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系统
首页  五有学子   
【教授访谈】张磊安:育人于心,攻坚在行
——访我校“双百工程”人才、机械工程学院张磊安教授
作者 : 李新龙
来源 : 新闻网
发布时间 : 2020-12-20
阅读次数 : 2041

  道虽学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对于机械工程学院张磊安教授来说,在安逸的实验室潜心研究理论决不能使他满足,扎根于厂房,攻破产业的技术难题才是他最终的落脚点。走近张磊安教授,在他那温润如玉的谈吐间,我们感受到了一颗迎难而上、立志走在风电领域最前沿的拳拳赤子心。   

  问:我们了解到您正在担任中国风电工程复合材料专业委员会委员等一些职务,并一直致力于风电装备理论与技术创新,是什么样的契机使您接触到风电行业的呢?

  答:我2008年踏入该行业,那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刚刚颁布,国家鼓励发展风电行业,亟需解决问题很多,但都不知怎么做。我于同济大学读博士,便跟随导师初步接触到该行业,算是当年该领域的第一批“下海人”,自此与风电结下渊源。那时国内没有任何资料,仍然记得撰写博士论文时,国内都没有相关论文可借鉴,只能翻阅海外相关文献。我在学习和研究阶段与很多大型央企一起合作攻关技术,在合作中得到了他们的认可,也为后续继续全方位合作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加入到了相关研究机构担任了职务,将自己擅长的机电一体化控制技术成功应用于风能领域。

  问:据我们了解,您现在主要研究方向是风电行业,您可以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吗?这一领域的发展现状和前景如何呢?

  答:风力发电作为一种环保清洁的绿色能源,经过十几年的快速发展,在我国的电力板块中已经从零提高到接近4%,这已经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了。但是距离丹麦43.7%、德国32.3%等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2020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向世界许下承诺,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截止到2030年,中国非化石能源比重要占到25%,风电和光伏装机总量要达到12亿千瓦。目前风电装机容量才大约2亿千瓦,这对风电市场释放了一个未来非常巨大的需求信息,风电行业正在迈入一个多元化多维度发展快车道。风电的“十四五”规划建议正在进行,分布式、低风速、高海拔、抗冰冻、深远海等等都是风电未来的发展方向,这也就延伸出了非常多的技术难题需要我们解决。

  问:我们注意到您曾带领团队攻克30余项风电产业重大技术难题,在您看来,在这专业领域难以突破的技术难题都有哪些呢?您是如何克服这些难题的呢?

  答:这个行业属于小众行业,但是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很多,按照大类可简单分为:材料-部件-整机-风场,它们构成了一条完整的风电上下游产业链。我们团队主要专注于部件和整机这两个层面,举一个最典型的部件-风电叶片,由于它是一个尺度十分庞大的复合材料异型件,不同的风场、不同的环境需要的叶片完全不同,叶片里面涉及到气动-结构-载荷-制造-测试等不同环节,每个小环节又会延伸出非常多的技术课题。

  首先根据技术难题的性质,团队会对其做一个全面的评估,根据团队机电液网控一体化的技术优势,有针对性的选择行业难题,尽可能不要在行业留下一个烂摊子。我们团队基本分为教师、博/硕士研究生、工程师,构成了一个能效十分互补的团队。整个团队明确模块分工,定期开会讨论进展,时刻与业内高工紧密合作。到目前为止,我们团队在行业内解决了几十项技术难题,几乎没有失败过,全部实现了产业化应用。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团队所有承担的纵向课题都是从横向技术难题里面凝练出来的,因此研究成果也确实对横向应用研究起到了很大的反哺作用。

  问:您研究过诸多课题,也拥有自己的团队,可以谈谈您的团队理念吗?

  答:我认为团队就是在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为事业更好的发展在一起努力,互相成长,彼此成就。既然是一个团队,那只要有利于团队整体进步的每个成员都要全力以赴,而团队负责人一定要有大局意识,要时刻站在事业最前端。在我们的团队中,每个人在团队里面都有存在感,我们会找准定位,让他们在适合自己的位置工作,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也可以让每个人在我们团队里都有获得感。

  问:在您漫长的求学经历与专业实践中,有没有什么人或事让您记忆深刻呢?他们对您的学习与科研有没有影响呢?

  答:对我科研事业影响最大的有两个人,他们提升了我的抗压能力和做事严谨能力。第一位是我的博士导师乌建中教授,虽然他现在已经退休,但是仍然奋斗在风电一线,带着情怀做事。他最先引领我进入这个行业,并让我接触到了风电行业最前沿的课题。记得在读书期间,在江苏启东对叶根进行分度打孔,这种专业的设备都是德国进口,我们自主研制了国内第一台,只能用新叶片试验。那时候我压力特别大,不敢尝试,因为如果打坏了就要等额赔偿。导师整晚没睡,陪我在粉尘弥漫的车间现场给我鼓励,让我放手去做。在这件事情之后感觉自己抗压能力成长了好多,现在遇到再大的压力也能承受。第二位就是中复的刘卫生刘总,作为一个央企的高层领导一直是亲自设计画图、蹲下身子做一件件很具体的事情,和我聊天也只谈技术。因为课题原因,我在中复几乎住了两年,很多技术难题都是和他一起攻关,他没有一点架子。从他身上我学会了潜心做事、一丝不苟的精神,这种品质至今还一直激励着我,我也在把这些品质传递给一代代学生。

  问:您在我校曾获学校“最美教师”“优秀教师”“大学时期,我心中最好的老师”等称号,请问您有什么教学经验能够与我们分享的吗?

