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看到校报刊发的“我的1978和2018——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作品征集启事时,一个熟悉的名词——“农业机械化”在我脑中闪现。对,就写写改革开放40年来,我所见闻的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巨大发展吧。这是因为,我上学时学的是农机专业,那“誓把亿万农民从繁重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的专业教育口号,仿佛仍在耳边回响;我毕业后在学校教的又是农机专业,那在原山东农业机械化学院校门上高悬的毛主席语录“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仿佛仍在眼前闪现;我教过的学生又多从事农机设计、制造和管理工作,我接触到的多是与农业机械化有关的事情。当我看到犁,就会想到土垈在上面翻滚的情景;当我看到小麦联合收割机,就仿佛看到前面是金黄的麦浪,后面吐出的是珍珠般的麦粒;当我听到拖拉机的轰鸣声,就像听到了世上最美妙的音乐。即便我已退休多年,“农业机械化”对于我,总是难以割舍、难以忘怀。
我小时生活在农村,留在我儿时记忆中的农村,除了玩耍的童趣、生活的贫困,更多的还是农民劳动的繁重和艰辛。尤其在“麦熟一晌,虎口夺粮”的麦收时节,正如白居易《观刈麦》中所描述的:“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真是芒种前后麦上场,男女老少昼夜忙。那种紧张,那种劳累,那种辛苦,更胜过“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描写。
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繁重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实现农业机械化是农民多年的梦想,也是我们这些从事农机事业的“农机人”的理想。
说到农民的梦想和“农机人”的理想,一幕幕往事就浮现在我眼前:
那是1970年,我当时还是山东工学院农机教研室的一名教师,麦收期间学校组织师生到农村帮社员割麦,一天下来,累得腿疼腰酸,别的教研室的老师就嘲笑我们说,你们搞农机的怎么不用“机械”割麦子?受此刺激,我们几个毕业不久的年轻人就商量着搞一台“小麦收割机”。因为当时是“文革”停课闹革命期间,也没有什么教学任务,为了赶在麦收结束前完成,我们几个就在实验室加班加点,边构思,边制造,一些零部件就地取材,仅用不到一周时间就制造出一台配手扶拖拉机的“气流扶禾式小麦收割机”。接着我们就去济南东郊的麦田进行试验。农民们看到我们几个戴眼镜的人开着手扶拖拉机来割麦子,立即围上来欢呼观看,从他们的表情中我看到了农民对农机的欢迎和渴望。试验时发现,当顶风前进时,气流加上风力还能扶住麦杆割下;但当顺风前进时,气流减弱,扶不住麦杆,麦子多数割不下来,手扶拖拉机开过压倒一片麦子,很是可惜。这时有位社员说:“要是诸葛亮来就好了,往东开让它刮东风,往西开让它刮西风。”引起大家一片哄笑。这时生产队长过来了,大声对那社员说:“说什么风凉话?你以为弄个东西就这么容易?”又对我们说:“不要紧,你们赶紧回去,弄好了再来试!”
那是1977年,我已到了山东农机学院农机教研室,当时我们正带领1976级农机一班学生在淄川罗村农机修造厂“开门办学”。夏收时淄博市正在推广配套泰山12型拖拉机的“割晒式小麦收割机”,这种收割机在设计、制造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收割时经常出故障,影响了推广。队长汪遵元老师提出,结合学生的《机械制图》课程设计,将这种收割机加以改进。在汪老师的带动下,我们和学生一起,连夜修改图纸,并对几个经常出故障的部件在结构上进行了重新设计。工厂在麦收前将这台改进后的收割机生产出来,并在淄川、张店等区进行了小麦收割,结果大获成功,创造了淄博市单机收割小麦亩数的最高纪录。农民看到后高兴地说:“用镰刀腰酸腿疼割得慢,收割机过去一大片。”并说:“割麦时要是都用上这家什就好了!”
那是1981年,我带1978级农业机械化专业学生到黄河农场参加麦收实习,同学们站在驾驶台上,驾驶着联合收割机在翻滚的麦浪里前进。看到这种壮观景象,一个同学兴奋地说:“要是家家户户都能用联合收割机收麦就好了!”另一个同学开玩笑地说:“你做梦去吧!”
那是1984年,我带1980级农机专业学生到即墨实习时,还看到农村妇女拉犁开沟的情景。我和张玉华同学亲自试了一下,正当壮年的我扶犁不到20米,就感到力不能支。当时我想:“什么时候能再也看不到这种人拉犁的现象?”
……
30多年过去了,今年麦收时,我到邹城市唐村镇前双村探亲,农村的变化让我大开眼界:几乎人人都有手机,家家都有电动车,小轿车随处可见,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几乎与城市居民无异。令我惊奇的是由村里出钱,家家都改造成水冲厕所,有了和城里穿着一样的环卫工人,村内的大街小巷都是水泥路面,再也看不到我记忆中的“晴天一层土,雨天一汪泥”。
我所关注的农业机械化程度也使我兴奋异常!我亲眼看到了小麦联合收割机作业,实现了家家户户都用农机的梦想。正值“芒种大忙,割麦打场”的季节,但大家却很悠闲自在,看不到过去那种劳累,那种辛苦,那种紧张。亲戚高兴地告诉我,他家种了三亩半麦子,过去收割、运输、打场最少要半个月,现在只用半个小时麦子就到家了。还看到不少农户家摆放着我所熟悉的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旋耕机、双向犁、播种机等。现在不仅小麦,就连玉米、花生、土豆、大蒜等都基本实现了收获机械化,真是“耕地不用牛,收割不用愁,播种不用人拉耧。”村里还流传着这样的民谣:“农民种地不纳粮,购置机具还补钱。农业机械就是好,各种农活都能搞。它是农民心中宝,小康建设离不了。”
关于山东省农机事业的发展情况,我曾和在农机部门工作的几位校友交谈,他们告诉我:到2017年,山东省农机总动力达到10100万千瓦,是1978年的9.3倍;拖拉机数量达到248万台,是1978年的16倍;联合收割机数量达到30.5万台,是1978年的1525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山东省的农机发展经历了几次热潮:
第一次是1978年至1994年,突破了建国30多年来农业机械由国家和集体所有与经营的单一模式,明确了农民可自主购买、经营农业机械,在农村掀起了一次千家万户搞农机的热潮,小四轮拖拉机随处可见。
第二次是1994年至1999年,农业机械化进入了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效益为中心的发展阶段。特别是小麦联合收获机的迅速增加和跨区模式的兴起,使我省小麦收获基本实现了机械化。通过实施“玉米机械化创新示范工程”,山东省玉米收获机械化有了突破性发展。在解决玉米收获机的关键技术方面,我校农业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的老师们付出了很多心血。随着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的应用,小麦免耕播种机得到大面积推广。
第三次是2000年以来,出现的以创新动力、优化结构、提升水平、科学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第三次农机热潮。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农机结构逐渐优化,作业水平明显提高,作业领域不断扩大,出现了新的推广大型农机的热潮。通过实施“设施农业机械化创新示范工程”,蔬菜大棚用的“日光电动卷帘机”得到了迅速发展,农用飞机也日益增多。农业机械化已从平面走向立体,从提高效率转向增产增收。
农业机械化,亿万农民千百年的梦想,我们“农机人”几十年的理想,在改革开放中逐步实现,我这个“老农机人”怎能不欢欣鼓舞,怎能不放声歌唱!(作者系我校退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