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系统
首页  新闻资料   
校党委书记吕传毅在2017年暑期工作研讨班上的讲话
(根据录音整理  2017年9月3日)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 : 2017-09-07
阅读次数 : 876

老师们、同志们:

为期两天的暑期工作研讨班办得很好,大家交流发言的范围很广,内容很充实,时间安排很紧凑,相信各位肯定收获很大,相互之间很受启发。

昨天上午,张铁柱校长首先代表校党委、校行政就暑期工作进行了总结,对下学期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并就如何强化责任担当讲了很好的意见。之后,校学术委员会,部分部门、直属单位、研究院以及各学院负责人作了交流发言,不穿靴戴帽,不拖泥带水,直奔主题,纯讲“干货”,限时十分钟,控制得都很好。总体来看,绝大部分单位都做了非常充分的准备,讲得很精彩,但是个别单位的发言与大家的期望相比还有差距,希望会后继续深入研讨。其实,相互聆听的过程就是彼此学习的过程,看看人家怎么讲的、怎么想的、怎么做的,然后对照自身实际明确该如何学习、借鉴和提高。我校以后就要形成这样的风气,“关起门来”交流就要说问题、谈措施、找办法,简要介绍工作亮点和重要成绩,重点的是查找存在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各位分管校领导按照工作分工,对相关部门、单位的发言作了点评,并就如何推进分管领域内的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讲得都很好,我完全同意。这也是贯彻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集体领导分工负责的具体体现,从去年开始我们采取了这样的形式,安排分管校领导就所负责的工作与大家直接沟通,效果很好。

自进入“暑期工作模式”以来,各部门、单位按照相关部署要求,扎实推进各项工作深入开展,取得了许多非常“提神”的成绩。例如:我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今年终于突破了2030“陷阱”,并直接跨过3040“区间”,首批共获得了43项。其中,立项数前3位的学院依次是分开之前的理学院(8项)、化学化工学院(7项)、农业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5项)。为了弄清楚今年比去年多了15项的原因,我安排有关部门做了数据统计,对比分析可能是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与近几年持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有关,我看了一下连续三年的数据,2014年引进的人才,2015年获得了10项,2016年、2017年获批数量就较少;2015年引进的人才,2016年获得了11项,2017年获得的就少;2016年引进的人才,2017年有15人拿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这就是规律,新进人才第二年的贡献值更高,更容易拿到基金项目。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有关部门、学院组织得比较细、抓得比较紧,如自检、互检、会检、外检等环节都比较严格,这些措施“较真”很重要,没有这些“关口”,基金申报书的质量就难以保证,同时相关动态信息跟踪比较及时、获取比较准确,有关部门、学院都做了大量工作。还有一件事,今年我校共获得13项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奖,获奖数量比前三年总和还多1项,其中一等奖2项,这都得益于相关部门、学院工作做得扎实细致。

暑假期间,我校承办了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等相关系列活动,几个国家层面的会议、竞赛同时由我校组织,

参会人员单位多、专家层次高、影响范围广,筹备工作做得很细,有关活动议程安排合理,文艺演出效果很好,充分展现了我校师生良好的精神面貌,与会专家学者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

暑期,我校与胶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山东理工大学青岛研究院落户胶州。建设青岛研究院的目的,就是利用青岛比较好的区位优势,作为引进人才的桥头堡,为校本部建设发展服务,同时也为胶州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这就有效解决了某些高端人才愿意到山东理工大学来工作,却又不愿意来淄博就职和居住的实际困难。协议签订以后,我和铁柱校长专门与淄博市相关领导进行了沟通交流,市领导对此表示满意和赞同。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建设青岛研究院不能动用本部资金,还必须把其建设好、运行好。为了解好这个“方程式”,学校专门成立了指挥部,由其负责研究院的规划建设事宜。服务社会是大学的基本职能之一,我们要以研究院建设为契机探索更加科学有效的体制机制,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积极从政府争取政策支持,吸引社会各界、企业资金支持,努力把研究院真正打造成产学研一体化的高端研究平台,争取体制运行越来越好,合作项目越来越多,实现研究院的可持续发展。

