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系统
首页  专题报道  “学校大发展,我该干什么”专题  学习资料   
山东理工大学第三次党代会报告
作者 :
来源 : 学校文件
发布时间 : 2019-03-25
阅读次数 : 1410

解放思想 高点定位 深化改革 加快发展

为建成有特色 高水平 国内知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山东理工大学第三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6年11月19日)

吕传毅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山东理工大学第二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审议。

中国共产党山东理工大学第三次代表大会,是在我校开启新甲子的历史新阶段,在深化综合改革、推进内涵发展、提升办学质量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大会的主题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总结学校第二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全面部署今后五年工作任务,动员全校共产党员和广大师生员工,解放思想,高点定位,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为建成有特色、高水平、国内知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奋斗。

一、第二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回顾

2009年11月,学校召开了第二次党代会。7年来,校党委团结带领全校基层党组织、全体党员和广大师生员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山东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深入推进“质量立校、科研强校、人才兴校、特色名校、开放活校”发展战略,科学谋划,真抓实干,以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首批建设单位等为主要标志,顺利完成第二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学校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把握方向,强化引领,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扎实推进。紧紧抓住“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这个根本性问题,突出思想引领,强化两级理论中心组学习,用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统领学校全局。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支持校长依法独立负责地行使职权。修订了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制定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实施办法,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不断提升。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成第三次、第四次中层干部换届调整工作。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创先争优、争做理工先锋”活动,组织“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各项主题教育实践成效显著。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聚焦“四风”问题,整改落实,建章立制,“三公”经费开支大幅下降。实施党支部创新活动、基层党建工作示范点创建活动,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发挥。健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完善惩治与预防腐败体系,健全廉政风险预警与防控机制,被命名为省廉政文化示范点。加强宣传思想工作和大学文化建设,发布学校视觉形象识别系统,落实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开展三育人标兵、学生心中最好的老师等评选活动,荣获全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1人荣获全国师德标兵称号。成功举办60周年校庆,师生、校友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明显提高,学校影响力与社会声誉显著增强。高度重视统一战线工作,协助民主党派和“知联会”加强建设,获全省统战工作规范化建设年活动先进单位。定期召开教职工代表大会,认真做好教代会提案办理工作,充分发挥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作用。工会、共青团、妇委会、学生会、研究生会工作呈现新局面,校团委连续6年荣获山东省红旗团委称号。成立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完善离退休工作服务体系。

(二)协调发展,强化重点,学科建设取得新突破。实施一级学科重点支持计划、理学学科发展计划和人文社会科学发展计划,启动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工程,强化一流学科建设,学科布局逐步优化,学科实力稳步提升。2013年7月,学校获批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农业工程、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成为首批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新增1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获批工商管理硕士、金融硕士等专业学位授予权,工程硕士、农业推广硕士授权领域不断扩大。深入开展学位授权点合格评建工作,进行学位授权点增列培育与动态调整,在今年山东省学位点动态调整中,又新增食品工程专业学位点。加强高层次学科平台建设,获批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新增山东省重点实验室1个、省“十二五”重点建设学科和科研创新平台16个。

(三)注重内涵,强化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强化教学工作中心地位,实施本科教育优质工程,2012年被列为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首批建设单位。强化质量工程项目建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3项,入选国家级教学团队1支、精品课程5门,新增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推进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入选国家教育信息化首批试点单位,并以优异成绩通过验收。推进工程教育改革,入选教育部“卓越计划”首批试点单位,获批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4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成立创新创业学院,与淄博市共建鲁中创业创新中心,建成大红炉众创空间,被评为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平台。做好与空军合作培养国防人才工作,国防生教育培养水平稳步提高。实施学生研究创新训练计划和创业培育计划,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成果丰硕,共获省级以上奖励4200多项。实施招生“阳光”工程,36个专业在山东省列入本科一批招生,生源结构逐步优化、质量不断提升。完善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保持较高水平。体育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升,女篮、女足闯入全国总决赛,实现全省大学生田径锦标赛双连冠。研究生教育持续稳步发展,开始招收培养中外博士研究生,在学研究生达到2500人,比2009年翻一番。深化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加强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建设,设立山东省首家企业研究生工作站,推进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入选省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7篇、优秀科技创新成果奖12项。承担教育部职教师资本科专业培养资源开发项目和专业点建设项目,职教理论研究和培养实践成效明显。推进函授教育、开放教育、网络教育协调发展,办学规模和教学质量处于省内领先地位。

