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首批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单位、全国大学外语教学改革试点单位、全国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基地、全国教育信息化优秀单位、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立项建设单位、山东省首批高校科研体制改革试点单位,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
这些标志性成果,是学校1956年建校以来,尤其是1978年至2018年40年中,一代代山理工人乘着改革开放春风,向社会交出的靓丽答卷。
40年,山理工人众志成城、艰苦创业、攻坚克难,奋力建设高水平大学,谱写了改革发展的壮丽篇章。
人才队伍建设——
引育并举,打造核心竞争力引擎
2018年10月22日,法国欧洲科学院在巴黎举行授勋仪式,精准农业航空世界领航科学家、学校校长特别助理、农业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院长兰玉彬教授当选为2018年欧洲科学、艺术与人文学院院士。
11月2日,山东省教育厅专门给学校发来贺信,就兰玉彬教授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向学校和兰玉彬教授表示热烈祝贺。贺信指出,兰玉彬教授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是山东理工大学的荣誉,是山东高等教育的骄傲。
“荣誉”的获得、“骄傲”的赢得,是学校多年来将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努力建设的结果。
目前,学校拥有专任教师2111人,其中教授231人、副教授67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864人。双聘院士5人、欧洲科学院院士1人、山东省“一事一议”顶尖人才领军人才1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选16人;中科院“百人计划”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泰山系列人才12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人;特聘教授33人;省级教学名师12人。
事业兴衰,关键在人。40年来,学校始终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最重要的工程来抓。
学校突出顶层设计,持续强化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
20世纪90年代,学校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很多,经过一番大讨论,全校认定破解学校发展困难的关键是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入手,学校党委、行政大胆而果断地提出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发展的“一号工程”,这在当时是一个了不起的思想解放行动和口号。
进入新世纪,学校更是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首要任务。2003年,学校第一次党代会提出大力实施“人才兴校”战略;2009年,第二次党代会提出继续深入实施“人才兴校”战略;2016年,第三次党代会提出“人才优先战略”,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首要工程”。
人才队伍建设的工作理念由“一号工程”上升为“首要工程”,并不断赋予新的内涵,“汇聚人才、培育团队、成就大师”已成为全校上下的共识。
学校张开博大胸襟,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作为一所地处既不是省会也不是沿海城市淄博的高校,学校在引进人才方面区域优势并不突出。但全校上下不等不靠,主动作为,把引进人才作为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升人才队伍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1994年,留英博士徐丙垠调入学校,成为第一个“两栖教授”,开山东省高校人才引进的先例,一度被传为佳话。
1995年,成功引进第一个博士后饶明忠。
1998年,成功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姚福生,并经山东省人民政府聘任为省委省政府顾问和学校校长,学校也成为当时唯一引进院士的山东省属高校,此举在全省引起轰动。
2016年,国家“百千万人才”“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泰山学者”温广武教授来校工作,担任工程陶瓷研究院院长、校学术委员会主任。
2016年,学校发出公告,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农业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院长。2017年5月,学校正式聘任精准农业航空世界领航科学家兰玉彬为校长特别助理、农业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院长。同年,山东省政协原副主席、齐文化研究专家王志民教授受聘担任学校齐文化研究院院长。
仅近两年,学校就成功引进国家级人才12人、省部级人才11人,研究引进优秀青年博士366人。
学校筑梯搭台,努力让人人尽展其才。
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是人才队伍建设最有效的抓手。新世纪以来,学校在山东省属高校中率先实施了引进、培养和造就高层次人才队伍的“136人才工程”。2009年,又出台《特殊津贴实施办法》,针对贡献和业绩的不同,分3个层次发放特殊津贴。2017年,实施高层次人才“双百工程”,着力培养和造就一批学科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
中青年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生力军和中坚力量。学校制定出台一系列有关教师进修、海内外访学、青年教师发展支持计划、博士后进站、学历提升等政策文件,支持中青年骨干教师到海外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进修、访问和开展合作研究,并将教师开展海外进修访学纳入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条件。2006年以来累计派出381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到海外高校进行为期半年以上的访问研究,教师队伍的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
为了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学校积极响应国家在事业单位进行人事制度改革的号召,不断完善人事相关制度,2002年被确定为人事制度改革试点单位。
人事制度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涉及到广大教职工的切身利益,难度可想而知。学校坚持岗位设置与聘用为核心的竞聘上岗制度、岗位绩效为核心的收入分配制度、合同管理为核心的岗位聘期考核制度,紧紧围绕定编、定岗、聘用、考核、分配这条主线,使人员管理全面实现从身份管理到岗位管理的转变。
