,基本上囊括了髙等教育和学术研究的主要领域,它共有10个学部(本科学院),即教养学部、文学部、法学部、经济学部、教育学部、理学部、工学部、农学部、医学部、药学部。其大学院(相当于研究生院)分13个研究科。在世界大学排行榜上,东京大学近年来稳居前列,长期以来,东京大学毕业生占居了日本社会各行各业的领袖和精英地位,其毕业生中有诺贝尔奖得主8人,在日本首屈一指,在130多个日本学士院成员中,约1/3是东京大学的教授或名誉教授。据统计,日本首相及大臣中有1/3、全国大企业董事长的1/4、各界知名人士的半数以上均出自该校,所以有“东京大学毕业生掌握国家政治经济命脉”的说法。在中日两国高等教育史上,东京大学与北京大学前身京师大学堂建校时间相近,都是国立大学并都以培养精英人才实现国家和民族振兴为使命,有相近的文化渊源和相似的文化背景。

一、注重培养综合素质的人才培养理念

东京大学诞生于日本明治维新之时,明治政府创办东京大学的目的十分明确,就是通过集中国家资源创办一所现代化国立大学,在科技、学术上追赶欧美,培养政治、经济、科技等领域的精英人才,使日本尽快成为能同西方列强相抗衡的强国。自此至二战结束以前,东京大学的人才培养理念与教育目的一直以满足国家和社会需要为取向,本科以专业教育为主,强调培养应用型和实用型人才。二战结束后,东京大学在教育目的和发展战略上进行了全面转型,在教育目的上将为极端国家主义服务转变为“作为学术中心,向社会传播科学文化,使大学成为维护学术自由、思想自由和追求真理的媒介”,并确立了以质取胜的发展战略,努力提高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为了达此目的,东京大学专门设立教养学部,本科生前两年需在教养学部接受广泛的教养教育,然后才能进入专业学部学习。教养教育旨在奠定学生宽厚的知识基础和学术视野,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综合判断能力,让学生了解学术与人生、社会的关系,发展学生丰富的人性。

进入21世纪,东京大学发布了《东京大学宪章》,强调东京大学要成为世界级的顶尖大学,即要在教育、科研方面都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的领军者——“世界性的教育研究基地”,追求尊重学生个性和学习权利的世界最高水准的教育,培养出掌握高级专门知识,有广阔视野,富有理解力、洞察力、想像力、实践力,并具有国际性和开拓者精神的各领域的领军人才。

二、促进个性发展的专业设置模式

东京大学本科学制4年,本科教育实施二、二分段式模式,即所有本科生前两年在教养学部接受通识教育,后两年分流进入各专业学部进行专业教育。本科新生入学后,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兴趣意愿,选择进入教养学部的文科一、二、三类和理科一、二、三类课程班学习,文理科的每一类课程班都对应于后期分流后的某一类学科专业,这样做既可以对学生进行预分流,避免课程设置的泛化倾向,为学生后期的专业学习打下基础。并且,每一类课程班的课程设置并不仅仅限于文科或理科,学生都要学习广泛的文理科课程,只是内容和深度上有所区别。

在教养学部学习一年半后,根据课程成绩和兴趣志向,学生开始选定自己专业分流时所想进入的专业学部,一般情况下,文科一、二、三类学生分别进入法学部、经济学部、文学部和教育学部,理科一、二、三类学生分别进入工学、理学和药学,农学、理学和药学,医学。

为了进一步提高专业设置模式的灵活性,2006年东京大学取消了前期课程班与后期学科专业的对应限制,只要前期课程成绩符合要求,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后期的专业。2011年东京大学又在教养学部的课程中增设了文理综合课程和跨学科课程,例如综合自然科学和学际科学课程。

在专业设置时间上,将学生的专业分流延至二年级,便于学生通过前期课程的学习发现和定位自己的兴趣和志向,能够根据自身的个性和特长理性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在专业设置空间上,这种文理两科6类课程所对应的专业学科方向也较为宽泛,学生在选择专业上具有较大的空间。同时,这种按文理两科6类的课程分类,也有效避免了学生在自由选修课程中所出现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为学生日后的专业学习提早打好基础。并且,这种分层、分类式的课程专业对应模式还有利于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的因类施教,也有利于各学部、各专业选拔适合于本专业的学生。