(四)创新机制,强化协同,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加强高水平科研项目申报和标志性成果培育,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840多项,到位科研经费4.85亿元,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130多项,其中七年五获国家科技大奖。授权发明专利数大幅提升,2015年位居省属高校第一位。高水平论文、学术著作和鉴定成果数量与质量明显提高。坚持立足区域、贴近行业,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先后与多地市、企业、科研院所等签订合作协议,联合设立新能源汽车工程技术研究院、招远工业技术研究院等机构。工程陶瓷制备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获批建立,新增山东省协同创新中心(培育)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荣获山东省产学研合作创新突出贡献高校、山东省技术市场科技金桥奖。与淄博市签订校城融合发展框架协议,全面深化战略合作,打造融合发展、创新发展新格局。发挥智库作用,参与区域规划编制,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智力支持。加强齐文化等传统地域文化资源开发、研究和利用,联合组建全国首家军地共建艺术团——鲁鹰艺术团,为地方精神文明建设、文化产业发展和科技文化活动作出重要贡献。

(五)注重引进,强化培养,人才队伍建设卓有成效。坚持汇聚人才、培育团队、成就大师,实施引进高层次人才办法、青年教师发展支持计划、特殊津贴办法、优秀学者海外高访计划等。新进及学成返校博士350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达到640人以上,具有海外研修经历教师达到300人以上。强化学术带头人引进遴选培养,新增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4人,新增泰山学者特聘专家、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教学名师等省级人才工程人选31人,新增省高校优势学科人才团队、优秀科研创新团队各1个。实施岗位设置和聘用管理,修订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办法,推进教师分类管理,人才干事创业环境逐步优化,获山东省人才工作先进单位。

(六)育人为本,强化服务,学生教育管理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探索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进公寓、进社团、进网络。青春在线网站连续6次入选全国高校百佳网站。实施学风建设行动计划,成立学生学习与发展指导中心,促进优良学风形成。成立全省首家辅导员协会,开展工作研究和素质拓展,推进学生工作队伍专业化和职业化。推行班级导师制,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新格局。优化大学生事务中心“一站式”服务平台,开展职能部门与学生面对面活动。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学生奖励资助体系。加强基层团建创新工作,实施青春领航、青春博雅、青春助力、青春活力工程。学生社团、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育人效果显著,荣获全国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

(七)扩大交流,强化合作,国际交流与合作层次不断提升。坚持开放办学,完善以学校为主导、学院为主体、教师为主力、教学科研为主题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机制。新增实质性合作交流项目国际友好学校50多所,合作学校布局、层次更为合理。新增中外合作办学本科项目4个,推进与美国密苏里大学、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等高校学位互授、本硕连读、交换生等项目,赴国外高校交流学习学生660多人。完善外国专家选聘、管理与服务机制,外国专家育人作用得到发挥。优化留学生培养层次与国别结构,成为中国政府和首批山东省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培养院校,招收培养各类留学生3200多人。

(八)科学管理,强化效能,综合管理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坚持依法治校,凝聚全校智慧,制定学校章程。修订校学术委员会章程,强化学术委员会职能和作用。推进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合理制定任期和年度目标,部门工作方式进一步转变,学院办学活力日益增强。健全党务公开、信息公开工作机制,完善校长信箱、校领导接待日等沟通交流平台,及时解决师生实际困难。优化校区功能布局,加强行政办公用房使用监管,配置优化办学资源,新增校舍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由2.94亿元增加到4.29亿元,办学育人条件逐步改善。加强财务预决算管理,提高财源建设水平,债务风险有效化解,经费支出更加规范。实施绩效工资改革,教职工收入大幅提高。后勤服务质量和保障水平稳步提升,被评为全国高校后勤十年社会化改革先进院校、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首批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实施校园一卡通工程,信息化、数字化校园建设加快推进。加强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优化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发挥档案存史育人功能,学校年鉴获省优秀年鉴综合特等奖。体育场增建与改造、稷下湖区景观建设、学生公寓修缮改造、东西校区教工餐厅启用、校内停车场扩建等一批民生项目不断落地,师生获得感有较大提升。卫生防疫和医保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完善安全稳定工作责任制,平安和谐校园建设卓有成效。成立教育发展基金会,发挥校友力量和社会资源作用,助力学校发展。