近期,我校引进的兰玉彬教授通过了省顶尖人才“一事一议”初审,有望获得3000万元的资助支持。自聘任王志民教授担任齐文化研究院院长以来,齐文化传承与示范区建设协同创新中心筹建工作迈出实质性步伐,并牵头承担了管仲纪念馆、姜太公祠等扩建提升工程项目。温广武教授来校工作后,有力带动了我校陶瓷工程及材料学科的发展。这些都是人才引进的效应,许多部门、学院在本次交流时也都谈到了人才队伍的重要性和引进人才的迫切性,这说明“人才优先战略”在全校已经达成了共识。

鉴于时间关系,对暑期取得的其他工作成绩就不一一点评了。总之,这个假期许多亮点工作让人感觉非常“提神”,既振奋了精神,也鼓舞了士气,更加坚定了我们建成有特色、高水平、国内知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信心和决心。

暑期工作部署会上,我曾说了四句话与大家共勉:把纪律挺在前面,把师生装在心中,把责任扛在肩上,把学习落到实处。为了落实学习任务,暑假期间,我也看了很多学习资料,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山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参加了全省高校党委书记、校长暑期读书班等。下面,我想从“怎么看”和“怎么做”,也就是“怎么看今天的高等教育”和“怎么做好我校的教育工作”两个方面,就学习的一些心得体会与大家交流一下。

一、怎么看今天的高等教育

关于怎么看今天的高等教育,我认为,是否可以从以下三个视角去看:第一个视角,跳出中国看教育;第二个视角,跳出教育看教育;第三个视角,面向教育看教育。

(一)跳出中国看教育

关于跳出中国看教育,我不想泛泛而谈,只是列举高等教育比较强的几个国家,和大家一同进行分析与交流。办我国的高等教育,办山东的高等教育,都需要置于世界高等教育大环境下,不是孤立的、封闭的,不能自言自语、自娱自乐。

首先,看一下美国的高等教育。美国是GDP排名第一的国家,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拥有3.2亿人口,高等教育机构数达4000多所。截至今年7月份,我国拥有高等学校2914所,其中本科院校1237所,并且数量在不断增加。美国的高等教育机构在2016-2017QS世界大学排名中,进入前100强的有32所,是所有国家中最多的,同时美国也是中国学生重要的留学地,我国留学生中有将近1/4在美国。美国高等教育的体制和机制相对来讲比较健全,其主要特点是:一是办学定位十分明确。一般从高校建校初期就已形成,而且持之以恒,长期坚持下来,很少因为时代的变迁、领导的变换而变化。二是管理制度比较完备。美国高校管理层级十分清晰,各部门职责分明,在职责范围内独立行使职权、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三是始终以高水平人才和学生为中心。这种理念在美国高校比较强,美国“终身教职”制度保证了高水平人才的学术、社会地位,使其安心研究学问、潜心授课育人;管理制度始终以学生为中心。美国高等教育目前改革的方向更多还是在体现学生进入高校后如何增值,如何实现更高的价值。

其次,再看看英国的高等教育。英国的人口大约是6500万,高等教育机构1000多所,有18所进入QS世界大学排名前100强。从分析看出,英国政府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投入是比较多的,占GDP的比例在6%以上,我国确保在4%以上,美国在5%以上。目前看来英国高等教育的压力比较大,其高等教育的优势地位受到了严峻挑战,欧洲的其他许多国家高教发展得也很快,因此英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动力比较足。20116月,英国发布了名为《把学生置于体系中心》的高等教育白皮书,明确提出把学生置于消费者中心地位,建立物有所值的高等教育,学生转变为教育的消费者、教育机构成为教育服务提供者的格局进一步形成,“为学生、家长和用人单位提供充分、公开的高等教育信息”,以及“增进学生体验,培养高质量的毕业生”更是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20165月,英国又发布了《作为知识经济体的成功:卓越教学、社会流动性及学生的选择》政策白皮书,旨在推进高等教育改革。英国还要立足本国国情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构建更好地适应新发展环境的高等教育发展“生态系统”,并提出“四个平衡”来协调高等教育发展的各种因素。一是平衡“发展”与“公平”的关系,更加强调教育公平;二是平衡“研究”与“教学”的关系,更加重视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三是平衡“请进来”与“走出去”的关系,更加全面均衡地推动教育国际化;四是平衡“政府管理”与“大学自治”的关系,构建更有效率的高等教育发展体制。有趣的是,他们遇到的这些问题与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问题十分相似。