自2011年全面开展岗位分级聘用,至2018年已成功开展三轮。通过细化教师岗位考核与评价,实现了压力的逐级传导,把学校分配给学院的各项任务指标,真正变成每一个教师的任务,激励、规范教师的个人发展,解决了多年来想解决但未解决的问题。
人才培养——
不忘初心,立德树人育英才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不亦乐乎!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学校的初心和根本使命。40年来,20多万毕业生从学校走出,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许多毕业生成为各行各业的中坚。
“基础理论扎实,作风朴实,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强,讲奉献,深受用人单位好评,为山东省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2007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组进校评估时,这样向学校反馈。
学校相关部门多年来的跟踪调查也显示: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敬业精神、团队合作能力、灵活应变能力、综合素质等评价很高,总体评价好,毕业生很受用人单位欢迎。
立德树人育英才,质量是根本、特色是关键、理念要先行。40年来,学校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根据实际,不断更新育人理念。
1975年11月,学校根据长期坚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定位,提出“面向地区、面向农业、面向生产”,培养“农机具设计与制造方面的技术人才”。进入八九十年代,提出“培养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1998年,校长姚福生院士提出“高质量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办学思想,学校相应提出了“基础厚、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深入推进素质教育。
2003年11月,学校第一次党代会提出,努力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适应国际竞争和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2009年11月,第二次党代会提出,本科教育是教学研究型大学的主体和基础,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
2016年,第三次党代会提出“五有”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有社会责任、有创新精神、有专门知识、有实践能力、有健康身心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这可以说是山东理工大学版的人才培养目标,也是我们做好人才培养各项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校党委书记吕传毅这样定位。
伴随与时俱进育人理念的提出,一项项改革相继推出——
推行、深化学分制改革。2002年5月,山东省将学校作为教育教学综合改革试点单位,批准进行学分制改革。学分制改革由此启动,主要内容有:按高考文、理分类招生,一年级不分专业,二年级选学院,三、四年级选专业学习;实行弹性学制、选课制、重修制、实验室开放制、主辅修和双学位制等。学分制改革实施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2005年,“不分专业招生与学分制教学改革试验研究”获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在学分制改革框架下,2006年,学校提出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重点推出4项改革:一是以学生就业为导向,探索定制式、CDIO工程教育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二是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教学改革,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三是继续深化主要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改革;四是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方式改革,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2009年开始,学校对招生模式进行了调整,停止按文理大类招生的模式,而实行按专业招生,分机械、电信等10个大类进行培养的模式;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作了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推行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2010年6月,学校作为教育部“卓越计划”唯一山东省属高校入围高校参加教育部启动会议,并随后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采矿工程、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等3个专业组建“卓越计划”实验班,采取校企联合的培养模式。2011年8月,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采矿工程、计算机科学与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等4个本科专业进入教育部“卓越计划”本科名单,计算机科学工程硕士专业进入“卓越计划”研究生层次学科领域名单,同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验区”被山东省教育厅评为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2004年初,学校与清华大大学合作建成网络教学平台和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平台,学校信息化教学由此迈出坚实一步。到2009年,学校已立项建设400门网络资源课程;2012年,学校获批教育部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2016年,学校试点以山东省高校第一名的成绩通过教育部验收;2017年,被教育部评为教育信息化试点优秀单位,并入选优秀示范推广案例。
“没想到你们一个以理工科为主的大学信息化教学搞得这么好;没想到当很多师范类高校还在摸索中的时候,你们已经有了很多特点鲜明的教学案例……”2017年7月,教育部教育信息化优秀试点核查专家组组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余胜泉来学校实地核查教育信息化优秀试点工作时,对学校信息化教学工作给予充分肯定。目前,学校正着手探索信息技术与专业的融合,并获批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构建“五有”人才培养体系。2017年9月,学校印发《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方案》,围绕“五有”人才培养,推出系列改革举措,主要包括:加强专业建设发展规划,强化优势特色专业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构建协同育人机制,着力培养“五有”人才;加强教学基础建设,提升教师执教能力;完善教学质量保障,健全教学激励机制。涵盖教育教学各方面的21项举措由此逐步推开,山东理工大学版的人才培养目标向着实现的路上迈出坚实一步。
