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第三次党代会以来,大力实施“人才优先战略”,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首要工程”,按照“汇聚人才、培育团队、成就大师”的建设方针,坚持引进与培养并举,着力打造结构合理、爱岗敬业的高水平人才队伍,取得显著成效。这不由得让我回忆起在山东工程学院担任党委书记期间,把人才工程作为学院的“一号工程”,凝聚人才搭云梯的光辉岁月。
1993年6月3日,对山东工程学院来讲是值得永远纪念的日子。这一天,毕业、执教于西安交通大学的工学博士张建几经考察和沉思,毅然决然举家东迁,落户学院,成为山东工程学院第一名博士。
张建的抉择是明智的。他来后的第一年,就破格晋升为教授,成为淄博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山东省中青年学术骨干和科研带头人,可谓“三喜”临门。张建的到来和初展风采,一时成为学院的热门话题和引以为荣的依据。
随着张建博士的到来,毕业于东南大学的工学博士、29岁的年轻小伙张勇荣归故里,到机械工程系任教。继之,由在京攻读博士的王相友牵线搭桥,1994年北京农业工程大学毕业了4名博士,其中易维明、闸建文、崔胜民3位一起来我院工作。他们的抉择,在他们的母校引起了强烈反响,刮起了一阵“王旋风”,诱使他们的校长翁之馨教授南下我院取经。不久,王、易、闸均成了一项国家“九五”攻关课题的骨干。
由于学院灵活的政策、宽松的环境,科汇公司经理、中英培养的博士徐丙垠亦落户学院,成为全省第一个“既拥有陆地又拥有海洋的‘两栖’教授”。尔后徐丙垠入围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成为全国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还是全国百名创业奖获得者。他为学院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争得了荣誉。
博士们的到来,给工程学院带来了生机、活力和希望,也激发了在这里工作的一帮不甘寂寞的年轻教师的活力,他们跃跃欲试,要去采撷那令人羡慕的“博士”桂冠。于是吕传毅、柴山、潘学峰……相继外出攻读博士,还有在国外做访问学者的也转而攻读博士学位,以致于汽车工程系力学教研室陆续有8名同志纷纷攀技折桂去顶戴博士桂冠,直留下一帮舍己为人的老教师、女教师和少数中青年教师耕耘着这片将来会大有希望的天地。
1995年12月8日,从西安交通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出站的江西老表饶明忠欣然来学院工作,成为全院第一名博士后。饶明忠的到来,犹如严冬突然卷来了一阵春风,吹拂着校园,师生奔走相告,争相一睹风采。朴实而聪慧的饶博士立即像涓流入河一样地融入了工程学院教师群,尽管他的头上闪耀着博士后、院长助理等光环。饶明忠确实不负众望,很快成为全院第一个争取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学者。饶博士来后不久,在清华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学习、工作的院长助理仪垂杰教授也出站回归了。他是我们送出去培养的第一个博士后,稍后他又获得了亚历山大·冯·洪堡基金会的青睐,赴德深造。洪堡学者,在德国受到从总统到清洁工的尊重,是终生的荣耀,是派出国家和单位的骄傲。当人们还沉浸在欢愉之中时,在美国留学9年,又到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了两年的美国数学学会会员张瑞明又应邀来院执教,成为学院第一位“洋博士后”。张瑞明到校后受到了时任中共淄博市委书记李新泰的接见,成为全市知名度很高的学者。