总结过去7年的工作,我们深切体会到:

必须坚定不移地加强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强化党委的领导核心地位,把党的建设与学校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打造求真务实、奋发有为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为学校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创新。把改革创新作为根本动力,深入研究高等教育规律,不断解放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敢为人先,大胆探索,结合学校实际推出新举措,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构建现代大学制度,努力争取外部资源和政策支持。

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心工作。秉承发展是第一要务的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统筹协调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关系,正确处理质量、规模、结构和效益的关系,提高学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广大师生。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的理念,尊重和落实师生主体地位,培育和弘扬优良校风教风学风,激发广大师生员工干事创业的豪情壮志。

各位代表、同志们,我们取得的成绩,离不开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离不开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更离不开全校师生员工的辛勤劳动和敬业奉献。在此,我代表学校第二届党委,向关心支持学校发展的各级领导、各界朋友,向为学校作出重要贡献的历届老领导、离退休老同志,向在不同岗位上勤奋工作的广大共产党员、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全校师生员工和海内外广大校友,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面对全校师生和社会各界的热切期盼,我们仍存在诸多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思想解放的深度、推进改革的力度、治理体系的现代化程度,还不能很好地适应高水平大学建设需要;领军人才、高水平创新团队较少,获得省级、国家级人才称号的数量偏少;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学科偏少,尚无学科进入ESI前1%;部分教师教学精力投入不足,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评教评学方式不够科学;科技创新水平和社会贡献度偏低,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数量未取得更大突破;教育国际化水平不高,教师出国进修、学生出国交流比例较低;办学资源、经费来源单一,与事业发展需求的矛盾仍然突出;部分党员干部活力不足、担当意识不强、专业化水平不高等。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二、战略目标与工作思路

(一)面临形势

各位代表、同志们,山东理工大学经过60年的办学实践,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发展优势进一步凸显,当前,学校发展面临着新机遇、新挑战和新任务。

一是全面从严治党提出新要求。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必须进一步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需要我们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关于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新要求,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为加快改革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二是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确定新任务。国家、山东省先后对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作出战略部署,如何解决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推进综合改革的主题。需要我们破除思想禁锢,加强顶层设计,系统推出改革举措,切实激发办学活力。

三是“双一流”建设带来新机遇。国家提出要统筹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跨越。山东省也启动了“双一流”建设计划,支持若干高校和学科争创国内一流。需要我们抢抓机遇,凝心聚力,打造高端人才队伍和学科平台,寻求重点突破,提升“双一流”建设水平。

四是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进入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进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新常态,创新驱动发展等重大战略相继实施。山东省实施“两区一圈一带”战略,推进区域分层定位、优势互补、协调发展。需要我们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优势,把助力实现国家和区域发展目标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

形势逼人,时不我待。这就要求我们科学谋划学校发展的宏伟蓝图,勇于面对,敢于担当,攻坚克难,不断超越。

(二)发展目标

学校的长期发展目标是:到建校100周年前后,一批学科居于国内一流水平,汇聚一批享誉国内外的学术大师,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特色研究领域,办学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实现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

