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7月22日,“Root-seeking”社会实践团队抵达“三孔”之一的孔林,开始以孔林为代表的的传统文化实践调研项目。
孔林又称至圣林,是孔子及其后裔的墓地,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随着孔子地位的日益提高,孔林的规模越来越大。1994年12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本次社会实践期望通过对孔林实地的考察和实践研究,使在校大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以孔林为代表的儒家优秀传统文化,从自身出发,从实际出发,从当前出发,为今后的思想政治研究打下基础。
实践团队首先来到子贡庐墓处。孔子死后,众弟子守墓3年,相诀而去,独子贡在此又守3年。后人为纪念此事,建屋3间,立碑一座,题为“子贡庐墓处”。队员们感动于子贡对恩师的忠诚,“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就是儒家文化带给后人的启发。
游毕子贡墓,队员们来到沂国述圣公墓。述圣公即孔伋,是孟子的老师,曾作《中庸》,后封为述圣公。孔子儿孙的墓如此布局是按照古代当地风俗设计,含有携子抱孙之意。队员们惊异于古人独特的设计寓意,全体成员感受到这里的每一处风景背后都有各自的故事,都值得传承。
孔林中让队员们印象最深的是清朝皇帝乾隆之女立的纪念牌坊。传说乾隆女儿脸上有黑痣,算命先生说:“主一生有灾,须嫁有福之人才可免去灾祸。”朝中议论,只有圣人后代最妥,由于满汉不准通婚,乾隆让女儿认协办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于敏中为义父,改姓于后下嫁孔家。在每一个时代,都有着那个时代的信仰与价值观,不能说谁是谁非,因为当今的评判,在未来也可能被推翻,当代大学生要做的就是持批判与创新的眼光,跟着时代进步,增强文化自信。
在这一天的实践中,全队成员对于“三孔”里的文物古迹有了全面了解。孔林考察的经历加深全队成员对于儒家传统文化的认识,对于以后思想政治的学习作坚实铺垫。此次实践将学术研究与实际有机结合,紧扣当下主题,向大学生宣传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意识和生活方式,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