理论来源于实践。1990年秋,农机学院更名前夕,因为师资队伍比较薄弱,全院只有4名教授,被国家教委示以黄牌警告,如不改变现状,本科招生的资质岌岌可危。工程学院人由此惊醒,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必须是工程学院的“一号工程”。人才立校,人才为本,营造一个尊重人才、爱护人才的氛围,形成一个人才济济、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脱颖而出的局面,逐步达成共识,并付诸行动。而这些真知灼见、实际行动,是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蕴藏着巨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攻坚力。
正是由于不断形成、增长和日益强大的这种能源,所以在短短3年多的时间里,从张建的到来到魏志强赴清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全院已有50名博士后、博士和博士生。这是改革开放的巨大胜利,是全院师生员工共同奋斗的结果。
我们在为取得已有成果而欢欣鼓舞的同时,也感到未来任务的艰巨和光荣。我们的学院要崛起,要腾飞,要与兄弟学校比翼齐飞,就必须更加辛勤地工作,付出更大的代价,吸引更多的人才,营造更优美的环境。因此,我们绝不能浅尝辄止,要加大吸引、培养、使用人才的力度,引进一位科技领袖,方能登高望远,更上一层楼。
这一天终于到来了。1998年2月23日是学院发展史上一个最为光辉的日子,是年5月9日写下的是最为辉煌的篇章。2月23日,山东省人民政府以鲁政任(1998)5号文件发出了“聘任姚福生为山东工程学院院长”的决定。5月9日,山东工程学院隆重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姚福生博士任院长的典礼。
然而,姚院士的到任,并非易事。
1997年5月15日上午9时许,一辆小轿车在济青高速公路上由西向东行驶。车内,坐在前边的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博士生导师赵沁平教授由于劳顿正进入梦乡,坐在后边的我与省教育厅科研处处长韩金远在小声交谈。赵沁平一行是5月12日到达山东的。5月13日,我因引进人才刚刚到达兰州大学,信息传到兰州,因为我院申请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事关重大,而赵沁平一行就是为此事而来的,因此我不得不放弃了兰州的工作,放弃了一览我们清澈的母亲河——黄河风采的心愿,次日冒雨从兰州飞往北京,然后赶到济南。在济,当晚拜见了赵沁平,并邀请他到我院检查指导工作。他答应,在去青岛的途中到学院逗留,实地考察申硕工作。
当我向韩金远介绍,我与中国工程院秘书长葛能全在北京会面,他要给我聘请几位院士当兼职教授时,韩非常高兴,并进一步说:“福信书记,如果你聘请一位院士当院长,那申硕就没有问题了。”因为当时,院长许万敬同志回济南工作,院长空位,故韩如此说。
“真的?”“一言九鼎。”“好吧,让我试试。如果真成功了,申硕的问题你承包了。”“没有问题。”“如果成功不了,我就吊死在教育部门口!”“那我就在济南喝敌敌畏!”“敌敌畏是假的,喝不死人;上吊却是要死人的!”我们不约而同地哈哈大笑,惊醒了赵主任。汽车在快速前进,很快到达学院,赵沁平一行听取了我的汇报,与一群年轻博士、教授座谈,实地考察了几个实验室,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又匆匆向青岛奔去。
申硕问题事关重大。这是全院十几年来孜孜追求的目标,是那几年全院工作的重中之重。申硕成功,标志着学院办学上了一个新的层次,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功能提高了一个档次,也为一批人才施展才华开拓了一个新的舞台。送走了赵沁平一行,我立即给葛能全秘书长打电话,恳请他为我院物色一位院士任院长。葛听了我的陈述,答应尽力而为。
