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院“非遗书房”实践团为张金霞采做采访专录
作者:梁嘉和
来源: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发表时间:2024-07-27
阅读次数:10

  本网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为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弘扬非遗文化的时代价值、展现非遗的时代风采,7月27日,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非遗书房社会实践团以探究黄河澄泥陶印为代表的黄河非遗文化的发展现状为实践目的,针对东营市利津县盐窝镇老街长巷的黄河澄泥陶印工作室的总负责人及创始人张金霞老师进行一期专访。

  张金霞老师是黄河澄泥陶印的第四代传承人,她自幼在黄河的岸边上长大,对母亲河及其孕育的黄河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一方澄泥陶印的塑成不仅凝聚了匠人的心血,更蕴涵着这片黄河流域的文化古韵。”从慢慢尝试到逐渐热爱,再到倾心投入和建立工作室,张老师致力于将黄河泥的内蕴美展示给社会众人。

  东营市的黄河澄泥陶印是以现取的黄河泥土为原料,外加纯手工制作而成,其纯粹性与天然度是当代印章艺术新面貌的展现。当问及制印所用的黄河泥与其他地域泥土的区别时,她这样答道:“我们人是离不开土地的,我们吃的土生万物、吃的每一粒种子都是在这泥土里长出来的。东营市是黄河的入海口,这边的泥土从黄河九省流淌下来以后是最细腻的,因此不需要添加任何的色素原料,用纯正的黄河红胶泥来做印和器具,就已经能达到最好的、纯天然的效果。”

  谈话间,张老师主动将她项上所佩戴的吊坠拿给众人观摩,团队成员纷纷上前观察张老师手中小小的吊坠,其瑰丽的色泽与细腻的质地令大家不禁感叹黄河泥的独特魅力。 

  然而,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总是一帆风顺的,张老师在创办工作室的过程中也曾遇到过发展上的困难,比如资金流转不通、市场接受度差等。对此,张老师是这样评价的:“解决这些难题的方法只有两个,一个是创新,一个是坚持。正如人的不断发展一样,文化本身也是需要源源不断地去注入新能量的。只有不断地去创新,不断地去改造,不断地学习与琢磨,并且坚持这些步骤,才能慢慢实现自我壮大。”提及“创新”发展,年轻一代更应是担负起文化传承责任的新生力量。“一山更比一山高,一山更比一山远。”张老师本身对年轻一辈寄予浓厚的希冀,但她也温柔地嘱托每一个青年:向前迈进的过程中,切勿忘“真诚”二字。

  在整个访谈期间,团队成员不仅能从张老师身上感受到深厚的文化内蕴,更为其坚韧的精神与真诚的品格所深深感染和打动。经过此次采访,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传统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不仅需要手工匠人的坚守,更需要新生一代的继承与奋斗。“一方泥印,链接古今。”新时代的青年要接过传统技艺的接力棒,为实现非遗文化的创新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责任编辑:张秋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