学校的中期发展目标是:到建校80周年前后,人才培养国际化程度明显提升,汇聚一批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学术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若干优势特色学科进入国内一流,产出若干原始创新成果,综合实力稳定在全国高校100强以内,基本建成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学校的近期发展目标是:今后五年,以山东省“双一流”建设为牵引,形成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集聚若干有影响力的高水平人才,建成若干优势学科群,产出一批有重大贡献的应用基础研究创新成果,建立起富有活力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综合实力在全国高校排名明显提升,建成有特色、高水平、国内知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有特色”,就是要弘扬优良办学传统,挖掘并发挥办学优势,争取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特色优势学科专业建设等方面,培育形成山理工特有的品牌和形象。“高水平”,就是要汇聚形成高层次的专业技术队伍,打造高素质的管理服务队伍,产出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教学科研成果。“国内知名”,就是要高起点谋划办学目标定位,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力,具有较高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

到2021年,学校发展的主要指标是:全日制本科生规模34500人左右,在学研究生规模4000人以上,在校留学生规模1000人以上。新增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2个,省级优秀硕士、博士学位论文25篇以上,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18项以上。新增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3个、山东省一流学科3-4个,进入ESI前1%学科2-3个,进入全国前30位一级学科3-5个。引进补充高水平专任教师800人以上,教师总数达到2400人以上,其中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达到50%以上,具有海外学习经历教师比例大幅提升,新增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百千万人才工程等国家级人选20人以上。新增国家级科研奖励3-5项、国家级科研项目400项以上、授权发明专利600项左右,科研总经费突破10亿元;三大检索收录论文2000篇左右,高影响因子及高被引论文数量显著提升。新增具有实质性合作关系的海外高水平大学30所以上,成为来华留学生求学的重要目标高校。

(三)指导思想和工作思路

今后五年学校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加强和改进党对学校工作的领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主题,以特色发展为主线,以深化综合改革为动力,实施人才工作优先发展战略,立足区域,贴近行业,着力提升学生成长成才能力,着力提升应用基础研究能力,着力提升校地融合发展能力,为建成有特色、高水平、国内知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梦想因其远大而美好,追求因其崇高而坚定。建成有特色、高水平、国内知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既是全校师生员工的“强校梦”,也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大力解放思想,在学校事业发展中始终坚持:

一要高点定位。强化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要将办学追求放到更高层次、更高要求、更高标准上去谋划,确定发展标杆,迎头赶上,力争实现超越。

二要深化改革。强化目标引领与问题导向,加强发展战略研究,坚持整体设计、分步实施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大力推进综合改革,提升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

三要以人为本。强化立德树人、聚贤用才,把师生放到心中最高位置,优化办学育人环境,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广大师生的根本利益,激发师生推进学校发展的强大动力。

四要加快发展。强化担当意识和责任意识,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提高工作科学化专业化水平,紧盯目标,精准发力,破解难题,快速发展,实现关键指标新突破。

三、今后五年的主要任务

从现在起到2021年,围绕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国内知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我们要凝心聚力完成的主要任务是:

(一)全力推进综合改革,激发办学要素活力

坚持科学管理、依法治校,强力推进综合改革,破除阻碍发展的体制机制束缚,构建现代大学制度体系。

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内部治理体系,提高管理效能和运行效益。落实校学术委员会各项制度,支持其行使学术事务的决策、评定、审议和咨询等职权。制定学校理事会章程,组建学校理事会,完善理事会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各类议事机构、专门委员会等在政策制定、执行落实中的参谋协调作用,完善法律顾问、财务顾问咨询论证和建言献策机制。落实教职工和学生的权利与义务,健全师生权益保障机制。

完善内生动力机制。实施定编定岗定责,推进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管理职员制改革,构建以岗位分类管理为主,以能力水平和实际贡献为导向的考核奖励机制。完善绩效工资制与年薪制相结合的薪酬分配体系,健全教职工收入稳步增长机制。推进学生发展综合评价体系改革,激发学生成长成才的内生动力。

推动院为实体改革。积极稳妥推进二级学院取消行政级别改革试点工作。以人事制度和经费分配、资源配置模式改革为突破口,以目标管理为抓手,推进学院实体建设。充分发挥学院教授委员会在学术事务中的咨询、审议和审定功能。推进机关部门职能转变,强化服务,提高谋划发展、宏观管理和履职创新能力。

