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端阳:我校 教授、博士生导师,九三学社成员,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获博士学位,研究方向:农业机械装备与技术开发,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委员。
授课科目:新编农业机械学,机械可靠性设计与应用,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农村科技服务与管理,农学概论
获得奖项:山东理工大学科技进步一等奖,山东理工大学优秀教材一等奖
科技创新成果:在SCI、EI、核心等杂志发表中英文论文11篇,发明专利10项,学术著作4本,主持项目4个,最多申报经费800万元。
已入深秋,落英缤纷,亦如耿端阳老师这些年来悉心教学栽培出的学生满天下。耿端阳近日正在德国学习参观,采访是通过视频的方式进行,虽然有七个小时的时差,但是商讨采访时间时他还是尽量方便记者时间。采访时耿老师刚结束工厂参观,他走到人少的地方,专心接受采访,这样为学生考虑的老师,值得学生的爱戴与尊敬。
信念立根 为师顾本
当问到第一个问题为什么选择老师这个职业与这个专业时,耿端阳谈到:“之前是农家子弟,生长在山区,小时候家里缺少劳动力,所以农事辛劳刺激了我。而中学期间赶上改革开放,看到拖拉机,耕地装备等进行农业生产的优势,激发了选择这个专业的兴趣。我从小有从事农业生产的实践积累,对把握农业生产关键环节和技术积累了经验,同时也希望自己能为我国农机事业做点贡献,为农业生产提供便利,农民增收可以多些选择手段和途径。”
同时,耿端阳认为“传道、授业、解惑”是对一个老师的基本要求,老师讲课内容一定要让学生心服口服,每个学期他都会根据最新的农机知识对PPT进行更新,加进去最前沿的技术与理念。他认为作为一名老师也要懂得言传身教的重要性,时时刻刻注意行为规范,比如上课守时这个问题,作为主讲人,应该比学生更加重视。去年五月份,耿端阳团队在潍坊申请国家十三五智能农装项目时,上午干到12点,为了赶回来上下午2:00的课,基本都是啃个面包往学校赶,中间也没有休息,他从来没耽误过上课。
在心理暗暗种下农业机械的幼苗,成为人民教师后也不忘根,他看到了农机的未来,看到了三尺讲台下的学生。
高而徐引 亦师亦友
与学生相处中,要与学生做朋友,深入了解学生的想法,让学生感觉老师办公室就是家。耿端阳和记者聊到了一个学生,他刚入学的时候因为表现不好所有老师都不喜欢他,但他不放弃这个学生,经常单独留下他谈话,关心他的现状,鼓励他要努力,并积极带着学生做项目。现在,这个学生已经毕业,在他的推荐下成为中国农工业大学一位导师的研究生,他在面试时解出了当时中国农大的研究生都感到困扰的问题。成为耿端阳的学生是幸运的,不仅是因为他是伯乐,更是因为他不放弃每个学生。耿端阳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想法,他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优秀的学生给他们更多启发,中游的同学鼓励他们冒尖,层次不是很高的也尽力向前拉,让每个人都进步。
带毕业设计时,耿端阳一定从原理选择、方案确定、图纸绘制、论文撰写、PPT准备等方面严格审查,而且一般采用5W原则解决,即在什么地方有问题,存在问题是什么,为什么这样不合适,应该怎么做,什么时间复查,使学生不仅知其所以然,而且知道所以然。他说:“在研究问题、寻求方法上我和学生一定是朋友关系,比如学生平时遇到无论生活还是学习,只要到我的办公室,都是朋友,我一定是请学生坐下,平等相待,平声静气,平等交流。讨论时启发引导;遇到困难时尽力帮助。总之,教学活动是教和学的关系,必须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促进,才能取得最好效果”
耿端阳向大地一样厚重的爱生之心滋养着所有学生,不知不觉间三尺讲台下的面孔换了一批又一批,桃李也已遍布天下,他还在这里默默温暖守护所有追梦的心。
投身科研 历久弥坚
到现在为止,耿端阳已经在SCI、EI、核心等杂志发表中英文论文11篇,发明专利10项,学术著作4本,主持项目4个,最多申报经费800万元。短短几行字,道不尽耿端阳这些年在农学方面倾注的心血,作出的贡献。在采访中,他对农业机械行业的热爱及前景溢于言表,他的朋友常说,他的生活只有工作,因为他的朋友圈等社交平台上都是关于农机的最新内容。耿端阳的学生表示他对待科研十分严谨,一丝不苟,周末也经常在实验室和办公室和同学们讨论,辛苦办公。也有同学说:“耿老师工作求真务实,十分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不会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是以一种互相学习的态度和学生探讨问题。”
耿端阳也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科研,跟着老师们研究课题,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他也希望同学们能像他一样利用好业余时间,要明白竞争都是在日常的功夫,一分耕耘,一份收获,利用好现在发达的网络,提高自己。
科研之路漫长且艰辛,耿端阳坚守心中的一方净土。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是对他最好的形容。
一路走来,耿端阳是良师,亦是益友。他以他特有的感染力培育了一届又一届学生,他的严谨认真的佛年工作态度和高尚的品质也不断影响着学生并传承下去。一如他对学生的期待,他深信,勤奋会开出最灿烂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