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1日,已是晚上10点多了,鸿远楼208室的灯仍然亮着。一位身怀六甲的老师正在准备即将进行的学校汉字听写大赛的试题,她认真翻阅着字典,对试题进行最后的核对。她还要不时地指导身边的学生做微信,刚刚结束的校运会新闻要在当天及时推送给读者。直到鸿远楼要闭楼,门卫来催了多次后,她才跟学生一起离开。门卫关心地问:“怎么还加班啊?”“是啊,工作做不完走不了。”她笑着说。离开办公室并不是她当天工作的结束,回家后还要对当天推送的微信作最后的审核,而且有半年多时间是对校报微信和学校官微两个微信平台推送内容的审核。她就是我校校报社副社长崔文斐。
“在墨香缭绕中记录学校历史”
如果问崔文斐最幸福的事情是什么,她一定会说是在暖阳斜照的午后,翻开往年的校报合订本,嗅着墨香,看自己用文字记录的学校发展的铿锵足迹。2004年,凭借对文字的一腔热爱,崔文斐来到校报社做了编辑、记者,每天穿梭于校园各大活动现场,用文字记录着学校的历史。当学校接受教育部专家评估时,当学校为争取博士点而努力时,当学校50周年、60周年校庆时,她撰写的稿件频频在校内媒体出现……12年来,她撰写的各类稿件达50余万字。“没有什么辛苦不辛苦,将消息第一时间传递给所有师生是校报记者的使命。”就是这样的使命感,使她12年来始终如一。
工作上,崔文斐不断寻求突破,在完成校报社交办的常规宣传报道任务的同时,一直致力于围绕学校中心工作撰写深度报道、典型报道,《闯出工程人才培养新路》《这里有个创业“梦工厂”》《校歌,在天山脚下奏响》《托起农民的“致富梦”》等深度报道在《光明日报》《中国科学报》《中国教育报》《中国县域经济报》等国家级报纸发表,一大批稿件被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等权威网络媒体采用,为我校的外宣工作付出了辛劳与汗水。在中国高校校报好新闻、山东省高校校报好新闻评比中,获一、二等奖近30项,获山东省十佳新闻2项。
“做报纸就像做人,既要有内涵,又要接地气。”崔文斐说。正是秉承着这一原则,她编辑的毕业生专号、新生报到指南等专号,因为美观、实用而深受学生喜爱;开设的“本期视点”“校园达人秀”“校园时评”等栏目,因为贴近校园生活而在学生中引起很大反响;策划的“穷学生富学生”“深夜山理工”“课余生活为何奔忙”等话题讨论,因为剖析深刻而发人深省。她的一系列努力,都在无形中增强了报纸的深度和厚度。
她钟情于文字,把兴趣发展成职业;她忠诚于工作,恪尽职守12年,笔耕不辍,初心不变。
“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低头族”
2016年3月,深圳腾讯总部,在2015年度全国优秀公众号颁奖典礼上,山东理工大学报微信公众号在1.8万个活跃高校公众平台中脱颖而出,喜获“年度人气飞跃奖”。闪光灯打在奖杯上,反射出五彩的光芒,然而光芒背后却是每一天的绞尽脑汁、如履薄冰以及挑灯夜战。
崔文斐负责校报微信的运营与管理,并根据宣传部领导安排,于2016年3月至11月同时负责学校官微的运营与管理。为了扩大新媒体平台的影响力,她向校报微信学生运营团队提出了“三个坚持”工作要求。一是坚持原创,不做校报内容的搬运工。她带领学生积极策划贴近师生、贴近校园的内容,多篇图文阅读量过万,在校内外得到广泛传播。二是坚持创新,传播形式日益多样化。学校60周年华诞时,校报微信、微博和官微同时对庆祝盛况进行了图文和视频现场直播,让全球校友实时观看、实时互动。三是坚持服务,增强与读者的互动。除了为师生提供课表、校历、成绩等查询服务,校报微信还开通了“山东理工大学圈”,为师生提供了一个放心又实惠的交易平台。崔文斐负责运营校报微信一年来,在《南方周末》统计的中国高校微信校媒排行榜中,山东理工大学报始终名列前茅。
成绩的背后是无数次的咬牙坚持。“微信一天一更新,大部分都要原创,我每天想的都是‘今天微信推什么’,‘师生们最想看的是什么’。”崔文斐的微信上关注了几十家高校的微信公众号,每天翻阅寻找新闻点。负责编辑微信的学生,白天要上课,只有晚上有时间工作,等学生编辑好把预览发送给她时,通常已是10点以后了。但为了保证微信的权威性,减少出错率,不管多晚,她都要认真审核好几遍,包括语句措辞、内容排版甚至标点符号,每次审核、校对完稿件,已经接近11点了。