深化资源配置机制改革。推进公共房屋管理制度改革,提高使用效率。深化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健全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机制。优化校区功能布局,推进工程训练创新中心、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设施、农机创新实验中心、智能电网研究中心、体育训练馆等重点项目建设。优化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引进优质社会资源,提高后勤保障能力和服务专业化水平。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完善图书资源、档案史料、校办产业、医疗保健等公共服务保障体系。持续加大投入力度,落实民生工程,改善师生学习生活环境。

探索合作共建机制。推进山东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山东理工大学事宜,创新共建模式,深化共建内涵,力求共建实效。抓住山东省科技厅开展高校科技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契机,争取多方资源和政策支持。探索与省属科研院所合作共建事宜,论证建设青岛研究院,集聚资源优势,形成发展合力。创新财源建设机制,多渠道筹措建设经费,确保重点建设项目顺利实施。探索与淄博市合作建立基础教育学校,解除教职工子女入托入学后顾之忧。

(二)强化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加快一流学科建设步伐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强化重点,突出特色,加快推进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工程,调整优化学科布局结构,强化学科建设交叉整合,提升学科整体水平,争取更多学科跻身一流行列。

推进学科内涵特色发展。推动学科科学定位、差异发展,优化以工为主、理工结合、文理渗透、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生态体系。实施学科聚焦发展计划,围绕现代农业装备、新能源汽车领域构建协同学科体系;实施学科亮点发展计划,重点建设一批极具潜力的学科特色方向。强化传统优势学科,争创“双一流”建设学科,培育形成一批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增长点。

完善学科建设管理体系。探索大学科建制模式,优化学院设置与学科布局。健全学科负责人、首席专家制度,发挥学院学科建设主体作用,形成以项目为纽带、以团队为重点、以绩效为杠杆的学科建设模式。开展ESI学科排名、全国学科评估等发展战略研究,设定学科发展目标和评估标准,支持农业工程、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等学科对标国内外一流学科发展。

大力加强学位点建设。以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为契机,完善硕士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机制,优化硕士点布局。做好学位授权点增列培育工作,支持交通运输工程、电气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应用经济学等建成博士学位授权学科,扩增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三)坚持引进与培养并举,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

实施“人才优先战略”,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学校“首要工程”,汇聚人才、培育团队、成就大师,完善多元化人才评价体系,营造人才发展良好环境。

加大高端人才工作力度。完善引进高层次人才工作实施办法,实施个性化引进、柔性引进和团队引进相结合,鼓励“领军人才+学科团队”的引进模式,下大气力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实施“双百”建设工程,选拔10人左右的领军人才和30人左右的学科带头人,培养造就60人左右的学术带头人。实施优势特色学科带头人团队培育计划,遴选一批学科带头人团队进行重点建设。

助力青年教师成长成才。推进“双百”工程中百名青年学术骨干的遴选培养,促进优秀青年人才迅速成长、脱颖而出。加强新进青年教师目标管理,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健全青年教师职业导师制,帮助其制定和实现职业生涯规划。实施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等政策,优先支持青年教师开展国内外合作研究和进修访学,完善青年教师分类发展的个性化培训体系。

优化人力资源建设机制。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研究、分析、决策、服务等工作机制,拓宽选人用人渠道,创新多元化用人机制。严格聘期合同管理,健全专业技术人员流转退出机制。深化管理服务人员选聘制度改革,完善管理服务人员升降通道。坚持因事设岗、空岗招聘,优化教学科研辅助人员队伍结构。规范完善用工模式,实现工勤技能队伍社会化。严格按岗管理,健全转岗制度,实行岗变薪变,完善岗位责任体系,形成有效压力传导机制。

(四)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学生成长成才能力

回归大学教育本义,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衡量办学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有社会责任、有创新精神、有专门知识、有实践能力、有健康身心的高级专门人才。

强化本科教学中心地位。制定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方案,继续深化学分制、教学方式和评教评学改革。以学生学习成效为导向,科学规划培养目标及要素结构,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专业结构动态优化机制,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优化课程内容,强化教学设计,加强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推进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健全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制度,加强教学质量动态监控体系建设。完善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推进产学协同育人。加强教师发展中心建设,完善教学政策奖励机制,提升教师执教能力。大力实施教学名师工程,培养和造就出类拔萃的教学带头人。

