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你们一个以理工科为主的大学信息化教学搞得这么好;没想到当很多师范类高校还在摸索中的时候,你们已经有了很多特点鲜明的教学案例……”2017年7月,教育部教育信息化优秀试点核查专家组组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余胜泉来我校实地核查教育信息化优秀试点工作时,接连用几个“没想到”给予充分肯定。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灌输式为主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高校的人才培养要求。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如何推动教学信息化建设?我校一直在不断探索与实践中寻求答案。
转变教学理念
推进教学信息化改革,首先要提高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认识,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为此,学校专门成立了校长任组长的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和协调全校信息化建设工作。通过鼓励和资助教师参加国内外信息化建设相关会议和培训、送服务到学院、精彩一课、学生沙龙和同伴示范等活动,培养教师的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采用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体系引导教师准确制定教学目标,精心设计信息化课程教学步骤,提高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为推进课程信息化教学分类发展,学校制定了《课程信息化教学实施意见》,按初、中、高三个应用层次整体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创新。要求全部课程3年内达到初级应用要求,实现课程资源的数字化和网络化;30%的课程达到中级应用要求,实现课程的网络辅助教学;20%的课程达到高级应用要求,实现从传统面授教学向混合式教学的转型,达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
创新教学模式
“所谓‘教问’,就是既要教又要问。”在新学期第一节“遗传学”教学课堂上,生命科学学院刘文教授将她的教学模式形象地称为“教问”模式。课堂上,她通过问题教学由单纯讲授式变成讲授式、对话式和讨论式的有机结合;课堂外,同学们充分利用学习活动区参与答疑讨论,利用在线测试查缺补漏。通过全程参与的信息化教学,刘文调动起了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随着手机普遍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刘文明显地觉察到了近几年学生与之前的不同,她将现在的学生形象地比喻为“信息土著”。传统教学对应的应是传统学生,而现在的“信息土著”对应的应是信息化教学。
功能多样的网络学习空间的建成,恰到好处地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网络学习空间集资源共享、师生互动、学生评价等功能于一体,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同时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成绩。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李震梅教授在课上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根据小组作业随机要求组内的某个同学代表小组回答问题。通过对7个学期的信息化改革课程进行分析,发现学生成绩不及格率总体下降4.6%,优良率总体上升18%。学生的自主学习、口头表达、逻辑思维、责任意识等综合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随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每位老师都针对各自特点探索不同的信息化教学方式,学校由此形成了一批有特色、多元化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如“四点五步”过程式教学模式、精准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基于“教问”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等。另外还实施了“虚实结合”的实验实训教学模式和“现场+网络”的校外实习教学模式,做到时时能学习、课课有研讨、堂堂有互动。
通过对“材料力学”课程的调查发现,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78.7%的学生“非常喜欢”或“比较喜欢”目前的多元混合教学模式。通过对“大学英语听说”课程的调查发现,77%的学生“认真对待课下网络学习平台上的作业,每一次都独立认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77.9%的学生对“目前学校的英语学习氛围”表示“满意”。
强化教学保障
为推进教学信息化改革,学校明确教务处是教学信息化建设的责任主体,并理顺了内设机构,将教育技术中心挂靠教务处,教务处副处长兼任教育技术中心主任。制订了《信息化建设管理办法》和《课程信息化教学实施意见》等制度,将“教学信息化建设工程”列入学校《“十三五”规划纲要》重点建设十大工程。
2004年以来,学校投入近亿元建设数字校园,实现有线宽带、无线WLAN校园全覆盖,建成“教务管理、网络教学、虚拟仿真实验、实践教学管理”四个教学信息化平台。
2006年以来,学校每年投入500万元,以立项形式驱动信息化运行机制、混合式教学、虚拟仿真实验和实践教学信息化等改革。
巩固教学效果
教学信息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慢慢渗透的。例如在李震梅教授的课堂上,从2003年的校园网覆盖开始使用多媒体课件,到2007年的网络精品课程线上投放,再到现在的混合式教学的开展;由最初长达50分钟的录课,到10分钟的微课,再到正着手改编的课本内容与相应微课和动画的二维码相对应的教材,一步步都在有条不紊中向前推进。
近5年,我校教师共编写信息化教学案例132个,发表相关教研论文763篇。在老师们的努力推动下,学生们也逐渐适应了信息化教学方式。一方面,学生网络学习活跃,自主学习意识增强。信息化课程成绩分析显示,不及格率下降约4%,优良率上升约18%。在17个学生评价观测点中,学生认为自主学习能力、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等明显增强。近3年,学生学科竞赛获奖数量和等级明显提高,共获国际奖89项,国家级奖1079项。另一方面,“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深入人心。质量评价显示,混合式课堂教学在注重启发和讨论、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等方面有明显改善。调查显示,用人单位认为我校近两届毕业生的整体素质明显提升,主要表现在创新能力、合作精神等方面的增强。
学校从2003年搭建起网络教学平台,到2009年建成400门网络辅助课程,2010年逐步推进“课内课外、线上线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目前,学校已有12T数字化教学资源和1360门教学信息化课程,其中312门完成了从传统面授教学向混合式教学的转型;网络学习空间总访问量达到6230万人次,年度增量为1500万人次,在校生人均年度在线学习约460次。
2012年,学校获批教育部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2016年,以山东省高校第一名的成绩通过教育部验收;2017年,被教育部评为教育信息化试点优秀单位,并入选优秀示范推广案例;两次被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评为高校教学改革优秀案例,连续四届获得9项山东省教学成果奖,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2项。目前,学校正着手探索信息技术与专业的融合,并获批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学校的信息化改革得到了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充分肯定,教师运用信息化手段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值得鼓励。”校党委书记吕传毅在参加新学期信息化教学设计沙龙时说。
校长张铁柱在参加2017海峡两岸大学校长论坛时说,教育对人的塑造是“静悄悄的革命”,信息化对教育教学的影响也是如此。在未来的发展中,学校将持续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改革,将信息技术深刻融入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努力实现教育教学的结构性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