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系统
首页  理工人物   
【师说心语】为了心中想要的生活
作者 : 李秀芹  
来源 : 山东理工大学报  
发布时间 : 2012-11-23
阅读次数 : 350
  因为“不喜欢城市的生活”,她毅然放弃令人羡慕的“都市白领”选择到贫困地区支教;
  因为对教育的那份不舍,她几次重返职场却又最终退出职场;
  为了心中想要的生活,为了心底那份淳朴与宁静,她义无反顾,勇往直前……
  她,就是我校2002届毕业生、云南丽江瓦都小学支教老师张宁。
    2002年7月,张宁从我校经济学院投资经济专业毕业,缘于实习期间的一个机会于是只身南下落脚广东。三年后,她在佛山有了自己的房子和汽车,但经济生活的宽裕并没有阻止她内心却越来越空洞的感觉,就像她后来十分推崇的那个在广西山村生活了十几年的德国人卢安克一样,她“很不喜欢城市的生活”。“生活越来越疲累,直到有了忧郁症的前兆。我想,必须要改变。”张宁说。于是她开始寻找自我,她想到了教育,因为这是她唯一可以感觉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但没有教师资格证,于是她又想到了山区,也许那里对老师的渴求会降低对“资格”的要求。2006年8月,通过佛山志愿者组织,张宁找到了深圳的“许凌峰爱心募师支教”联盟。面试那天,她才知道支教活动要招募15名老师,而去面试的有三百多人。
    面试由深圳当地市级优秀教师担任评委,每位面试者上讲台进行5—10分钟说课,可以展示教具。张宁作为语文组的应试者,她选择的是叶圣陶的《荷花》。说课5分钟后,评委老师打断了她:“为什么选择这么著名而大众的课文?”她回答:“因为它美,我不在乎有多少优秀的老师讲过,我只讲我内心感受到的文章的美,我也会通过图片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课文中的词语……”评委老师对她的回答很满意,就这样她通过了面试,幸运地成为15名支教者之一。
  在提交了停薪留职报告后,2006年8月28日,张宁前往贵州大方县达溪镇中心小学支教。这里是全国有名的贫困县,2004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同为山东老乡的徐本禹最初就曾在大方县支教。张宁担任语文教研组组长,一个人教孩子们5年级语文、音乐,6年级和3年级美术等课程。一个学期的支教结束,很多朋友跟张宁聊,他们想知道是什么力量支撑她在那样的环境里生存。张宁说:“所幸,我在他们的眼里看到更多的是羡慕。他们想改变却不敢,他们有太多理由劝自己别做,但是很羡慕我能做自己想做的事。作为一个成年人,对自己选择的生活要负责,环境苦不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面对生活环境的态度和勇敢面对的勇气。”
  从此,支教的念头再也挥之不去。2007年3月,张宁与原单位解聘,重新回到“募师支教”活动中。而此时,这项原来由许凌峰先生个人发起、聘请老师并支付费用的项目已经归属政府。这一次,张宁被派往贵州遵义。在遵义的这所学校里,张宁看到的是崭新的校园和教学楼,每个教室配有饮水机,媒体室配有液晶显示屏的电脑,这在当时的中国已经可以归为先进。这样的“贫困”让张宁感到非常失望。更重要的是,学校里有几位市级优秀教师,“这样的师资、校资力量要我们来支教干什么?”于是张宁选择了离开,又回到达溪镇,也因此做了一个学期的纯粹的义务支教。踏上离开遵义的客车时,张宁就已经明白,这次的义无反顾将脱离组织,也脱离了经济补助。
  “无偿支教”结束后,张宁来到云南游历,结识了现在的丈夫、一位当地温泉村的普米人。2008年,他们的爱情结晶泸泸出生。儿子两岁时,张宁也曾短暂地回到职场,但最终因为心中对教育的那份不舍结束了职场生涯。
  2011年12月,与丈夫一起从事徒步导游工作的张宁带着德国朋友贝亚一同到泸沽湖的温泉村过普米新年,这次的行程还有一个特殊的任务,就是一同到温泉村的学校给普米孩子们捐赠书包和文具。在这里,张宁发现,与政府拨款的温泉完小和由一名香港老师支教并出资兴建了新教学楼的新星小学相比,瓦都小学是最困难的。张宁去的时候,学校里有一、二年级和学前班共35名学生,却只有一名代课老师马老师。那一天,张宁在她的日志中写道:“我们决定以后将瓦都小学作为援助对象,并寻找合适的支教人到该校进行支教。”那个“寻找支教人”的动机最终落实在张宁自己身上。今年5月,当张宁选择到瓦都小学进行支教后,这所有两间教室、一间办公室、一间图书室、一间厨房,一间厕所及围墙大门、建筑面积961平方米、35名学生的小学终于有了两位老师。作为特聘的代课老师,马老师每月有800块钱的代课工资,而张宁则没有任何工资和补贴。有一个志愿者组织曾承诺每月给她600元的补贴,但至今,这个承诺还停留在口头上。
  没有任何收入的张宁并不觉得是在奉献,她认为这是她想要的生活。一方面,她可以带着自己的儿子上班,另一方面,她可以用自己的教育理念去帮助更多的山区孩子们。这种降至极简的生活给张宁带来的是平和而幸福,但就是这样平静的一切,在6月24日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打破。2012年6月24日,宁蒗县发生了5.7级地震。虽然幸运的是没有一个学生受伤,但学校的围墙、厕所、厨房全部成为危房,墙体开裂严重已不能使用。震后,当地教育局建起了两间简易活动板房。随之作出决定,撤并村小,将教育资源统一到完小。对当地情况知之甚深的张宁对孩子们的就学非常忧虑:诸如学生年龄小、上学路途远、路上存在安全隐患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几经努力,张宁将学校的真实情况向县教育局反映。9月初,县教育局决定,可以不合校,但筹建学校的问题只能靠他们自己解决。因为国家教育体制中没有村小的编制,只有“将教育资源统一到完小”的教育政策,当地教育局也无能为力。瓦都小学如果要重建,只能依赖于外界爱心人士的捐款和本地村民投工投料,而筹集资金预计需要20万元左右。
  今年8月份,张宁的大学同学张燕去了趟云南,被张宁的真实生活所感动。身在青岛的她开始利用便利的网络和交通资源帮助张宁与外界联系。10月18日,《济南时报》以《山东女孩,支教在彩云之南》为题报道了张宁的故事。在青岛,爱心人士共捐赠了17个编织袋的衣服和两大纸箱的鞋子,截至目前累计捐款21835元;在济南,11月4日,山师附小组织了报纸义卖活动,“32名孩子雨雪中义卖时报献爱心”……
  而对张宁来说,为瓦都的孩子们奔走已经变成了她生活中理所当然的一部分。她在日志中写道:“支教,到底要做什么?不是大学生一时的头脑发热,不是所谓的‘爱心人士’一时的好心捐助,而是安心教书的老师。在这个支教活动中,最重要的是人——什么人在教,什么人在学。支教跟任何一项工作都一样,需要耐心、坚持,有时还要耐得住寂寞。”
责任编辑 :

邮箱:lgwindow@163.com

xinwen@sdut.edu.cn

欢迎大家通过本网投稿系统,提供新闻线索和稿件。

网站管理:山东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