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一:“五有”人才是山东理工大学版的培养目标
问:学校在第三次党代会上提出了“五有”人才培养目标,您也多次在不同场合阐述对“五有”人才的理解,您为什么这么重视人才培养目标?
吕传毅:内涵式发展,目标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目标关系到我们培养什么样的人。党的教育方针指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党和国家层面对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提出的总体要求。我校作为以理工科为主的多学科性大学,如何将党的教育方针在学校细化和具体化?我们为此提出培养有社会责任、有创新精神、有专门知识、有实践能力、有健康身心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简称“五有”人才,这可以说是山东理工大学版的人才培养目标,也是我们做好人才培养各项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
其中,我们把有社会责任放到首位,是强调对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要求。我理解,衡量一个人的品德高下,有一个很关键的观测点,就是看当个人利益与他人、集体利益出现矛盾时,他是如何选择的,也就是是否具有社会责任感。在实际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贯彻落实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出台了《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实施方案》等5个文件,将思想政治工作贯通人才培养体系,定期举办科技文化艺术节,评选十佳大学生,寻访感动校园人物等,构建起独具特色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引导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陶冶道德情操,自觉服务社会、奉献社会。
山理工是一片不乏英雄人物产生的沃土,涌现出了为捍卫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而壮烈牺牲、被追授“空军功勋飞行人员金质荣誉奖章”并获“全国见义勇为道德模范”的冯思广,挺身而出勇斗歹徒、身中九刀而无悔的“全国见义勇为模范”宋彦峤,等等。他们是山理工人的杰出代表,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和实践,诠释了山理工人的责任担当和意志品质。
观点二:人的因素是教育改革和事业发展的核心要素
措施1:实施“人才优先战略”,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首要工程”
问:您怎么看待人才在教育改革和事业发展中的作用?
吕传毅:学校要实现内涵发展,首先离不开人的因素。人的因素始终是事业发展的核心要素。
在大学校园里,演教育这台大戏的主角是学生,导演是教师,也就是专业技术人员。唱好大戏,关键在教师。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不论是高校、企业,还是一座城市,只有拥有了高水平人才,才能在激烈竞争中“打胜仗”。我校坚持汇聚人才、培育团队、成就大师,努力克服既不是沿海城市也不是省会城市的区位劣势,积极探索人才引育用的真招和实招。特别是在2016年11月召开的学校第三次党代会上,我们明确提出大力实施“人才优先战略”,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首要工程”,这是党代会上提出的唯一战略,并强调要处理好新进人才和现有人才的关系。一方面通过完善引进高层次人才实施办法,主动出击,不拘一格,下大气力从五湖四海延揽高水平人才,招来“女婿”,仅2017年一年,我校就成功引进国家级人才5人,省部级人才3人,优秀青年博士110余人,其中兰玉彬教授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一事一议”引进的领军人才;另一方面通过实施校内高层次人才“双百工程”,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首批遴选确定41人,确保留住“儿子”,真正实现各类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
措施2:“十二字”要求引领一线教师做学生引路人
问:您对一线教师提出的“十二字”要求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老师标准是什么关系?
吕传毅:“师者,人之模范也。”围绕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老师标准和要求,我校结合实际不断探索实践,在去年9月举办的教师节颁奖晚会上,我对全校教师提出两点希望,一是希望全校教师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全力做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二是希望全校教师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老师标准,全力做到“爱学生、有学问、会传授、做榜样”。对一线教师提出的“十二字”要求,实际上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做“四有”好老师的落实版,山东理工大学的老师首先做到这十二个字的基本要求,然后再向“四有”好老师的高标准努力追求。
全国优秀教师唐乐群,全国师德标兵、山东省教书育人楷模赵庆志等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优秀教师,是广大教师学习的楷模。作为一线教师,首先要爱学生,要有真情,不能虚情假意;要有耐心,百教不厌,百问不烦。关于“学问”,我理解,所谓“学”,就是不断学习已有知识,做到入脑入心;所谓“问”,就是研究探索,从而形成自己的知识架构。我在听课过程感到,有的教师课讲得很好,把书本上的知识都灌输给了学生,但是仅停留于照本宣科,不敢越“雷池”半步。这样的教师只能算作是合格的“教书匠”,还要进一步要求教师投身科研,加深知识功底,最终反哺教学。“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要将“道”“业”“惑”进行“传”“授”“解”。其中“道”,就是真理、规律;“业”,就是学业、知识;“惑”,就是疑惑、难题。传授需要方法和技巧,教师需要不断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掌握传授技巧与艺术,真正把自己学问的“一潭水”浇灌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田之中,流入学生头脑。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学生心目当中,教师身教大于言传,学生宁肯接受一个水平不高的老师,也很难接受一个做人虚假的老师,因此,教师必须要做好榜样,肩负起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神圣使命。
措施3:“十五字”要求打造高水平管理服务队伍
问:您的比喻很有意思,把教育比作一台大戏,主角是学生,导演是教师,那管理服务人员是什么角色呢?