随着人才培养各方面改革的深入,学校为各类英才的成长搭建了坚实的平台:
形成了学士、硕士和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进入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新阶段。36900多名国内外青年学子在这里探索真知、砥砺本领,争做担当时代重任的“五有”新人。
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地位不断巩固,本科教学质量稳步提升。2007年,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评“优秀”,并顺利通过2017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
专业、课程和教学团队建设成绩斐然,教学基础条件建设坚实有力。“十一五”以来,学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50项;入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教学团队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省级特色专业14个,省级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8个,山东省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专业对接产业项目4个;国家级精品课程5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门,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56门;山东省优秀教材15部,国家级规划教材32部。
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不断深化,一大批优秀成果显现。学校实施大学生研究与创新训练计划、大学生创业培育计划、拔尖创新创业人才教育计划,为有志于创新创业的学生打造“梦工厂”,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学校是全国首批KAB创业教育基地、山东省首批创业教育示范院校,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大红炉众创空间获批科技部“国家备案众创空间”、省级备案众创空间、山东省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平台、山东省创客之家。“十二五”以来,学生在“互联网+”“挑战杯”“创青春”、全国数学建模大赛、ACM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等重大赛事中获省部级以上奖励7500余项,其中,国家级及国际级奖励2500余项。
学科科研——
突出特色,打造核心竞争力
2018年7月16日,山东省教育厅下发《关于公布增列“山东省一流学科”建设名单的通知》,学校申报的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2个学科全部入选,至此,加上第一批入选的农业工程学科,学校首批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全部进入山东省一流学科行列。
2018年初,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通知,学校新增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至此,学校已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6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20个;涵盖7个学科门类,形成了多层次协同发展的学科体系。
从1982年学校获批全国首批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到1998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再到2013年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学校用30多年的时间实现了三个跨越,构建起了本、硕、博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一流的大学首先要有一流学科。学科建设,特色是关键、水平是根本。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强化重点,突出特色”的方针,山理工毫不放松地对学科建设进行强化、优化。
2001年10月,在处级干部学习班上,学校党委就明确提出,学科建设,要实施重点强化战略,对重点和优势学科进行重点投入、重点建设。2002年12月,学校印发《关于启动特色学科建设工程的意见》。2003年7月,机械电子工程、车辆工程等7个学科,成为学校首批特色学科。2004年4月,《特色学科建设工程实施办法》出台,特色学科建设工程正式启动。
学校在成为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后,基于国家重点学科评价体系和国家学位增列授权学科政策的变化,自2009年7月起,先后启动实施了《一级学科重点支持计划》《理学学科发展计划》和《人文社会科学发展计划》,学科建设在重点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上又迈出新步伐。
经过多年建设,学校已在农业工程、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车辆工程、电气工程、生物化工、矿物资源等领域,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特色和优势,逐渐形成了“以工为主、理工结合、文理渗透、特色鲜明”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局面。
2016年,国家启动“双一流”建设。为适应高等教育发展新形势,2016年11月,学校第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强化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加快一流学科建设步伐。实施学科聚焦发展计划,围绕现代农业装备、新能源汽车领域构建协同学科体系;支持农业工程、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等学科对标国内外一流学科发展。学校学科建设在新时代继续扬帆远航。
作为学科建设的重要支撑,学校一直将科学研究放在重要位置,按照“出人才、出成果、出效益”的方针,瞄准科技前沿领域做研究,不断完善管理体制机制,营造宽松的科研创新氛围,高水平成果不断涌现。
2017年初,学校与补天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签订的专利技术独占许可协议正式生效,根据协议,学校授予补天公司20年专利独占许可使用权(美国、加拿大市场除外),补天公司需总计支付5亿元人民币。如此高额的独占许可使用费为目前全国最高额度。