  答:教学方面我还很年轻,也不敢谈什么经验,就说一点我的体会吧。首先给自己的定位是一名教师,课堂教学便是一门基本功,作为一名年轻教师,登上讲台新开一门课,要讲好是很不容易的。我会拿出很多的精力投入到备课,让每一节课思维缜密、逻辑清晰,让每一页的幻灯片与自己的知识储备、科研成果相结合。另外,课余时间我也会和同学们进行学术与其他生活方面的交流,彼此之间加深了解,增进师生情谊。

  问:了解到您一直坚守在科研一线,注重理论的同时也注重科研实践,请问在这方面您是怎样要求您自己和您的学生的呢?

  答:多年来我的科研方向一直定位在风电行业,我对自己的要求一定是解决行业亟需的技术难题,否则就不做。虽然学术交流我也会参加,但是参加更多的是行业同仁举办的技术难点交流会,因为只有这样才不会纸上谈兵,更不会与行业脱节,毕竟行业的需求永远是最正确的发展方向。每次的交流都会开阔我们的视野,让我们更好的掌控行业方向,有时感觉我们团队在行业的名气要远大于在学术上的。在此过程中,我们也会注意挖掘行业难题所蕴含的关键科学问题,凝练出来申报纵向课题。对于学生,不管他们在来之前是什么水平,对他们的要求是研究生阶段都能学到真本领,所以每个研究生在进入我们团队之前,我会事先给他们讲明白我们团队培养学生的理念,给每个学生创造能力提升的机会。希望从我们团队毕业的学生都学到一技之长,以后无论从事什么行业,能独当一面。

  问:您曾多次带领学生参加机器人等竞赛,并且取得优异成绩。您有什么建议给正在或想要参加此类竞赛的同学吗?

  答:我在学生阶段参加了很多机器人大赛,本身就对这些比赛具有浓厚的兴趣,现在作为指导教师也带队参加了很多机器人大赛,包括机甲大师赛Robomaster、中国工程机器人大赛、山东省机器人大赛等等。现在机器人大赛的类型也非常多,机器人是机电一体化的最高产物,机器人大赛确实是展示工科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最佳平台。参赛学生应建立自己兴趣喜好后刻苦钻研,因为参赛的大都是本科二年级学生,知识储备可能不会太多,一定会碰到很多不会的地方,这时候一定不怕吃苦,要注意团队协作,多方请教、多查资料,回报的前提一定是付出大量心血努力后的结果,登上领奖台的每一支参赛队伍,都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成功的。

  问:面对新一代的零零后大学生,您对他们有什么祝福和期望吗?

  答:零零后大学生是有思想、有创新的新一代。希望大家在大学期间都有可期的人生规划,每个阶段都有规划的任务目标,善于务小,敢于务大。课余时间多参加挑战杯、互联网+和机器人大赛等各种赛事,以此来丰富大学生涯,增长见识,提高能力。另外,一定要懂得恩,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情,老师的培养之德,朋友的相助之宜,成为一个有担当、负责任的人。

  这次访谈中,我们见识到了不一样的张教授。他秉持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坚守在科研一线,走在风电行业前沿,在前无古人时,创下先河,照亮明天的路;他本着创新教学的育人理念,奔赴于三尺讲台,生动讲好每一堂课,赢得桃李芬芳,留下未来的光。年复一年,花开花落,不变的是张教授对技术的追求,对教育的热爱,他那颗热忱之心永不老去。

  【教授简介】:张磊安,男,出生于1982年7月,教授,机械工程学院机械电子工程系主任,山东理工大学双百工程第二层次人才。现任中国转子动力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风电工程复合材料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风电设备质检中心、北京鉴衡认证高级技术顾问,中车风电、中复连众、中材科技非全职研发副总,海上风电叶片设计与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专家组成员,德国FraunhoferIWES访问学者。2012年5月被同济大学授予工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山东理工大学。

  主要研究方向及成果:致力于风能利用及风电装备的颠覆性理念和技术创新,主持并完成亚洲最大、世界领先的超大型风电叶片全尺度结构测试平台,研究成果被CCTV4,连云港日报和东方风力发电网等进行了专题报道。带领团队攻克30余项风电产业重大技术难题,节省制造测试费累计超10亿元,第一完成人荣获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等10项科技奖励。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向、青年)、中国博士后基金特别资助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2项,授权发明专利17件,软件著作权7项,发表科研论文50余篇。受聘为苏北发展特聘专家,入选连云港市英才计划,江苏省双创博士,学校首批“双百工程”等。荣获山东理工大学“最美教师”、“优秀教师”、“大学时期,我心中最好的老师”等称号。

责任编辑 : 张子晴

邮箱:lgwindow@163.com

xinwen@sdut.edu.cn

欢迎大家通过本网投稿系统,提供新闻线索和稿件。

网站管理:山东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