葛能全秘书长是我1989年任张店区委书记时结交的朋友。那时,他是中国科学院办公厅副主任、中央赴山东讲师团团长。6月2日,葛能全秘书长来电:中国工程院院士、主席团成员、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主任姚福生博士刚刚从机械部总工程师职务退下,拟做工作任你们的院长。并告知:姚院士是一位领导型的专家,难得的人才。我非常高兴,当即给姚福生院士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恳切邀请他出任学院院长。同时致函葛能全秘书长,企盼他继续为姚院士来鲁而努力,并表示随时听候北京的调遣,与姚院士面谈。7月5日下午,葛能全秘书长来电:姚福生院士7月7日下午有时间,请我赴京见面。
7月7日,我与组织部长都光珍晨5时许赶往机场,7时许飞抵北京,与先期到达的张元利、王学真、张新义会合。下午3时,我们一行5人赶到机械部拜见了姚福生院士。姚福生院士在他的办公室里非常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姚福生院士细瘦身材,头发灰白,思路明快,谈吐清晰,严谨认真,朴实可亲。我向他表述了全院师生员工的一片盛情,介绍了学院的现状和设想,谈了对他来学院的政策和态度。同行的4位处级干部也一致表示:非常热切地企盼和拥戴姚院士当我们的院长。姚福生院士非常诚恳地表示:他对教育不熟,北京事情太多,到学院去不要学院报酬,只为国家培养一批人才。我们在热烈、融洽、坦率的气氛中交谈了两个多小时,彼此的心一下子贴近了。当我们一起步出机械部的大门时,姚院士不无感慨地说:“张书记,经过交谈,我一下子明白了葛秘书长为什么那么给你出力,三天两头给我打电话,让我到你们学院去。”
在中国科技会堂,我们一同看望了中国工程院党组成员、秘书长葛能全,并一起共进晚餐。期间,葛能全说:“想不到几年的工夫,原来的山东农业机械化学院发生了那么大的变化,云集了50多名博士。姚总,如果你去工程学院,那是全国第5位到大学去的院士,第3位当院长的院士。潘际銮、左铁庸分别到南昌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去任校长,你在山东可以大展宏图。”姚总说:“如果没有葛秘书长的介绍,我根本不会与山东工程学院联系在一起,与张书记他们坐在一起。我之所以愿意到工程学院去,就想培养一批弟子,为国家尽点力。刚才与张书记他们一谈,我们一拍即合,想法完全一致。”
归来讨论聘请姚院士任院长事宣,院领导一致赞同,认为是一件大事好事,影响久远的事,一定要办成。向省委高校工委领导汇报,他们高度评价,力促成功,并委派干部处处长傅华峰协助办理。8月1日,烈日炎炎。傅华峰、都光珍、杨树林一行赴京,与机械部有关人员商谈姚院士任院长事宜。他们在京奔波一周,既进一步了解了姚院士的经历和成就,又了解了聘任的程序与难度。
姚福生院士,1932年生于上海,1955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同年赴波兰攻读学位,1962年获工学博士学位,遂回国。他长期从事汽轮机长叶片的研究,做出了世界一流的业绩,成为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动力机械和汽轮机技术专家,又是具有很高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的科学家。他是全国机械工程学会、电工技术学会、动力工程学WFEO会长,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委、机械组组长,世界工程联合会WFEO中国委员,1997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还兼任16个国家研究院所和著名大学的名誉院长、主任、校长、教授。他如能出任山东工程学院院长,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和具有深远的意义。但真的运作起来,也十分不易。因此,我们尽量采取主动,紧锣密鼓,一环扣一环地进行工作。
