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系统
首页  专题报道  思政   
岳松:从“笑果”到效果 思政课这样做
作者 :
来源 : 马克思主义学院
发布时间 : 2019-09-18
阅读次数 : 642

学校第三次党代会提出了着力培养“有社会责任、有创新精神、有专门知识、有实践能力、有健康身心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指出,思政课是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灵魂课程。要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完成学校制定的人才培养任务,必须精准发力,切实上好思政课。

思政课要“坚持增强获得感,促进思政课教学有虚有实、有棱有角、有情有义、有滋有味”,思政课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针对学生思想和认知特点,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自觉强化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学理阐释”,努力实现思政课教学“配方”先进、“工艺”精湛、“包装”时尚。

318日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了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上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教师群体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要坚持“八个统一”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指明了广大思政课教师努力的方向,我校的“五有”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理清了具体工作任务,当下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做、用什么样的方案做,才能上好思政课,服务学校发展,助力学生成才。

思政课可以生动有趣,但不能只有生动有趣,仅靠“有意思”或许能在短时间内吸引学生,但真正能赢得学生的,不会是“笑果”,只会是“效果”。思政课教师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从其实际需求出发去阐述讲解理论,思政课才不会沦为“水课”,学生在听过之后才会“记得”,在成长的关键时刻才会感觉“我懂了”。

一、“生、课、法”三位一体:

理解“配方”先进、“工艺”精湛、“包装”时尚的科学内涵

1.“配方”先进,要求教师聚焦课程。“配方”指的是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教育部已非常明确地界定了思政课的教学理论框架,教师需要做的,是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倾向,把相关内容拆解开来,做好课程建设。如果说教材提供的是砖石,教师要做的就是完成房屋的搭建,其“建筑特色”“具体形态”不需一概而论,而是可以结合教师所长、学生特质进行个性化的定制。

2.“工艺”精湛,要求教师关注教法。“工艺”指的是思政课的授课策略。这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也包括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学习方法。教师需要在科学把握教学规律、教学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掌握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等不同的技术型教学策略,还要在具体思政课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设计翻转课堂、小组讨论、问题探究等具体操作型教学路径。

3.“包装”时尚,要求教师贴近学生。信息时代,在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加持”下,年轻学生的认知习惯、学习方式、信息接收偏好均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从每年开展的网络热词评选就能看出,如果不能及时了解这种变化,让自己的认知接入年轻人的认知系统,思政课教师虽然在发声,但恐怕会面临没有耳朵候场的尴尬境地。

二、“四个对接”:

切实提升学生的思政课学习获得感

1.有虚有实,用学习生活工作场景实例对接学生需求。思政课课程建设中,“接地气”一词频频出现。但如何操作才能把理论从文件中、教材上“引下来”,是一门很考验教师“手艺”的技术活。如果说理论是用务虚的手段给学生讲道理,那么案例就是用对接学生需求的方式做实事。理论文字是刻板单一的,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场景是不断变化的,为了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场景中获得发展,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学生的需求也在变化。对接这些需求,把理论融进去,将理论演化成可以指导实际案例操作的方法路径,对接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学生才会抬头,才能爱听。

2.有棱有角,从社会热点分析中提炼态度淬炼“三观”。年轻学生的“三观”很容易受到社会舆论,特别是网络舆论的影响。人的“三观”,往往就是在一次次细微的评判、摇摆、碰撞中慢慢建立起来的,在这些构筑“三观”的细节中,社会热点问题吸引力大、人群参与度高,容易形成聚焦效应,直接左右学生“三观”的形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媒体融合发展工作,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在思政课教学工作中,也应该坚守这样的理念,首先敢于使用社会热点问题作为案例进行教学,其次必须坚持正能量、把握好舆论走向,最后使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法打磨出学生“三观”的理想“棱角”。

3.有情有义,从师生关系建构角度引发学生情感共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现代社会,为人师者的职责没有变化,为人师表的师道尊严也该坚守,但在传统较为严肃的师生关系之外,或可再融入一些朋友式的温情元素。课堂上,教师传道解惑,学生尊重老师;课堂外,教师乐于沟通,关注学生需求。学生在认可教师的行为处事方式、接纳其为了解自身的朋友后,学习生活产生谐振共鸣,才能让课程具备单纯的传递知识、讲解理论所无法生成的情义。

4.有滋有味,结合学生认知偏好调整知识呈现方式。移动互联网时代,学生面对多块屏幕、多种APP,接受数据的反复“洗刷”和“冲击”,认知偏好、学习方式和过去已有非常大的不同。当下,学生对单一主题、体量较大、时间较长的内容好感度不足,也不愿投入大量精力进行学习研究。思政课教师必须察觉到这一变化,可尝试在保证教学主题完整性的同时,让教学内容散点呈现,结合学生口味革新“烹调”方式,让课程有滋有味,力求学生听得进去,“营养”能被吸收。(作者系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责任编辑 : 范卫波

邮箱:lgwindow@163.com

xinwen@sdut.edu.cn

欢迎大家通过本网投稿系统,提供新闻线索和稿件。

网站管理:山东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