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我记事起,家里桌子上就摆着台电话机。它被摆在桌子正中央,规规矩矩的,左右两边各有一瓶花,左边黄花、右边艳红色,平时妈妈用块白色的丝绸段子盖着,不轻易让我碰。
2005年,我七岁,开始学着拨电话。我还记得第一个电话是打给了姑姑,姑姑刚用自己挣的钱买了一部“小灵通”,那也是姑姑新手机接到的第一个电话。那时爸爸还没用上,可把他羡慕坏了。我常常借姑姑的手机来玩,手机上就一个“贪吃蛇”,拿过来一摁就是一下午。
后来,爸爸换过好几部手机,每剩下一个就成了我的游戏机。那时,诺基亚还是响当当的品牌,爸爸用过,说好用、用不坏。尽管有了手机,家里的座机也一直留着,妈妈说用惯了。
2012年,我读初一。爸爸从移动营业厅里买回来我家的第一部智能手机,是联想的,不大,白色,正上方印着联想的logo。其实爸爸买的算晚,爸爸的同事许久前就买了。我稀罕了一下午,跟一块玩的小伙伴炫耀了一番。小小的手指来屏幕之间来回划,当时真觉得惊奇、好玩。
2017年,高考结束,我有了自己的第一部手机。手机市场品牌林立,功能也极多。指纹解锁、红外技术、3D感应、网上支付还有各种各样的APP等新技术不断应用让诸多科技浓缩于小小的手掌。如今,从老人到小孩都爱不释手,工作、学习、娱乐,它肩负的责任大着呢。
从记事到现在,见证了许许多多通讯工具的变迁。再往前看,还有我没经历过的林林总总一大堆。不管是摇把电话还是电报机,都是那个时代的印记,是那个年代的一颗红星。
在70年代中期,很多单位里都会有摇把子电话。打电话得摇几下把子,让邮电局的接线员给你接通。那时,接线的速度慢,少则两三分钟,多则几个钟头。
到了80年代,是电报兴盛的时候。那时发电报按字计费,一个字几毛钱。倘若不是家里有红白大事,婚丧嫁娶没人舍得从口袋里掏子儿。
1981年,国家开始对普通百姓开放电话安装政策。也就是从这一年,转盘电话才正式走进千家万户。转盘电话样子虽古板费用却极高,有实力安装的人也是“凤毛麟角”。
90年代初,“大哥大”的声音砸得最响。它的样子像板儿砖,掂起来也很有分量。一部“大哥大”要几万块,谁要是有一部“大哥大”,真是有风光极了,走在大街上,回头率可不少!
改革开放四十年,我们感到前所未有的变化。手机风暴还没有减弱之时,网络聊天、视频工具就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席卷而来,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更加方便、快捷。尤其是手机通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融合,给我们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带来了深刻的变化。通讯领域的多条腿走路让人和人的联系更为紧密,“想让人找不到都难。”有人说。现在,过年兴起了网上拜年,平常有事没事打个电话,发个微信。网民不出门,便知天下事。
改革开放四十年,从通讯工具的变迁中我们看出,中国巨大的变化和发展进入前所未有的飞腾年代,时代的浪花一直奔涌向前。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正当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