吕传毅:我认为校党委以及管理服务人员既是策划者,又是搬道具的。2016年9月,我接任学校党委书记时,提出了要打造一支“爱师生、有活力、敢担当、懂规律、守规矩”的高水平管理服务队伍。我认为,爱师生,是践行宗旨意识的具体体现,要带着爱心干教育、做工作,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好务,让师生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有活力,是推进事业发展的内在引擎,要朝气蓬勃、活力四射,干劲十足、积极主动,活起来、动起来,满怀激情地干事创业,不安于现状、不因循守旧、不小成即安。敢担当,是实现奋斗目标的重要保证,要强化岗位责任和担当精神,勤勉作为,敬业奉献,遇事不推诿、不扯皮,困难面前不退缩、不让步,敢闯敢试、敢为人先。懂规律,是检验工作水平的职业要求,要认真研究高等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追求工作的科学化、专业化,成为各自管理服务领域的行家里手,领导干部要朝着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的目标施力。守规矩,是履行岗位职责的言行底线,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公心多一点、私心少一点,多考虑工作、少考虑个人,警钟长鸣,敬畏权力,自警自律,慎独慎微。我理解,对领导干部来讲,自觉做到这“十五字”要求,也是落实评价、考察和任用干部“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基本要求的重要体现。
2016年10月,我校主动申请加入山东省取消二级学院行政级别改革试点工作,成为全省9所试点高校之一,进行了一项前所未有的重大改革。我们通过推进此项改革,消除了干部选拔任命中一些不必要的约束,增加了更多的便利,以此为突破口推动了院为实体改革,建立了职务与职级并行的制度,促进管理人员朝着职业化方向发展。2017年,我校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和“人岗相适、人尽其才”的用人导向,“从好人中选能人”“让合适的人干合适的事”,进行了中层干部及科级干部的调整充实工作,干部年龄、学历、学缘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同时,我校在干部考核评价及结果运用方面,也提出了“硬约束”,去年,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对年度考核排名在同一序列最后5%的干部,第一年实行约谈,对连续两年进入最后5%的干部进行组织处理,很好地激发了干部队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坚持严管就是厚爱的理念,引导干部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算好经济账、家庭账、前途账这“三笔账”,并运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关口前移,经常“扯袖子、咬耳朵”,及时发现和解决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以免酿成不可挽救的大错。
观点三:以学生为本千方百计创造条件让学生“折腾”
问: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就是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您认为如何以学生为本去培养人?