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加强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实行研究生联合培养双导师制,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健全研究生导师评聘与考核体系,强化导师责任意识和指导能力。完善“学校、学院、学科、导师”四位一体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健全学业考核和学位论文评价制度,提高学位授予质量。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落实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开展拔尖创新创业人才教育,实现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一体化建设。加强大红炉众创空间等创业示范平台建设,完善学生创新创业孵化链,健全激励和评价机制,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

完善学生教育管理服务体系。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推进教育方式方法创新,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横向联动,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共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完善学生工作信息平台,推进学生管理规范化建设。加强基层团建创新工作,增强学生社团、社会实践等活动育人功效。深入实施辅导员素质提升计划,提高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

加强招生就业工作。适应“专业(类)+学校”的本科招生录取方式改革,科学制定招生计划,加大专业宣传力度,探索自主招生,创新选拔方式,提高生源质量。完善研究生优秀生源选拔培养机制,探索实施硕博连读制度,争取研究生推免资格。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和就业信息平台建设,在稳步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基础上重点提高就业质量。

(五)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增强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

以提升应用基础研究能力为着力点,集成优势力量,凝练主攻方向,强化协同创新,构建服务社会长效机制,产出一批高水平科研成果,提高师生的学术成就和社会贡献度。

完善科研管理服务机制。推进协同创新机制和高端共享创新平台建设,完善运行绩效评价体系,力争实现国家级实验室零的突破。组建科研信息资源中心,加强科研数据统计分析,制定有效科研指标清单。完善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归属分配、股权激励机制,保障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修订科研奖励政策和业绩考核办法,建立科研目标分配机制和压力传导机制。完善创新团队成长发展和评价考核体系,培育形成若干省内领先、国内知名的科研团队。

健全重大项目和标志成果培育机制。实施应用基础研究能力提升工程,实现校内外科研资源融合提升,创新国家基金项目申报与管理机制,大幅提升申报数量和质量。实施标志性成果培育计划,着力培育高层次科技奖励、高被引论文等科研成果。挖掘国防科研潜力,积极承担相关科研项目。加强重大应用技术成果培育,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高服务支撑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

深化服务社会机制改革。完善校地合作共建与融合发展机制,推进落实与淄博市签署的校城融合发展框架协议,重点推动山东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山东工业设计研究院、鲁中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等项目建设。优化校企合作机制,将校企合作成果纳入教师评价指标体系。鼓励教师按照学校相关规定到企业兼职服务,取得合法报酬。建设高水平智库,重点加强淄博发展研究院、齐文化研究院等建设。探索职教师资本硕一贯制培养模式。推进远程与继续教育转型发展。

(六)强化国际化办学理念,推进办学国际化进程

全面拓展和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推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与教学科研全过程的深度融合,落实校院两级国际化推进机制,全面提升学校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提高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加强学生国际化能力培养,推进双语或全英文授课课程建设,加大国际化课程建设力度,构建富有特色的国际化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建设,争取与更多高水平大学共建合作项目,扩大学生出国交流项目和规模,提升学生跨文化学习研究能力。积极发展留学生教育,加强汉语国际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留学生教育管理服务水平。

提高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加强中青年骨干教师海外高访计划的实施和评价机制建设,大力提高教师出国交流比例和访学效益。加大海外高水平专家和团队聘用引进力度,聘请更多境外专家学者来校讲学、任教、合作研究,汇聚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优秀专家学者。

提升科学研究国际化水平。加强与世界知名大学、科研机构的实质性科研合作,力争实现国际科研项目合作的新突破。提高教师国际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能力,支持教师在高水平国际学术组织任职。鼓励学院举办高层次国际学术会议。支持学院与海外优质资源申报建设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四、全面提升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水平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办学方向,全面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把握和运用新时期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方法,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一)抓住理想信念这个根本,切实加强党的思想建设