高层次科研成果获奖不断取得新突破。1996年,学校获得国家发明四等奖;1997年学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首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2006年到2015年,学校在10年内获得8项国家科技大奖,其中2006年、2007年各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2008年、2009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5年各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十一五”以来,学校先后承担省部级以上课题1700余项,其中国家“863”计划、国家“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各类国家级项目400余项;荣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200余项。
科研经费大幅提升,“十一五”初4601万元,2017年达到18000万元。发明专利“十一五”初获得授权8件,2017年获得授权304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一五”初3项,2017年获得44项。国家级社科项目,“十五”期间承担8项,“十一五”期间承担21项,“十二五”期间承担34项,“十三五”前三年承担28项。
2017 年 2 月,学校与山东省科技厅签署协议,开展高校科研体制改革试点,聚焦建立科研项目管理新机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新模式、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培养新方式等领域,不断优化顶层设计,深化科研体制改革,有效激发了创新活力。
与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工作相适应,学校科研平台建设也不断迈上新台阶。
2003年12月,经山东省科技厅批准,以山东理工大学、山东工业陶瓷研究设计院等6家单位为依托,成立山东工程技术研究院,挂靠学校。2004年3月,山东工程技术研究院成立大会举行,搭建了学校借助地方科研院所力量,推动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的高端联合平台。
2005年12月,国家科学技术部下发文件,同意学校成立国家工业陶瓷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由此,学校国家级科研机构实现了零的突破,这也是山东省历史上首次获得批准的工业类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目前,学校已拥有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5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检测研发公共服务基地、3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7个省级重点实验室、5个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多个高水平的研发平台,为学校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服务社会——
携手地企,书写共赢新篇章
2017年,第11届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暨第26届山东省产学研展洽会在济南举行。学校获得2017 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好案例”奖,为全省高校唯一获此殊荣者;同时,获得 2 项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
学校根植齐鲁大地,服务创新驱动发展。
40年来,学校始终以服务社会为己任,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思路,将服务地方的理念融入办学实践,建立完善服务体系,完善校地校企合作机制,积极融入国家和地方技术创新体系,构筑服务平台,在地方和行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学校自觉适应区域重大战略需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围绕农机行业办学,七十年代参与地方重点建设,八九十年代更是提出“推倒学院四面墙,迎来社会八面风”的开放式办学理念,本世纪初选准战略方向、主动服务山东制造业强省建设。
2006年,学校发布《服务制造业强省建设行动计划》,并与山东省经济贸易委员会签订服务制造业强省建设科教合作协议书,紧紧围绕全省重点发展的产业群,整合学科科研力量,组建学术团队,选定主攻方向,充分利用和依托设立在学校的十几个国家级、省级研究机构的综合科技优势,积极参与山东制造业强省建设,承担了一批大项目、大课题。
2016年,学校第三次党代会提出:深化服务社会机制改革,完善校地合作共建与融合发展机制,优化校企合作机制,并将校企合作成果纳入教师评价指标体系。
正是在服务地方理念一以贯之指导下,经过多年的合作发展,校地合作硕果累累,学校已成为山东省重要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基地。在今年1月召开的全省科技工作会议上,作为唯一的高校代表发言。
学校先后与淄博、德州、滨州、招远等地方政府签订全面合作协议,博士、教授到地方挂职和百名博士进区县活动,成为校地合作的良好品牌;国家工业陶瓷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陶瓷制备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山东工程技术研究院、山东低碳经济技术研究院、新能源汽车工程技术研究院、青岛研究院、招远工业技术研究院、河口黄河三角洲研究院等一批研发平台,成为校地合作的重要成果,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动力。
立足区域,服务地方,贴近行业,实现良性互动,促进内涵发展,成为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
学校推进校城融合,助力新旧动能转换。
大学因城市而盛,城市因大学而兴。服务地方首先要从服务淄博做起。
2016年4月,学校与淄博市发布《关于推动校城融合发展的意见》,在“大米小米一起熬”的校城融合理念指导下,推出“九大工程”,加大融合的力度、广度和深度,着力解决产业、企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和发展瓶颈问题,在全面服务淄博中实现学校内涵发展。双方在“熬粥”过程中,实现各自发展目标,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赢发展。两年来,有效拉动淄博市研发经费投入6.2亿元。目前,这种融合发展模式已在东营河口、江苏沛县等地推广。
2018年初,国务院设立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后,学校随即于4月发布了《服务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行动方案》。提出五大专项行动和16个重点项目,以科技创新要素和人才为支撑,以“新、特、优”为着力点,主动对接十强产业,努力在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中做出突出贡献,在引领服务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中走在前列。
学校致力协同创新,助推企业提质增效。