再次,看一看我们的邻国日本的高等教育。日本拥有1.2亿人口,700多所高等教育机构,有5所大学进入QS世界大学排名前100强,我国有4所高校进入QS世界大学排名前100强。近些年,日本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动力也很足,先后推出一系列国家层面的重大举措。2011年,日本文部科学省提出“加强大学世界拓展力事业”的高等教育国际化项目,力图通过与国外大学合作实施学生交流和互换,培养全球化人才,增强日本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最终实现为国家的发展战略服务。2014年,日本文部科学省又提出了“超级国际化大学计划”,类似于我国的“211”和“985”工程,是日本政府为了推进国内顶尖大学向国际化进军的资金资助计划,其最终目标是鼓励日本国内顶尖大学进行改革,创造出有国际竞争力的教育环境和国际化人才。

以上列举的三个国家都是高等教育强国,我们管中窥豹,通过对比分析研究,可以发现这些国家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些趋势和动向。

(二)跳出教育看教育

何谓跳出教育看教育?就是立足我国改革开放发展大局,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如何看待高等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一是从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看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针对教育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20149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提出:“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两个重要”“一个决定性”突出了教育的地位。2016127日,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又作了这样的论述,“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以上论述说明了高等教育的政治意义,它的发展方向要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结合,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今年,习近平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指出:“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其中,把教育放到了“期盼”的首位,“更好的教育”这样的界定,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工作的着力点,切实转到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内涵发展上来。

二是从国家的教育发展规划看教育。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节点是在21世纪中叶;而按照十八大报告的要求,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目前,教育部正在研究制定《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这就意味着我国教育现代化要比整个国家现代化提前二三十年实现。这主要是因为,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20171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其中提出了许多新任务、新要求,我们要紧紧围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中国制造2025”和“一带一路”建设等重点战略持续发力,特别是要紧盯培养创新型人才、进行创新型研发等推进工作。

三是从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看教育。今年6月份,山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胜利召开,省委书记刘家义同志在报告中对山东省的各项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其中对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主要是两点,一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二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强调要以创新型人才为支撑,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最近,山东省高等教育发生了两件大事,就是整合泰山医学院与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山东省立医院,组建齐鲁医科大学(筹);整合齐鲁工业大学与山东省科学院,组建新的齐鲁工业大学。这将有利于整合科研院所和高校教育的科研资源与人才优势,实现优质资源叠加、优势互补,更好地服务于山东省经济和社会发展。从这方面来看,山东省对于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需求非常迫切,这两所高校也将成为我校事业发展的有力竞争对手,我们应该倍感压力,强化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意识,高点定位,凝心聚力,加快发展。

(三)面向教育看教育

目前来看,我国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的竞争日趋激烈,在很多领域几乎达到了白热化程度。我认为,高校内部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对人才的竞争。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高校只有拥有了高水平人才,才能在教学科研方面打胜仗。各高校都意识到了这一点,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高端人才培养及引进政策。近日,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高校人才引进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表示支持高层次人才向中西部高校流动,东部高校不得到中西部高校招聘长江学者等,也从侧面反映人才竞争的激烈程度。因此,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实施“人才优先战略”,始终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首要工程”,主动出击,大力延揽高水平人才。

二是对办学资源的竞争。目前,不仅我们在胶州设立青岛研究院,西安交大等“985”院校也纷纷在青岛设立各类研究院,其中足见区位优势对高校办学的重要性。此外,高校发展空间的竞争、学科专业的竞争、发展平台的竞争和办学经费的竞争等,这些都是对办学资源的争夺,谁更好地获取了办学资源,谁就抢得了发展的先机和主动。

三是体制机制的竞争。体制机制建设是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重要内容,构建科学完善的体制机制,是实现大学有序高效运转、提升办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我校作为全省取消学院行政级别改革、科研体制改革试点高校,在推进试点改革工作的过程中,在深化综合改革、完善内部体制机制方面还有很多“文章”可以做,这都需要我们以问题为导向,制定更加得力的措施。

二、怎么做好我校的教育工作

关于“怎么做”,在这两天的发言交流中,相关职能部门谈了推进工作的办法和措施,分管校领导围绕各自范围内的重点工作也讲了很好的具体意见、提出了明确要求,总体来说,做好我校的教育工作,就是要按照分管校领导的部署和要求去做。这其中,有些工作已经作出安排,需要持续推进、取得实效;有些事项还需要继续探讨研究,结合实际逐步展开。意识决定行动,行动决定结果。在座的各位是我校的“关键少数”,是做好我校教育工作的“主力军”,今天,我想从意识方面与大家作个交流,