吕传毅:学生的事就是最大的事,我们要千方百计创造条件让学生去“折腾”。以创业为例来说吧。2015年5月,我刚担任校长不久,一位名叫尹基跃的大四学生,在他的微信平台上推送了“校长,我想请您喝咖啡!”这样一条信息,获得点赞、转发无数。我知道这件事以后,就委托校报微信第一时间作出回应,并在全校范围内发出“征集令”:校长请同学们喝咖啡,就聊创业那些事!同学们报名很积极,最后我们选出了10位同学,一起组织了两个半小时的“咖啡会谈”。当时,我就谈到学校支持学生创业的态度很明确,会创造条件让有志于创业的同学使劲“折腾”,并希望同学们不仅要做工作岗位的竞争者,而且要做工作岗位的创设者,将来不断涌现出从山理工校门走出去的“比尔·盖茨”和“马云”。
我校既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千方百计为创业者提供更好的土壤、水分和阳光。我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起步比较早,2004年,优先开设了创业基础课程,这在省内是最早的,华东地区第一个创业培训师资格证书也被我校教师拿到。2017年,在全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暨学科竞赛评估中,我校位列第99位。我校努力为创业学子搭建实战舞台。例如我校原来有个锅炉房,并入社会供暖后就空出来了,校内许多部门和单位都想要这个地方作为工作场所。我们经过反复论证,最后决定把这个地方交给学生,当作他们创新创业的场所,并命名为大红炉众创空间。仅用了两年时间,大红炉众创空间就已成为山东省创业创新基地和示范平台,并成功获批科技部“国家备案众创空间”。
关于创新创业对学生培养的影响,我认为,创新是创业的根本,创业不是简单地开一家公司或者店铺,而是要运用所学到的知识,用自己的智慧加上高新技术作支撑,去干一番事业。今年5月26日,也就是学校62岁生日之际,3年前我请喝咖啡聊创业的同学代表回到母校,在大红炉众创空间回请我喝咖啡,主题就是“红炉煮咖啡,稷下话创业”。座谈的时候,围绕大学生如何创业,我总结阐释了14个字,那就是“坚持、勇敢、勤奋、合作、创新、自信、责任”,我觉得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意识。所以,创新创业是学生成长成才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我校促进学生创新创业的决心不会改变,会持续不断地将这项工作抓下去,大红炉众创空间的“火焰”将会越来越旺。
观点四:以产学研协同创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措施1:九大工程促进校城融合发展
问:您当校长的时候就积极推动校城融合,学校是如何通过校城融合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
吕传毅: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都是大学的重要职责。我校始终坚持以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需求为导向,早在2006年5月,我校就与山东省经济贸易委员会签订合作协议,推出了服务制造业强省建设行动计划,为制造业强省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我校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助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与省内外多个地市、企业、科研院所联合设立了国家工业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能源汽车工程技术研究院、招远工业技术研究院等100多个科研研发机构和创新平台,联合开展科技攻关和技术研发,解决了许多制约企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十年八获国家奖可以说是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最好例证。
作为地处淄博的一所大学,我们坚持立足区域,首先从服务好淄博做起。2016年4月,我校与淄博市签订了校城融合发展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协力推进一流大学建设工程、学科产业对接工程、高端人才汇聚工程、新型智库建设工程、产业升级助推工程、创新平台培育工程、鲁中创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文化名城建设工程、国际合作拓展工程等“九大工程”,两年来项目立项总经费5453.2万元,有效拉动淄博市研发经费投入6.2亿元。关于校地融合发展,我曾经将其比喻为“大米”和“小米”的关系,地方是“大米”、高校是“小米”,放入锅中一起“熬”,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把对方的事业纳入到自己的事业发展中,一起“熬”出甜美的“粥”。目前,这种融合发展模式已在东营河口、江苏沛县等地推广。
措施2:科研体制改革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
问:2017年,毕玉遂教授研发的无氯氟聚氨酯化学发泡剂技术,20年专利独占许可使用费达5.2亿元,创全国最高纪录。那么学校是如何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的?
吕传毅:作为一所地方理工科大学,2006年以来获得了8项国家科技大奖,这在全国范围内都很少见。关于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政策引导是“指挥棒”,多年来我校一直采取非常优厚的科研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政策,将大部分收入划归科研团队,以激励科研人员更好地推进科研成果转化。
2017年2月,我校与山东省科技厅签订了《开展高校科研体制改革试点协议》,成为全省科研体制改革首批3所试点高校之一。这不仅为我校科研体制改革提供了“尚方宝剑”,而且使科研体制改革步入了“快车道”。我们借此改革契机,对经费实施了“一降一升”政策,即横向科研项目管理费,从8%降至3%;科研团队的成果转化收益,从60%提高到80%。比如:毕玉遂教授研发团队专利成果转化所取得收益的80%,划归科研团队和研究人员所有,学校仅拿很少一部分。因为,科研人员工作一直很辛苦,有时不分白天黑夜,也很少有假期,理应受到更多的尊重和关照,从而有尊严、有荣耀地投身研究。同时,我们突出对科研人员的“靶向服务”,如去年引进的几个国家级人才科研用房紧张,我校相关部门、学院主动为他们“挤”出实验室,并协调解决其配偶工作安置、子女入学等事项,以减少他们的后顾之忧。此外,我校在科研项目会议、差旅、咨询等费用管理权限方面,继续简化审批和报销手续,使科研人员从“繁文缛节”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科研创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