40年来,学校不断优化校企合作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行业标杆性企业合作共建工程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等创新平台,联合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联合开展科技攻关和技术研发,突出靶向服务和精准对接,解决了许多制约企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
学校与潍坊联兴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在高温固体物料余热利用、烟气余热发电等方面开展原创性的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研发的“罐式煅烧炉高温煅后焦余热利用关键技术”填补了国内外行业空白,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兰炭干熄及余热利用关键技术与设备开发”项目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面壁十四年,执着磨一剑。2017年,毕玉遂教授科研团队,成功研发出绿色环保的无氯氟聚氨酯化学发泡剂,被国家权威机构认定为是革命性、颠覆性的理论创新和技术发明,对终结欧美垄断80余年的发泡剂技术,减少数10亿吨当量二氧化碳排放,具有巨大的政治意义、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该成果落户于淄博市的补天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产品已出口国外,成功用于外墙保温和板材生产。新型聚氨酯材料研究院也因此被山东省委组织部授予“全省干事创业好团队”称号。
乐红志博士领衔主导赤泥生态透水砖项目的研发与实施,已完全进入工程应用阶段,能有效解决赤泥污染且变废为宝的课题,对未来淄博的海绵城市建设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仅近5年,学校与企业联合设立100多个科技研发机构,与358家企业完成科研开发和技术改造项目500余项,与地方、企业签署各类科技合作和技术服务合同900余项,合同总额达2.3亿元,产生直接经济效益83亿元。
文化传承创新——
弦歌不辍,以文化人筑高地
赵庆志教授,二十多年如一日,用真诚之心关爱学生,用高尚的师德情操引导学生健康成长,被评为“全国师德标兵”;泰山学者徐丙垠教授,在教学科研创新的路上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在智能电网及装备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国际领先成果,其主持的智能电网研究院教师团队获批“山东省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2001级学生、空军优秀飞行员冯思广,为捍卫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而壮烈牺牲,被评为“全国见义勇为模范”。2012级学生宋彦峤,为救同学,身中七刀,仍与歹徒英勇搏斗,被授予“全国见义勇为模范”荣誉称号。
这些优秀师生代表用行动诠释着学校的精神气质,展示着以文化人的深刻烙印。
学校锤炼精神文化,构筑发展精神之魂。
在62年曲折的发展历程中,学校铸就了艰苦奋斗、勤奋踏实、敬业进取的创业精神,激励着一代代山理工人,排除一切困难,推动学校事业迈上一个又一个台阶,并在办学实践中不断升华,凝结为学校发展的精神之魂。
2003年4月,在全校师生广泛讨论的基础上,学校确立了“厚德、博学、笃行、至善”的校训、“敬业奉献、追求卓越”的校风、“为人师表、诲人不倦”的教风和“德业双修、学而不厌”的学风,形成具有山理工特色的校本文化,成为山理工人共同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
学校始终坚持提升文化软实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文化建设的意见》,制订《“十三五”大学文化建设发展规划》,大力加强大学文化建设,积极打造文化高地,彰显大学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和辐射引领地方的责任担当。
学校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师生工作学习生活全过程,成为总政治部、共青团中央联合确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军地共建共育基地。
学校重视开展高品味校园文化活动,着力培育文化品牌。
组织开展春天的诗会、“国学达人”挑战赛、中华经典诵读大赛、汉字听写大赛、朗读者等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推进学院特色文化活动体系建设,打造“一院一品”格局,营造浓厚育人氛围。“稷下大讲堂”先后邀请王蒙、莫言等近百位名人名家,直接参与师生近 5 万人次,被评为省优秀校园文化活动品牌,获山东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和教育部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齐文化传承与示范工程”被评为全省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十大重点建设项目。
学校地处齐文化发祥地,致力齐文化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在中外文明碰撞中激发活力,彰显大学文化对区域的辐射引领,助力淄博市文化名城建设。
始建于1988年的齐文化研究院,是目前国内高校唯一的齐文化专门研究机构,是“山东省齐文化研究基地”“山东省高校优秀传统文化与人才培养研究基地”“山东省高校齐文化传承与示范区建设协同创新中心”。承担了淄博市齐文化示范区建设重点文化工程项目---稷下学宫与诸子百家文化园项目、姜太公祠提升扩建工程项目、管仲纪念馆提升扩建工程项目三大项目的学术支撑工作。与淄博市齐文化研究院共同编纂《文化淄博丛书》,编纂的《齐文化丛书》(含书43种,共计1100万字)获山东省第四届精品工程奖。
2018年9月,稷下学宫与柏拉图学园——中希古典文明高峰论坛成功举办,一场跨越时空的东西两大古典文明上演精彩对话,让世界为之瞩目。
学校融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于一体,打造“生态校园”和“文化校园”。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容融入人文景观建设,积极推广视觉形象识别系统,建设论语园、齐文化园、国防主题文化园等主题园区,加强楼宇文化和公寓文化建设,以文化人的育人生态不断优化。占地3600亩、“生态化、园林化、数字化、人文化”的美丽校园,尽显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学校获评“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第一届省级文明校园等荣誉称号。
风雨多经人未老,关山初度路犹长。新时代,新使命。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主题,以特色发展为主线,以深化综合改革为动力,实施人才优先战略,立足区域,贴近行业,着力提升学生成长成才能力,着力提升应用基础研究能力,着力提升校地融合发展能力,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攻坚克难,锐意进取,为建成有特色、高水平、国内知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