主要是强化六个意识。

(一)强化甘于奉献意识

讲奉献是党员干部必备的品格,选择了担任领导干部,就意味着选择了甘于奉献。教育是充满爱的崇高事业,选择了担任人民教师,也意味着选择了甘于奉献。爱岗敬业、甘于奉献,这是对高校领导干部、对教育工作者的职业要求,也是我们必须坚守的价值追求,这个意识必须落实到位,时刻“在线”,不能“离线”。

在我校广大领导干部和一线教师中,有许多甘于奉献、乐于付出的先进个人,他们在平凡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的感人事迹。如体育学院王丙华老师,虽然只是一位普通的器械管理员,但是他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爱护学生,尽自己所能资助困难学生,获得了学生的真心爱戴。他不幸去世以后,天南海北的学生赶回为他送行。机械工程学院赵庆志老师,几乎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改进教学方式、服务学生成长上,一年之中休息不了几天。有个学生十几门课程不及格,经过补考还有4门不及格,丧失了学习信心,他多次找这个学生谈心聊天,鼓励他重拾信心,指导他完成学业。这个学生在赵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不仅取得了学士学位,而且顺利考取了研究生。我们经常会听到有人抱怨校友对学校没感情,这时候我们需要反思,学生在校时我们是否为他们的成长成才尽了心,是否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和感情。

前几天,我听说在筹备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文艺演出期间,作为晚会导演的音乐学院鹿建柱老师说到,作为山理工的一名教师,不能做什么事都要报酬,主动承担学校工作,是分内的事情、是应尽的职责。一位普通教师能有这样高的境界,非常值得我们尊敬。暑假期间,我看了有关我校老领导唐乐群同志事迹的纪录片,名字叫作《清曜四韵》,观看中不时地被他的事迹深深感染,唐乐群同志是我们领导干部学习的榜样。

我校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老师、干部还有很多,拥有一批思想境界高的老师和干部,是一所大学的宝贵财富。同时,不客气地说,我校个别干部思想境界不高,没有体现出应有的情怀和涵养,没有把学校事业、把师生放在心中重要位置,凡事斤斤计较,就怕个人吃亏、利益受损。我们常说讲好山理工故事,就是要把校内的先进人物、优秀事迹宣传好,用身边典型教育、引导和激励广大干部职工,弘扬奉献精神,少计较个人得失。

(二)强化荣辱与共意识

我曾经说过,山理工就像是一艘大船,每位领导干部、教职员工各司其职、各在其位,每个人都不可或缺,都需发挥应有作用,尽管工作职责有分工,但是人格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全校上下需要树立“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共同体意识,认识到个人成长发展和群体目标实现的“连带效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凝心聚力、同舟共济,合力助推山理工这艘大船驶向远方。

关于如何做到荣辱与共,我认为,对学校来讲,就是对于校党委作出的决策和部署,各部门、各单位必须不折不扣地落实执行。校党委作出每一项重大决策前,都会广泛征求意见,深入调研,应该说符合广大师生员工的“最大公约数”。决策作出之前,大家可以提意见、有异议,一旦确定后就不允许各说各的、各干各的。强化荣辱与共意识还要求各位领导干部、教职员工要多思考为学校做了哪些贡献,少考虑从学校获了哪些利益;要多说多做对学校有利的事,少说少做对学校不利的事;要多增添一些正能量,少发一些牢骚。

我认为,强化荣辱与共意识,还要求各级班子成员讲团结,多沟通,要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班子成员之间要用好沟通这一法宝,通过及时、充分的沟通消除误解、加强配合、形成合力。我校启动实施的学科聚焦发展计划,也是荣辱与共的具体表现,大家在发言中体现得还不充分,需要在今后工作中加以强化。

(三)强化对标发展意识

学校第三次党代会提出,要坚持高点定位,将办学追求放到更高层次、更高要求、更高标准上去谋划,确定发展标杆,迎头赶上,力争实现超越。暑期前,学校对中层干部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充实,许多部门、单位、学院的班子成员变化比较大。各部门、各单位需按照“一精神”“一规划”的要求,结合改革发展实际,重新审视和调整各自的发展目标和任务,学校允许在原来基础上将相关指标上调,决不允许降低工作标准和任务指标。

