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综合改革——高校深化科研体制改革(一)
山东理工大学大力推进科研体制改革
2017年2月,山东理工大学与省科技厅签署协议,开展高校科研体制改革试点,聚焦建立科研项目管理新机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新模式、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培养新方式等领域,探索制定了一系列文件,涵盖高层次人才管理、科研项目管理、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科研成果奖励等方面,有效激发了创新活力。
为科研团队建设放权聚力
出台《首席专家管理暂行办法》,赋予首席专家在引进人才、配备人才、科研立项等方面的充分自主权,拥有组建团队、管理经费等方面更大的决定权和调配权。2017年,学校成功引进了国家级人才5人、省部级人才3人,研究引进优秀青年博士174人,到校后高层次人才很快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全职到岗工作的美籍专家兰玉彬教授,带领农业工程学科成功获批了省培育建设的旱作智能农机装备协同创新中心,建立了国家精准农业航空施药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分中心;引进的全国著名齐文化研究专家王志民教授,带领团队承担了淄博市重大文化工程——稷下学宫模拟展示馆、管仲纪念馆、姜太公祠扩建提升工程学术支撑项目,成功获批省齐文化传承与示范区建设协同创新中心,有力推进了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中明确提出的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建设。
为高层次人才成长进步设梯搭台
出台《专业技术职务晋升聘用办法补充规定》,着力改革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相关政策,完善学术评价体系,尽量避免唯论文、唯项目的评价标准,更加突出以学术价值和社会贡献为导向,设置了成果转化型教师职务,重点考察服务社会、成果转化等方面的能力;对事业发展急需的高水平人才建立直聘通道,
可直聘为教授或副教授;对特殊高层次人才实行特事特议、一事一议;在职称评聘中取消了学历、资历、外语等限制,为人才成长进步设立了更科学的阶梯,搭建了更广阔的舞台。出台《标志性教学科研成果(项目)奖励暂行办法》,加大奖励力度,促进高质量、高水平教学科研成果产出。
为科研人员发挥作用松绑减缚
出台《科研项目管理办法》《科研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科研项目资金会议费管理暂行办法》《关于科研项目资金差旅费报销的补充规定》等制度,使科研人员从繁琐的事务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科研创新中去。经费实施“一降一升”政策,具体体现在:学校横向科研项目管理费从原来的8%降至3%,科研成果转化收益从过去的60%提高到80%。2017年,学校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科技项目、省级科技奖励数量、科研经费总额等方面,均比2016年有超过50%的增长,横向经费从2016年的6171万元增长为1亿1千万元,2项成果通过山东省科技成果奖励一等奖答辩,并已通过公示,2项成果获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3项成果被推荐参评2018年度国家科技奖。
探索科研成果转移转化新模式
不断创新完善“以研究机构为平台、以研究项目为纽带、以成果共享为目的”的校企合作发展机制,努力建立“成果研发、成果转化、成果应用及产业化”的学科产业发展链,初步实现了产学研用的有机统一。2017年,学校与80多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与企业联合设立了30多个科技研发机构,为90余家企业完成科技开发和技术改造项目100余项。在第11届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暨第26届山东省产学研展洽会上,学校作为全省唯一高校荣获全国仅有的13个“中国产学研合作好案例”之一,同时荣获全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2项。学校培育了全国单笔科研成果转化金额最高的案例,毕玉遂教授科研团队,成功研发出绿色环保的无氯氟聚氨酯化学发泡剂,获独占许可使用费5.2亿元,创造了全国最高纪录,在国内外产生巨大反响。针对该项目,学校开绿灯、设特区、聚亮点、增实效,从研究生招生、人才引进、实验室建设等方面,给予政策、资源、机制、经费等倾斜,全力支持发泡剂团队建设、项目实施和成果转化。
创新校城融合发展新格局
学校不断完善校地融合发展机制,加快推进与淄博市的校城融合发展,与淄博市共同推进学科产业对接工程、高端人才汇聚工程等“九大工程”,形成了固定合作机构、定期会商交流、跟踪落实评估的融合发展工作机制,实现了合作区域全覆盖和服务领域的全方位。校城融合发展以来,学校与淄博市联合设立了234个研究项目,淄博市提供了近6千万元的经费支持,学校与淄博市各企事业单位联合申报了466个科研项目,联合建立了10余个科研创新平台。学校还与淄博市各区县进行了深入融合对接,分别在部分区县成立了技术转移中心,签订了融合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并举办了校城融合创新发展论坛。校城融合带动了学校发展,拓宽了合作渠道,实现了双方互利双赢。
教育工作简报〔2018〕第12期(总第35期)
山东省教育厅 2018年4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