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系统
首页  理工人物   
名师风采——有一种坚韧叫执著
作者 : 范卫波  
来源 : 新闻中心  
发布时间 : 2006-10-20
阅读次数 : 199
  2006年8月26日,安装完毕的每小时处理10000立方米工业用通风瓦斯氧化处理装置在东营胜动集团点火成功。此时,装置的开发设计者,我校交通与车辆工程学院博士刘永启教授和刘瑞祥博士等课题组成员开心地笑了,脸上写满成功的自豪。
  至此,2005年2月开始的《低浓度煤矿瓦斯氧化技术的研究及装置开发》研究工作取得标志性进展,走出了实验室,转入工业试运行阶段。
  回首一年半多的研制过程,刘永启无限感慨。这期间,刘永启和课题组成员洒下了一路汗水……
  煤矿瓦斯一直是影响煤矿开采安全的重要因素,而煤矿乏风瓦斯的氧化又是一项世界前沿课题,只有瑞士和加拿大两个国家掌握了该技术,国内尚未开始研究。通过煤矿乏风瓦斯氧化,不仅可以作为新型能源进行利用,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还可以调动煤矿治理瓦斯的积极性,提高煤矿开采安全性。因此,国内煤矿急需这类处理设备。2005年2月,胜动集团来我校寻求合作解决这项难题,与我校交通与车辆工程学院签订了“低浓度煤矿瓦斯氧化技术研究与装置开发”协议,资助金额80万元(现在追加到100万元)。交通与车辆工程学院立即成立了由刘永启为负责人、刘瑞祥博士等7名骨干成员组成的课题组。
  协议签订后,刘永启马上带领课题组投入到紧张的研究中去。他们首先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通过各种渠道搜集资料。由于这项课题国内无人研究,国外又出于保密的缘由,他们只能看到一些宣传材料,核心的技术内容几乎看不到,只好自己去摸索。凭着曾经为企业开发成功十几项产品的经验,刘永启和课题组经过3个多月的调研,基本上做到了心中有数,下一步就是进入实验开发阶段了。
  而此时,实验室又成了问题。学校实验用房比较紧张,交通与车辆工程学院的实验室已经没有多余地方了。经过学院与多方协调,最后从后勤职工的临时住房中挤出两间房子,作为实验室。由于房子并不符合标准实验室的要求,当时的条件极其简陋:没有空调,通风条件不好,下雨时还漏雨。在对房子进行简单改造后,刘永启带领课题组成员开始了实验工作。
  开始实验的时候正值8月炎夏,室内气温很高。而缺少资料,独自摸索的研究又注定是艰苦的。刘永启带领课题组,挥汗如雨,从早干到晚,每天都忙到10点多,还经常通宵达旦。热了,就用一个小落地风扇吹吹风;漏雨了,就把机器盖好,再接着干。到了冬天,虽然室内有暖气,但是出于瓦斯研究中的安全需要,不能关门,室内外的温度相差无几。他们就在严寒中穿着冬衣继续工作。
  课题组虽然事先已经基本确定了研究思路,但到了实际研制还是遇到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刘永启干起工作来有一种坚韧的执著,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他们先用一个加热炉作为实验品,进行初期摸索,几经拆装,直至不能使用。而这时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第二个加热炉就成功制作出来了。尽管如此,以后的研究并不轻松,难题接踵而至。为了攻克这些难题,他和课题组成员昼夜奋战,可有时问题依然得不到解决,甚至有做不下去的感觉。这时候,他们就先休息一下,静下心来,一起讨论,转换一下思路。“有时候当感觉干不下去的时候,往往就是取得突破的时候。”经过集思广益,问题得到了解决,他们就接着攻下一个难题。针对资料短缺的现状,刘永启告诉大家一定要认真做好总结,每解决一个难题,他们就积极进行归纳总结,少走了不少弯路。
  执著的探索加上正确的方法,使课题的研究步步为营,不断取得新的进展:解决了流化床蓄热材料、加热启动、温度场分布与控制、内部换热器设计及对温度场影响等一系列技术难题,先后取出了热水和蒸汽。课题组还研制成功了一套集数据采集、监视、控制等功能于一体的软件,可以完全通过计算机控制而自动运行。今年4月,小型瓦斯氧化装置宣告研制成功,经过测定,多项技术指标优于国外同类装置;5月,通过了为期一个月的可靠性试验;6月,刘永启开始为企业设计大型工业产品。
  装置的研制成功,引起了校长姚福生院士的高度关注。姚校长每一次到来都要听取刘永启教授的汇报,并部署下一阶段工作。今年9月份中国(淄博)国际新材料技术论坛期间,姚福生院士和中国矿业大学陈清如院士一起参观实验室。听取汇报和实地参观后,陈清如院士异常激动地说:“你们解决了我们这个行业多年想解决而一直没有解决的难题。”
  面对成功,刘永启淡定而从容。因为他知道,科学研究是没有止境的,这个项目的研究仅仅是个开始,以后还有更多更深更难的研究等着他,有更大的舞台等他去演绎精彩。
责任编辑 :

邮箱:lgwindow@163.com

xinwen@sdut.edu.cn

欢迎大家通过本网投稿系统,提供新闻线索和稿件。

网站管理:山东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