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致厦门大学建校100周年贺信精神,聚焦立德树人,把劳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整合育人资源,丰富育人载体,深入实施“八大行动”,着力构建符合高等教育阶段特征、富有地域特点和校本特色的劳动教育体系。
实施“博学明德”劳动课程提升行动。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将劳动教育纳入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开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公共选修课,系统讲授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等劳动基本理论知识。在研究生思政课程中安排劳动理论教育专题,引导和支持学院在已有专业课程中专设创新性劳动教育模块,注重新理念、新知识、新方法运用能力培养。面向教师持续开展劳动教育技能培训和教研活动,为学科和专业教学渗透劳动教育提供师资保障。
实施“笃行致用”社会实践体验行动。围绕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劳动常态化机制建设,打造“八闽园”等校内劳动实践教学基地,以承包制形式由师生自主管理;选派专业教师、后勤员工担任劳动指导员,开设劳动体验课程清单,指导开展劳动实践。与地方政府、新兴工业园等建设“智慧学习工厂”“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引导学生在金工实习中培养创新性劳动品质。组织暑期社会实践队伍前往乡村开展农事帮扶等劳动实践,在田间地头体验劳作、出力流汗。
实施“勤业赋能”生活技能培育行动。持续推进新生宿舍“养成教育”,举办“宿舍文化节”主题活动,在“一站式”学生社区学习共享空间试行劳动实践兑换信誉积分,引导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地盘自己管”。将每年3月定为“厦门大学集体劳动月”,在学校公共区域设立图书整理、餐厅服务、绿化养护、校车清洗等劳动岗位,广泛开展服务性劳动实践。推进文明餐桌行动,大力推广餐桌文明礼仪、倡导节约用餐行为,引领校园节俭新风尚。
实施“凌云壮志”职业生涯引导行动。紧扣提升就业创业能力,推出“心系大学生”等职业技能提升项目,积极组织优秀青年参加大学生实习“扬帆计划”。倡导“国家至上,事业为先”就业理念,鼓励毕业生“登上大舞台,做出大贡献”,引导毕业生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2020年,学校毕业生到国家重要行业和领域就业比例达46.7%,相比“十二五”时期提高近10%。每年选派研究生支教团赴宁夏接力教育扶贫,在服务脱贫攻坚和“闽宁协作”中,以劳动书写青春风采。
实施“囊萤逐梦”创新创业训练行动。将劳动实践教育融入创新创业竞赛实训,完善国家、省、校、院四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体系,每年立项1000项,实现每名本科生在校期间参加一项早期科研训练项目。依托厦门大学国家科技园、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打造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和创业示范基地,为师生提供免费或租金优惠的孵化场地。以“互联网+”“挑战杯”“创青春”大赛等为龙头推动开展创新创业赛事,每年度立项资助70项校级学业竞赛。
实施“思源暖心”志愿服务养成行动。全方位推进志愿服务工作,在团支部增设实践委员,推动团支部劳动实践活动常态化、项目化。围绕“扶贫类”“赛会类”“环保类”“社区类”等志愿服务主题,广泛组织开展校内外公益活动。每年参与志愿服务的学生达14.5万余人次,年均发起志愿服务活动1000余项。积极组织学生参与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厦门国际马拉松赛等重大活动的服务保障工作,在志愿服务中提升综合劳动实践能力,锤炼敢于担当品格。
实施“群贤助力”育人资源整合行动。搭建校友互动育人平台,举办“校友零距离”“校友论坛”活动,邀请杰出校友讲述成长经历及奋斗历程,组织学生赴校友企业参观、实习、实践,亲身体验职场文化。结合“箪食瓢饮 衔环涌泉”免费白米饭及矿泉水捐赠项目,邀请捐赠校友代表参与毕业典礼活动,为毕业生上好“最后一课”。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友企业资源,探索建立适合不同学科的劳动教育基地,为学生开展多样化劳动实习实践提供丰富的选择空间。
实施“自强至善”劳动文化传承行动。持续举办“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在主要传统节日开展民俗互动,组织师生进行传统节日劳作。将地域特色融入劳动教育,聘请闽南手工艺人参与教学活动,带领学生进行漆线雕制作、采茶制茶等体验劳动,通过劳动实践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举办“大国工匠进校园”活动,开展“我最喜爱的十位教师”“身边的好同学”评选,让师生近距离感受劳模精神。组织师生创作以歌颂校园劳动者为主题的摄影、MV等文化作品,唱响“劳动厦大”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