“我现在成了地地道道的低头族了。”崔文斐开玩笑地说。“既然做了就要做到最好。”描述别人的故事,她文采斐然;面对自己的付出,她却轻描淡写,惟愿心安。
“能够陪伴学生成长是我的小确幸”
“崔老师就像我们的大姐姐一样,虽然她不是任课老师,但从她身上,我们学到了新闻写作的知识,更学会了像她一样,做个认真且温暖的人。”学生记者提起他们的崔老师,嘴角会不自觉地流露出温暖的笑容。
2008年,崔文斐开始担任大学生通讯社校报学生记者团的指导老师,负责学生记者的培训、管理与指导。“从学生身上,我看到了当年那个青涩而热情的自己,能够在他们最美好的年华陪伴他们成长是我的小确幸。”崔文斐说道。为了学生记者团的发展,她定期组织纳新活动、学生记者培训、校外采风、趣味运动会、社会实践、生日会、记者节晚会等各类活动,以提高学生的新闻素养,增强团队的凝聚力。“每次开会,崔老师都会先表扬和肯定我们,然后再细心总结我们的不足,有老师在,我们就有了前进的方向和动力。”同学们说。“每次我把排好的报纸版面交给老师审阅再拿回来时,都被上面密密麻麻的批阅痕迹所震惊,我们注意不到的中英文标点错误老师都能一眼辨识。”一位做报纸编辑的学生记者说。如果不是那份对工作的热爱,怎能十几年如一日严谨尽职。
凭借着爱心与耐心,崔文斐带领着一届又一届学生记者不断前进,由2008年的十几人发展为现如今由5个部门100余名学生记者组成的学生组织。校报学生记者的平台也日益扩大,2015年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学生通讯社、中国青年网学生记者站,2016年成为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驻我校的记者站。“能为学生提供更大的平台,让他们学会更多的技能,提高各方面的能力,是我作为一个老师的责任和荣光。”她笑着说。很多学生记者毕业后走上了新闻工作岗位,从中央到地方、从报纸到网络,各级各类新闻战线上都活跃着校报学生记者的身影,这正是“办报育人”的最好体现。
崔文斐的付出都被学生看在眼里,中秋节时一块五仁馅月饼,圣诞节时一个平安果,甚至儿童节时一个棒棒糖……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老师的感恩,崔文斐也一路付出,一路收获着属于自己的小确幸。
“我们的工作就是要与时间赛跑”
2014年下半年,崔文斐母亲生病,爱人出国访学,她一个人带着孩子还要照顾父母。当时正是庆祝校报创刊30周年工作最忙碌的时候,只好每晚带着孩子在办公室加班。
“白天事务繁忙,稿子常常需要利用晚上的时间撰写,把孩子哄睡了,夜深人也静,思路才能更清晰。”淡淡几句话,背后却是无数个难眠的夜晚,一人一电脑,用无悔的心抒写最真的情。
对于记者这份工作来说,加班就是家常便饭。无数次埋头熬夜赶稿,有的是1万多字的大篇幅专稿;实地采访报道新闻事件、写出1万多字的新闻报道,指导校报和官微的微信运营,每晚加班熬夜更成了“必修课”。
除此之外,崔文斐还负责汉字听写大赛的组织与筹备、外宣稿件的撰写等工作,这些工作都需要她认真对待。自2014年开始,校报社每年举办一届汉字听写大赛,从设备的购置、赛程的制定到出题、初赛、复赛、决赛,都由崔文斐负责。比赛现场,她更是忙前忙后,全程负责。2016年10月27日晚9点半,第三届汉字听写大赛终于圆满落幕。天下着雨,已怀孕8个多月的崔文斐在忙活了一天后,一边嘱咐学生们赶紧回去休息,一边转身走进茫茫夜色……
“校报社每一位老师的任务都很重,但每一位老师都很敬业,每个人干劲都很足。大家互帮互助,协调配合,让我们每天都在快乐、愉快、高效率地工作。”在与时间赛跑的路上,崔文斐特别庆幸有一个团结、温暖的校报大家庭,特别感谢一路走来给予她支持和鼓励的同事们,正是因为这种工作上的默契,才会有自己的点滴成绩,也才会有校报整体工作的良好局面。
在报庆特刊的回忆文章中,崔文斐写道:“兴趣、梦想、专业和工作四者相统一,就是最大的幸福。”在校报的工作,实现了这四者的统一。12年来,有苦有累,同样也有笑有甜,所有的一切交织在一起,就是属于她的那份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