9月6日,我给中央财政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魏礼群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长信,恳请他出面与机械部部长包叙定谈妥,先入为主,让部长赞成姚院士出任院长。9月7日,魏礼群在中共中央十四届四中全会上与包叙定部长谈起请他同意姚院士赴鲁任职一事,包部长当即表示同意。9月8日,中共山东省委高校工委就姚院士任职事宜致函中共机械部党组并包叙定部长。9月9日,院办副主任杨树林又请魏礼群致函包叙定部长,并携此函面陈包部长。9月29日获悉包叙定部长28日已签批同意,请常务副部长邵奇惠具体办理,并透露国庆节后办手续。信息传来,一片光明和欢腾。
10月5日,我参加省委六届九次全会,趁与省委书记吴官正同桌吃饭的机会,向他汇报了聘请姚福生院士任院长的事,他说:“这是件大好事,你们一定要照顾好院士。”“姚院士说,不图名,不图利,只是为了培养一批弟子。”“我在江西就是这么干的。我聘请潘际銮院士为南昌大学校长,月薪6000元。”“我准备去江西学一下。”“学也没有什么可学的。”他又打量了我一下,一拍我的肩膀,说:“你,思想很解放哟!”“吴书记,我向您汇报的目的在于,北京的工作我们做通了,省里要及时批一下。”“好的,好的。”
次日,姚院士一行4人抵济。省高工委领导热情接待了姚院士一行,并进行了热情友好的交谈。随即姚院士一行来到学院,院领导与系部负责人热烈欢迎他们。姚院士观看了为他准备的办公室和卧室,表示十分满意。就在我们心情欢快的时候,风云突变,北京来电:邵奇惠副部长不同意姚院士来鲁工作。10月8日,机械部人事劳动司致函山东省委高校工委:姚福生同志将任我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名誉校长。经我部领导研究,认为姚福生同志再任山东工程学院院院长一事,实难考虑。
一波三折。山穷水复疑无路。而获得此信息时,我正在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请省人大主任赵志浩给邵奇惠副部长写信,以便做邵的工作。因为我得知邵不同意后,又得知赵任山东省省长时,邵是黑龙江省省长,两位省长必然认识。此时,身为省人大主任的赵志浩正在主持省人大常委会,故请赵的秘书将我代赵写的便函递上,赵当即签名送出。我拿着赵志浩的函件,忧心忡忡地返校了。尔后,委派张元利、杨树林数次赴京,终无阴转晴的迹象。怎么办?真让人寝食难安。
葛能全秘书长表示,此事要由姚福生同志做出决断,他将找姚院士谈谈;适当时候,你可携赵的信与邵谈谈;也可再次请魏礼群做包叙定的工作,请部长兑现许诺。至此,姚院士任职一事搁浅。
11月10日,我们一行9人赴河北高校考察学习。由邯郸至石家庄的途中,后边的车加速超行于我们车前,并示意停车。原来杨树林来电话说,姚福生院士在北京电话机旁等我的电话。我迅速与姚院士取得了联系。姚院士说:我认真地与邵副部长进行了交谈,执意要去山东工程学院,因为山东先盛情邀请的我。至于年龄大,事情多,我自己会把握。邵表示请包部长决定,姚院士准备来鲁,并到学院具体谈谈。阴转晴,姚院士的信息,令我们兴奋不已,我们把欢快的话语和歌声洒在了广袤的燕赵大地上,让行人和田野分享我们的快乐。
河北归来,齐鲁大地披上了银装,令人心旷神怡。在学院,我们与姚院士进行了深入而愉快的交谈。他表示,返京后即找包部长谈妥,办理来鲁手续。张新义、杨树林陪同姚总返京,我们静候佳音。11月20日,杨树林电告,北京的工作可以做了。姚总已同包部长谈了心愿和决定,并写了报告。魏礼群副主任也找过包部长,包部长答应向部党组成员打招呼,拟同意姚总的决定。
11月24日,我与衣玉琛、王学真在大雾迷漫中,携几箱青州校友送给王学真的冬雪蜜桃,向北京驶去。次日,在机械部邵奇惠的办公室里我们拜见了这位黑龙江省原省长、十四届中委、机械工业部常务副部长。他个子不高,头顶光秃,精力充沛,话音朗朗。