三、拓宽学科基础的课程设置方式

经过不断的改革探索,东京大学在本科课程设置上通过加强通识课稈建设,开设交叉学科课程以及增加选修课程等,力求优化课程结构并实现课程内容的综合化和前沿性。

重视通识课程建设是东京大学本科课程设置的突出特点。东京大学的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并不是泾渭分明截然分开。通识教育阶段的课程分为一年半的前期课程和半年的后期课程,后期课程就旨在为专业教育打下基础和进行衔接。新生入学后,按文理两大学科进入6类课程模块,所有6类课程模块分别开设基础科目、综合科目和主题科目课程,具体课程模块之间由于学分要求的不同,上述3种课程的组合也就存在差异。基础科目为必修课程,开设外语、信息处理、人文科学基础、社会科学基础、数理科学基础、物质科学基础、生命科学基础、基础实习、基础实验、体育运动等10类课程:综合科目则开设思想、艺术,国际、区域研究,社会、制度,人类、环境,物质、生命,数理、情报等6类课程;主题科目以专题报告和研讨课程为主。

为了应对现代科学发展的新趋势及大量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涌现,东京大学在课程设置上强调文理科相互渗透,积极探索课程整合并增加跨学科内容,使课程设置向综合化方向发展。以通识课程中的基础科目为例,该科目中课程的开设强调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综合性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而设置,具体课程如量子力学、统计力学、物理化学、协同生物学等为必修课,课程主要由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4个方面的内容组成。再以综合科目开设的课程来看,该课程的目标旨在重视边缘科学的研究和教育,设置为解决当今社会面临的各种复杂问题所需要的预测、评价、决策、计划科学化的方法论以及技术与知识系统,具体课程包括生命系统学、宇宙系统物理学、物质计划学、能源计划学、生态计划学等。

即便是基础实验课程,东京大学也在促进不同学科实验的整合上积极探索,如前几年开设的“基础实验”新课程,取代了原先的物理实验、化学实验和生物实验3门课程,该课程编委指出,基础实验的选题着眼于未来自然科学的发展,注重自然科学各领域需要的基础实验方法和概念的养成。为了给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更多样的选择空间,东京大学结合学分制的实施,大幅度缩减必修课,增加选修课,扩大选修的范围和科目,相比日本其他高校,东京大学的必修课是比较少的,选修课却极为丰富。

四、推进因材施教和国际交流的教学制度体系

近年来,东京大学为了更好的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在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制度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形成了适合自身发展特点和具有东京大学特色的教学制度体系。与其他世界一流大学一样,东京大学也建立了学分制、双学位制、主辅修制、本硕博连读制等现代教学制度,同时,还在结合自身历史传统与未来战略目标的基础上,锐意改革创新,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分流制、国际访学制等教学制度。

为了提供最适合学生的发展路径,东京大学构建了规范的分流制度。本科生进校时只按文理大类初步分流,待学习3个学期后,再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和学习成绩,选择后期的学科专业。专业分流从第三学期初至第四学期开学前结束,分流的依据主要按照学生的兴趣志愿、学习成绩和院系招生名额。整个分流分三次完成,第一次只能填报一个学院和一个学科方向;第一次录取完毕后,再进行第二次志愿填报,此次可填三个志愿;二次录取结束后仍有未被录取学生和招录未满学院时,再进行第三次补录。

推进教育国际化,建设“世界性教育研究基地”是东京大学提出的远景规划和战略目标。为此,东京大学积极建立国际访学制度,激励学生、教师踏出校门和国门,去世界其他一流大学和研究机构进行交流访学。东京大学已与53个国家、地区签订了360项国际交流合作协议,广泛邀请世界一流学者前来讲学开课、合作研究。东京大学还与日本国内12所大学建立了本科生和研究生互换学分的合作机制。此外,东京大学还准备推行新生特别休学制度,针对刚入学的新生实施一年期特别休学制度,以便学生可以前往海外留学或参与志工服务等活动。除了该项新生一年期特别休学制度以外,还实施其他的短期休学活动制度,如新生在入学后参加约半年时间的自主性短期留学等。

