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系统
首页  专题报道  2021十三五专题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全面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作者 : 张照录 刘焕亭
来源 : 教务处
发布时间 : 2021-04-19
阅读次数 : 267

“十三五”期间,学校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2016年11月,学校召开第三次党代会提出回归大学教育本义,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衡量办学水平的最重要指标,聚焦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我校人才培养总目标,即着力培养有社会责任、有创新精神、有专门知识、有实践能力、有健康身心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简称“五有”人才)。2017年、2019年,学校先后召开第七次、第八次教学工作会议,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建章立制 完善人才培养制度体系 

为落实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加强教育教学改革顶层设计,明确改革重点任务推进时间表与路线图,学校在《山东理工大学综合改革方案》基础上,于2017年出台《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方案》,2018年出台《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工程实施意见》。为确保项目实施效果,又先后出台《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管理办法》《学生学籍管理规定》《学生考试纪律和违纪违规认定处理办法》《教室运行管理办法》《本科教学实验项目建设管理办法(暂行)》《考试管理工作实施细则》《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管理办法》《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实施方案》《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实施方案》等制度文件。

深化改革 扎实推进一流本科专业建设

学校不断进行专业优化调整,促进专业建设与内涵式发展,突出专业办学特色,构建与学校人才培养定位相适应的专业体系。2016年学校新上智能电网信息工程、制药工程和舞蹈表演3个专业;2018年学校停招音乐表演专业,增设生物科学(师范类)和音乐学(非师范类)2个专业方向;2019年停招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新上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2020年新上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微电子科学与工程、资源勘查工程3个专业,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位授予门类由理学转为工学。根据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目标要求,升级改造化学工程与工艺、材料科学与工程、矿物加工工程等专业,新增新能源汽车、智慧医疗仪器、大数据、清洁能源、绿色制药、智能制造、能源材料、轨道交通等新兴专业方向。

学校高度重视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工作,出台《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实施方案》,构建了校级、省级、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三级建设体系,为学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学校主要领导亲自部署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工作,截至2020年底,共有17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专业获批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成绩居省内同类高校前列。

专业认证工作推进有力,截至目前,学校共有24个专业进入认证的不同环节,其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数学与应用数学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汉语言文学(师范)和采矿工程两个专业完成专家进校考查工作;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提交持续改进年度报备材料;测控技术与仪器等16个专业提交认证申请书,5个专业申请被受理;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等4个专业提交自评报告,2个专业通过自评。

以学生为中心 推进教学模式改革

学校围绕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通过教学研究与改革立项、教学条件与环境建设、教学信息化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等方式推动教学革命。2017年、2019年两次修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综合设计型、研究创新型实验比例不断提升;认真组织学院进行实践教学环节标准制订工作,完成了《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规范》《实验教学标准》《实习实训教学标准》《课程设计(学年论文)课程标准》的制订,并组织专家进行检查验收。

学校以信息化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为切入点,推动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创新和教育质量提升,形成了混合式教学改革系统方案,涵盖愿景目标、教师发展、学习支持、政策机制、教学评价等多个维度,整体推进教学模式改革与人才培养创新。学校提出的课程信息化“初、中、高”三个应用层次,“校、院、师、生”四个层面推进机制及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促进了“互联网+”教育在高校真正“落地开花”。学校探索形成的高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模式和经验,经过多年实践检验,具有良好的可移植性和推广价值,得到教育部、省教育厅、兄弟院校和业内专家的充分肯定。学校2017年荣获教育部教育信息化试点优秀单位,并入选教育部优秀示范案例;2020年荣获教育部网络空间应用优秀学校;2015年、2017年两次被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评为全国高校教学改革优秀案例;2019年荣获山东省教育信息化应用优秀案例;2021年荣获山东省疫情防控环境下信息化应用优秀案例。应邀参加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中国教育信息化论坛等会议并介绍经验,新华网、人民网、《中国教育报》等国家级媒体报道了我校的经验和成果。

综合施策 扎实培育高水平教学成果和项目

学校出台《本科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管理办法》《教学科研成果(项目)奖励暂行办法》,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鼓励广大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积极参与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不断加大对教学成果和项目的激励力度。2016年,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3个专业(群)获批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建设重点专业(群);2017年,化学工程与工艺、采矿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5个专业(群)获批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建设自筹专业(群);2018年,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等4个专业(群)获得山东省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专业对接产业项目立项资助。学校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设立4个新工科实验班,获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3项。