寒暄之后,我谈及恳请贵部原总工程师姚福生院士到我院任院长,并且拿出了我院以文件形式确定的为姚院士在鲁顺利工作的许诺。邵奇惠大声说:“此事我根本不同意。哪有一个人在两地同时工作的?”还说了一些不同意姚赴鲁的理由,接着又愤愤不平地说:“你们山东这是个人行为。你们要姚福生同志任院长,你们去找他好了!”终于有隙可乘了。我说:“邵部长,聘请姚福生院士任我院院长,不是个人行为。中共山东省委高校工委曾致函贵部党组和包部长,又派干部处处长来京与你部有关部门商谈,怎么是个人行为呢?”他闻听后,一时无语。我说着,又递上了赵志浩主任的信,并说明与赵的关系。邵奇惠副部长展开赵主任的信,看后,说:“赵志浩同志有什么指示,我们还是可以办的嘛。”我又向邵陈述了姚院士来学院后我们把握的原则,宽松的条件,承担的任务。邵听后说:“既然山东充分考虑了姚福生同志的实际情况,不当法人,不干具体繁琐事务,北京的事也不耽误,我同意。你们到人劳司办手续吧。”
邵奇惠副部长脸上密布的乌云散去,让秘书领我们去人劳司。人劳司孙元勋副司长诚恳地对我们说:我们不行文,也不请示中组部、劳动人事部,以免节外生枝,耽搁时间。相信改革开放的山东会正确处理此事。尔后,我们又去拜访了包叙定部长。在包部长的办公室里,部长爽快地说:“姚福生同志到山东工程学院任院长,只要他本人同意,我赞成。”我们将带来的冬雪蜜桃每人一箱分送给了包、邵、孙诸位领导和有关同志。当他们品尝青州冬雪蜜桃美味的时候,我们已经与葛能全秘书长、淄博市原市长、国家工商局副局长韩新民欢聚在一起,庆祝我们的胜利。
姚福生院士来我院任职的渠道业已开通,但其夫人、留学波兰的博士郭淑芬女士总有些放心不下,怕姚总工作、生活不适。当姚院士来院指导工作时,郭博士一同前来。郭博士来后,看到学院上上下下团结和谐,对姚院士的生活、工作考虑周到,拟作为姚院士秘书的清华大学硕士连军又十分年轻精干,因此对姚院士来院工作投了赞成票。12月1日,院党委正式行文报山东省委,请姚福生院士就任学院院长。为了尽快促成姚总任职一事,葛能全秘书长来山东参加两院院士座谈会前,1月15日先行来学院。次日,他与省长李春亭,省委常委、组织部长王克玉进行交谈,请他们尽快签批工程学院的报告。
我们又以党委的名义致函省委领导同志,派人催促有关部门,直到2月23日才出现了本文开头的惊喜。3月3日,我们约姚院士去国务院学位办,赵沁平热情地接待了姚院士和我们,当即表示:山东工程学院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大有希望。在5月9日姚福生荣任院长大会上,姚院长提出了“高质量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办学方针,开启了学院发展崭新局面。次年6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吴官正专程来学院视察,姚院长不在校,吴书记一行逐一查看了姚院士领衔的几个实验中心,并召开了从清华学士、硕士、博士和博士后几十位教师座谈会。吴书记对学院工作十分满意,对姚院士的科研课题高度评价,对于清华校友寄予厚望。清华硕士校友、姚院士秘书连军代表院士向书记赠送了院士的论文集,书记非常高兴,并欣然同与会者合影留念。又过了一年多,姚院士率领麾下101名博士,连同千余名教职工汇集到应运而生的山东理工大学,谱写了又新又美的瑰丽篇章。姚福生院士在院长、校长岗位上干了整整十年,直到病逝……
1998年6月1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山东科技大学的中科院院士宋振骐教授。初次见面,我们都感到相知恨晚,他竟然脱口而出:“我还未见过你这样好的书记哩,我来你这里落户吧?”我说:“宋院士,像您这样的人才,是稀世之宝,山科大肯定不会让您走,我们也不勉强其难。我有个不成熟的观点,就是‘人才共享论’。《光明日报》曾发表过我的此论。您来当我们的战略发展咨询委员会主任吧!”“好哇。一言为定。”是年,9月7日宋院士走马上任,立即举行第一次会议。学院形成了党委、行政、咨询委员会三套马车齐头并进的可喜局面。在宋院士的倡导下,组建了资源环境学院。不久,省人大主任赵志浩在济南他的办公室里,亲切接见了姚福生、宋振骐院士、衣玉琛和我,高度赞赏两位院士加盟山东工程学院。而今,宋院士又成为山理工关工委的资深顾问,依旧为这所大学的发展和升华奉献智慧和辛劳……
(作者系原山东工程学院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