强化对标发展意识,就是要把目光紧盯业界最好水平,明确自身与业界最佳的差距,从而指明工作的总体方向,吹响追赶发展的号角。各学院、学科要在全国高校的坐标体系内,选择23所先进高校的相应学院、学科进行对标发展,在查缺补短上下功夫。对标不仅是目标、任务、指标上对标,而且是工作方式、推进措施和实现途径的对标。要搞清楚对标单位好在哪里、强在哪里,切实明确对标任务,列出对标清单,建立对标台账,细化具化推进办法。有关职能部门也要对标发展,对照标杆找差距、找措施,逐步提升综合协调和管理服务水平。学校层面也要确定发展标杆,如是否可以考虑对标江苏大学等高校,学习借鉴其发展理念、战略举措和重大行动,找准他山之石,打磨自身之玉,推动我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四)强化协调联动意识

办成一件事,需要协调联动;推进一项事业,更需要协调联动。协调联动是成事成功的一大规律。对于山理工这艘大船来说,如果说把常委会比作船长,当船长明确航行目标后,各部门各单位必须协调联动,众人合力划桨使这艘大船又快又稳地航行。这就要求全校上下要树立工作一盘棋思想,尤其是领导干部要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多从学校事业发展全局出发谋划和推进工作。

目前,我校有些工作事项协调联动得不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有些单位之间协调联动不好。如制定出台相关文件时,有的是牵头部门没有很好地征求关联部门的意见,自以为是,调研不深;还有的是牵头部门事先征求了关联部门的意见,但是关联部门不关心、不重视,出问题了又反过来埋怨牵头部门。这就要求必须强化协调联动意识,无论是哪个部门牵头,都是山理工的事,牵头部门和关联部门同样重要,只是根据工作内容选定某个部门牵头而已。只要工作与参与部门有关联,相关部门就应该尽全力发挥作用,积极建言献策。如我校的安全稳定、人才引进工作,决不仅仅是安全管理处、人才工作办公室某个部门内部的事情,许多工作事项需要各部门统筹协调、紧密协作、高效联动。另一方面,某些部门或单位内部成员之间协调联动不好。有些工作仅仅是部门负责人知晓,其他工作人员对此一无所知或对工作重要性认识大打折扣,这样就调动不起来工作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推进工作的群策群力就难以形成。

(五)强化最优落实意识

落实工作不能是一般落实,不能是假落实、虚落实,也不能是晚落实、不落实。强化最优落实,就是强调工作效果要好,围绕提出的目标任务,在规定的时间内把工作做到最优,这与我们倡树的追求卓越是一致的。强化最优落实,还需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提高工作的科学化、专业化水平。

目前,我校在许多领域还存在工作方式简单固化,规律研究不深不透,未做到最优落实的情况。为了实现最优落实的目标,全校上下要坚持“干就干最好”的工作标准,在准确把握上级和校党委部署要求前提下,研究制定更实、更新、更硬的工作举措,决不可华而不实、摆花架子,努力把本领域内工作做到极致。要发扬“钉钉子”精神,坚持一张好的蓝图绘到底,按照既定的方向和目标,一锤接一锤地敲下去,强有力地推动各项目标任务落地落实。

(六)强化纪律规矩意识

纪律规矩意识是党员干部的立身之本。要始终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警钟长鸣,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严格执行党章党规党纪。要强化监督检查,正确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不断加大问责惩处力度,发现问题,立即惩处,把游走在错误边缘的干部拉回来,把易出问题的风险消除在萌芽当中。暑假期间,学校对个别辅导员违纪事件进行了严肃处理,有关部门要以此为反面教材,在学生党员发展、学生干部选拔、评奖评优等方面开展专题检查和教育。要按照上级及学校相关规定,进一步清理和规范以学校名义乱发通知、乱办班等问题,这些方面一旦出问题都会给学校造成极坏影响。要聚焦突出问题,加强重点领域、重要岗位和关键环节的风险防控,使干部明确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该做,抓早抓小,动辄则咎,着力形成遵规守纪的长效机制。

老师们、同志们,山东理工大学的事业是火热的事业、是激动人心的事业,让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高点定位,加快发展,广大干部一定要把纪律挺在前面、把师生装在心中、把责任扛在肩上、把学习落到实处,为早日建成有特色、高水平、国内知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贡献各自的力量,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责任编辑 : 范卫波

邮箱:lgwindow@163.com

xinwen@sdut.edu.cn

欢迎大家通过本网投稿系统,提供新闻线索和稿件。

网站管理:山东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