深入学习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持思想引领,加强理论武装,创新学习形式,切实提高运用理论指导工作、推动发展的能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教育,加强优秀办学传统与校史校情教育,做亮科技文化艺术节、稷下大讲堂等校园文化活动品牌,规划建设标志性文化景观,增强全体山理工人的价值认同、情感认同和使命认同。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按照“正能量、真声音、快节奏”的要求,搞好宣传思想工作,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讲述好山理工故事、传播好山理工声音、弘扬好山理工精神。推进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建立与教师职业发展相结合的师德建设机制,完善师德考核评价制度。以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为抓手,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突出干部队伍建设这个关键,切实加强党的组织建设

大力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增强驾驭全局能力、领导科学发展能力、战略谋划能力和治校理教能力。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加大优秀年轻干部和女干部的选拔培养力度。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强化考核结果运用,推进干部能上能下,努力打造“爱师生、有活力、敢担当、懂规律、守规矩”的管理服务队伍。推进干部精准化培训,增强教育培训实效。推动从严管理监督干部常态化,落实干部提醒、函询、诫勉实施办法。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把党建工作和中心工作一起谋划、部署和考核,继续开展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工作述职评议。坚持“基础在学、关键在做”,扎实开展经常性学习教育。以创新创建为载体,推进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建设。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落实“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等制度,切实提高党的组织生活质量。严格标准、条件和程序,提高党员发展质量。提升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水平。

(三)强化师生主体地位,切实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要锲而不舍地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巩固深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持续深入抓好整改任务落实。驰而不息地加强和改进党员作风,健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以优良党风促校风、促教风、促学风。热爱师生,心里始终装着师生,问计于师生、问需于师生。坚持常委工作调研、校领导联系学院、校领导联系高层次人才、校领导接待日等制度,畅通联系服务师生的“最后一公里”。落实首接负责制、限时办结制等工作制度,提高管理服务质量。发扬实干精神,提高工作效率,推进工作落实。坚持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构建节约型校园。

(四)落实主体责任监督责任,切实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以落实责任制检查考核及责任追究为抓手,结合日常工作,促进主体责任、监督责任及“一岗双责”落到实处。严明党的纪律,加大纪律教育、纪律执行情况监督和纪律审查力度,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实践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围绕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工作人员廉洁从业、教师廉洁从教、学生廉洁修身,强化反腐倡廉教育,浓厚崇廉尚洁文化氛围。以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为目标,完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并狠抓落实,形成风险防控常态化机制。认真执行新修订的党内监督条例,强化对党员干部的监督和对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监察监督。提升政治素质和监督执纪能力,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纪检监察队伍。

(五)创新完善制度体系,切实加强党内民主建设

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健全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相关制度,完善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和咨询制度,形成科学高效的决策机制。落实党委常委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健全常委会向全委会定期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制度。完善党代表大会制度、党内选举制度和党代会代表任期制,充分发挥党代会在学校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健全党代表参与重大决策、参加重要干部推荐和民主评议、列席党委有关会议、联系党员群众等制度。按时进行基层党组织换届选举工作。落实学院党委党总支会议制度,提高学院党政联席会议质量和效率。健全党内情况通报制度,完善党务、信息公开内容,保障全体党员民主权利。

(六)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切实凝聚推进事业发展合力

坚持党的统战工作方针,支持、帮助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加强建设,深化“同心”实践,支持民主党派履行监督职能,充分发挥统一战线广大成员作用。做好港澳台事务工作,加强对台校际交流和学术交流。发挥工会、共青团、妇委会、学生会、研究生会等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增强群团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落实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热情关心离退休老同志,支持关工委工作。坚持标本兼治、群防群治,落实安全稳定责任制,营造平安、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用真诚态度和热情服务增进与校友感情,营造山理工人共同的精神家园。加强与社会各界联系。调动一切力量,汇聚推进学校事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各位代表,同志们,当前,山东理工大学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淄博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团结带领全校党员和广大师生员工,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攻坚克难,锐意进取,为建成有特色、高水平、国内知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责任编辑 : 范卫波

邮箱:lgwindow@163.com

xinwen@sdut.edu.cn

欢迎大家通过本网投稿系统,提供新闻线索和稿件。

网站管理:山东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