五、鼓励交流互动的教学组织形式

东京大学的本科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有三种:“讲义”“演习”“研究讨论课。

“讲义”课面向较多的本科生,类似中国的上大课形式,主要由授课教师讲授知识点和释疑答惑,虽然一般情况下有教材,但每节课授课教师都会发一些补充资料,因此,授课的内容并不局限于教材。“演习”课和“研究讨论课”则采用小班和小组教学的形式,在教学中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的参与,鼓励学生通过课前、课中、课后的独立思考和自主研究,培养学生的多方面的能力。上课时学生围坐在一起并分为若干小组,主讲学生发言时间一般为30分钟左右,发言结束后开始解答来自其他学生的问题。所有学生在课程中都有机会担当发言人、主持人和点评人的角色。在课前,学生要就该课旳主题查阅大量资料,做好充分的准备,因此,学生的发言都会非常踊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主要由学生就该节课的主题进行研究和探讨,教师只是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引导和点评,并最后就探讨的成果作出总结并指出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课堂中充分实施研究性、参与性和启发性教学,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很好的彰显。

以法学院一门有关现代中国研究的“演习”课程为例,该课程每周一次,每次课前要预先经大家讨论决定总主持人及各分小组的成员,由于课程没有统一的教材,各小组要推荐参考用书,推荐的书目汇总后由负责主持的同学征求大家的意见,由学生自己投票决定采用哪些书目作为本次课的参考教材。定下书目后,学生要提前阅读并就书中的论点提出自己的观点或问题,负责主持的学生会将大家的观点征集上来并适当归纳总结,课前将其打印出来分发给每位同学和上课的教师。上课时学生按小组讨论,大家会积极发言,讨论热烈,甚至发生激烈的辩论和争论,教师一般不介入讨论环节,只在最后总结和点评学生的发言,启发和点拨讨论的不足以及需要进一步拓展的地方。这种授课形式体现出研究性教学中重过程、重体验、重参与的基本特点,能极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质疑批判的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锻炼和提高。

六、实行尊重师生的教学管理模式

东京大学的教学管理模式体现出“教授治校”和以学术和学生发展为本的特点,尊重教授和学生的教学权力,是学校维持高水平学术质量的保障。东京大学的师生在教学管理上享有较高的自治权,教授和学生在决定教学事务上有着很大的话语权和自由度,这种话语权和自由度来自于学校对教授权力和学术发展的尊重,各院系专门从事管理的行政人员很少,这些行政人员主要从事服务性的工作。教授在院系的管理中居于主导地位,他们所作出的行政决策,基本上是从学术发展的角度出发,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在这样的管理模式下,东京大学的教学质量和学术自由得到了充分保障。

“大讲座制”是东京大学教学管理与组织的具体形式,也是其教学管理的一大特色。所谓“讲座”,最初是由德国大学创立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大学基层组织形式。东京大学借鉴了这一制度并进行了改造和创新,其目的在于提高大学各学科开出课程的学术水平。讲座负责人要具有学术权威,一般由教授担任。每一讲座的组成人员,除教授外,还包括副教授、讲师和助教。在讲座制下,一个大学某一学院开出的讲座多,表明他们的师资力量雄厚。为了适应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东京大学对传统的讲座制进行了改革,创立了“大讲座制”。“大讲座制”除了由若干名教授主持外,还包括副教授、讲师、助教和雇员等,讲座教授具有相当大的教学自主权,他可以决定讲座的课程开设、经费预算和组织人事等。“大讲座制”继承了日本传统的“讲座制”的优点,有利于形成教授为本科生授课的更加开放的机制和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提高东京大学的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

责任编辑 : 范卫波

邮箱:lgwindow@163.com

xinwen@sdut.edu.cn

欢迎大家通过本网投稿系统,提供新闻线索和稿件。

网站管理:山东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