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着基础和生力军作用。如何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如何提升创新能力?科研成果怎样转化?这些都是摆在高校面前无论如何也绕不开的问题。
改革需要打破体制机制的藩篱。近年来,学校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深化校城融合发展,从科研团队建设、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地方发展等方面入手,不断优化顶层设计,深化科研体制改革。
一系列改革措施相继落地,一项项制度逐步落实,解决了一些久而未决的难题,为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提供政策支持,为事业发展提供了体制机制保障。
为高层次人才成长设梯搭台
科研工作说到底是科研人员的创新性活动。要有一批想做事、能做事的科研人员尤其是高层次人才,激发他们的创新活力。
2016年11月学校召开的第三次党代会,提出实施“人才优先战略”,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首要工程”,汇聚人才、培育团队、成就大师,完善多元化人才评价体系,营造人才发展良好环境。
对事业发展急需引进的高水平人才,建立直聘通道,可直聘为教授或副教授。
在专业技术职务晋升聘用方面,更加突出以学术价值和社会贡献为导向,尽量避免唯论文、唯项目的评价标准,设置了成果转化型教师,重点考察服务社会推广及成果转化能力,取消职称晋升中学历、资历、外语等限制。
兰玉彬教授顺利通过2017年山东省顶尖人才一事一议答辩,担任我校校长特别助理、农业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院长,国家“百千万人才”“泰山学者”温广武教授担任工程陶瓷研究院院长,山东省政协原副主席王志民教授担任我校齐文化研究院院长。
“就职理工、服务淄博”成为淄博市领导和企业家的共识,为本土企业吸引高端人才、留住高端人才提供了一个双栖平台,目前已有多位企业引进的美国、新西兰等多国高端人才在我校担任教职,与学校开展深度科研和人才培养合作。
为科研团队建设放权聚力
学校建立了首席专家(PI)管理暂行办法,在优势特色学科因需设岗,给予首席专家在引进人才、配备人才、科研立项等方面的充分自主权,拥有自主确定科研项目、决定技术路线、组建团队、管理经费等更大权力,初步建立起高层次人才作用发挥新机制。
学校招才引智吸引力稳步提升,仅2017年已成功引进“国字号”人才5人、省部级人才3人,并且各类人才到校后很快发挥作用。
兰玉彬教授带领农业工程学科成功获批了山东省旱作智能农机装备协同创新中心(培育),建立了国家精准农业航空施药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山东理工大学分中心。
温广武教授到岗后,迅速整合相关研究方向,2018年顺利申请到相关装备生产许可证。
齐文化研究专家王志民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承担了淄博市稷下学宫模拟展示馆和管仲纪念馆、姜太公祠扩建提升工程的学术支撑项目,成功获批了山东省齐文化传承与示范区建设协同创新中心。
同时,学校为科研人员潜心研究松绑减缚。
科研项目管理及项目资金管理方面,实施内部控制,强化法人责任。横向科研项目管理经费由8%降低至3%,科研团队成果转化收益由60%提高到80%。解决了学校非事业编、校外专家、项目合作人员、在校学生差旅报销难题,无发票等有效票据难题,出差票据不完整难题,使科研人员从繁琐事务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科研创新中。
为政产学研深度融合加油助力
积极推进校城融合、校企合作,在“大米小米一起熬”的校城融合理念指导下,解决产业、企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和发展瓶颈问题,在“熬粥”过程中,实现各自发展目标,真正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赢发展。
2010年,与烟台招远市联合成立了招远工业技术研究院,为招远乃至半岛经济区的工业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2016年,与淄博市签订《校城融合发展合作框架协议》,积极推进与淄博区位、资源、产业优势的全方位对接,深入推进“九大工程”实施,不断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发展。
2017年,与张店区、周村区先后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经开区共建大学科技园,与高新区合作建设山东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成立淄博发展研究院(稷下智库)及理事会、专家咨询委员会,打造集研究、咨询、育人等功能于一体的高端智库,被列入省高校“十三五”重点科研创新平台。签署“山东理工大学——高青化工研究院暨淄博高青黄河三角洲药谷研究院”战略合作协议。成立青岛研究院、河口研究院等区域研究机构,推进与全省各区域的战略合作,使学校成为服务鲁中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源和示范基地。
2017年,与五征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创建以研究机构为平台、以研究项目为纽带、以成果共享为目标的校企合作创新机制,建立成果研发、成果转化、成果应用无缝衔接的学科产业发展链,实现产学研用有机统一。
仅近5年,学校与企业联合设立100多个科技研发机构,与358家企业完成科研开发和技术改造项目500余项,与地方、企业签署各类科技合作和技术服务合同900余项,合同总额达2.3亿元,产生直接经济效益83亿元。
2018年8月6日,山东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国防科工局签署《山东省人民政府 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山东理工大学协议》,学校步入省部(局)共建高校行列。
改革激发创新活力。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级科技类项目、省级科技类获奖、服务企业科研经费、科研经费总额均比2016年有超过50%的增长。其中横向经费由2016年6171万元增长为11000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由2016年27项增长为44项。2项校企合作成果通过山东省科技成果奖励一等奖答辩;2项成果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3项科研成果被推荐2018年国家发明二等奖。2017年新增山东省协同创新中心(培育)2个。
2017年,《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等重要媒体对我校科研体制改革、成果转移转化等方面工作进行了多次专题报道。我校获2017年度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是山东省唯一获此殊荣者;成功入选2017年度全国13个“中国校企合作好案例”;获得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在推进科研体制改革的进程中,我校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九个坚持’的重大论断,其中之一就是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当前,经过一段时间的扎实推进,学校科研体制改革的效应开始逐步显现,但深化改革永无止境。我们要大力解放思想,坚持把‘九个坚持’作为进一步做好各项工作的根本遵循,用好改革关键一招,聚焦需求、精准发力,持续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全力推进科研项目管理新机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新模式、高层次人才队伍发挥作用新方式等领域的改革创新,更大限度地释放改革红利,加快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校长张铁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