2017年,学校在山东省第八届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评审中成绩优异,获得特等奖2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5项,取得历史性突破;7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6门课程被评为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山东省高等学校课程联盟平台上线运行课程达31门;省(部)级教改项目131项;获省级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示范性品牌专业1个,2018年学校被评为山东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示范单位。2019年成立山东理工大学产教融合合作联盟,20个企业确认为首批产教融合示范基地。

精细管理 推进服务流程不断优化

2017年,学校完成了新版教学综合信息服务平台论证、招标、数据迁移和培训等工作;制订了通识核心课程建设指导标准、课程综合改革指导标准、混合式教学课程建设指导标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指导标准;实施公共体育课程改革方案,实现了学生按兴趣选择体育项目。持续不断梳理教学环节、优化完善教学管理流程,依托新版平台,规范了学生休学、复学、降级、转专业、辅修专业、免修、缓考、调停课、成绩勘误、成绩作废、校内课程替代等业务线上申请审批流程,落实“院为实体”理念,精简各审批流程的审批环节。通过“校友邦实习实践平台”,实现学生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全过程管理,全校推广“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系统”,监控毕业设计(论文)各个环节,实现全部学生的毕业论文复制比监测。

强化教师培训 提升教师执教能力

通过实施教师执教能力提升计划,推进中青年骨干教师“百人计划”,更新了教师教学理念,增强了教师的教学实践与创新能力,提升了教师的执教能力与教学水平。对新入职青年教师,实施导师制和助教制,组织“三段一线”教师培训,累计组织岗前培训90场次,为480位新入职教师聘任480名导师。举办名师名课和教学沙龙活动247场次,参加人数12032人次;建立了67个教师发展项目库和专家库,培育校内教师发展指导教师;组织教师教学竞赛,以赛促教,获省级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4人,二等奖3人,三等奖10人,优秀奖23人,学校获优秀组织奖3次。承办山东省第六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决赛,举办五届校级讲课比赛,评选出一等奖33人,二等奖58人,三等奖69人,优秀奖112人。组织评选奥琦玮优秀教师26人,奥琦玮优秀教师提名奖16人,奥琦玮理学奖教金获奖教师22人,奥琦玮理学奖教金提名奖33人。举办奥琦玮基础课论坛2场。选派教师参加国内进修助课85人次,境外进修助课12人次,进一步开拓了视野,提升了教育理念和教学能力。成功中标山东省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项目两次,承担起面向全省高校新入职教师岗前培训及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训任务。该项目宣传了学校的发展与成绩,示范推广了我校优秀教师的经验和做法,展现了我校教师发展工作的组织能力与水平。

持续投入 不断提升教学条件

建成教师职业技能协同实训中心,在实训条件方面满足了我校师范类专业三级认证需求,为师范生和青年教师提供了“三字一话”、微格教学、口语表达、STEAM教育、心理健康、3D打印等实习实训场所。

近年来,学校在教学设备更新、教学环境建设上持续投入,教学条件不断改善。更换140多套多媒体中控系统和70多套激光投影,提高了投影质量;搭建160余套课堂录播平台,可实现随堂实录;建成285个标准化考场,满足了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四六级英语考试、教师资格证考试等国家级考试需求;公共教学楼教室多媒体配套设备不断更新,安装了150余套蓝牙音箱,并配备了一定数量的蓝牙麦克,提升了授课音效。

积极拓展合作,先后与北京超星、上海卓越(智慧树)、中石大教育、山东智道等在线开放课程制作公司合作,构建在线开放课程制作基地,服务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2020年疫情期间,自筹资金45万元,完成教学综合信息服务平台软硬件升级改造,并改进数据库的运行模式,确保线上教学工作有条不紊运行。

回望“十三五”,成绩斐然,鼓舞人心;面向“十四五”,信心倍增,催人奋进。未来5年,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学生学习成效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质量培养高素质“五有”人才。

责任编辑 : 范卫波

邮箱:lgwindow@163.com

xinwen@sdut.edu.cn

欢迎大家通过本网投稿系统,提供新闻线索和稿件。

网站管理:山东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