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7月17日,“昇韵”社会实践团队成员来到山东省滨州市渤海革命老区旧址,感受“不屈不挠,、艰苦奋斗、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老渤海精神。墙壁两侧的四组浮雕生动形象,其中一组还原解放战争时期支前运动的场景,老区人民靠着肩挑手推,将大批的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战争前线。
走进教育基地现场,团队成员参观革命老区机关旧址院落以及渤海军民在抗日、解放战争时期一些珍贵的史料图片、实物展品,了解到革命年代渤海军民参军拥军、支前抗战中涌现的英雄人物事迹,瞻仰英烈碑廊。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一座座雕塑栩栩如生,一组组数字触目惊心,一段段故事生动感人。抗战历史在塑像中再现,英雄精神在图形里诠释,心灵受到洗礼。
此后团队成员深入学习从1937年到1950年期间,渤海革命老区军民一心支前抗战、夺取胜利的光辉历程。渤海区有17.2万优秀子弟参军参战出生入死,有81.98万(人次)老百姓踊跃支前,5000多名优秀干部随军南下接管新生解放区,55308名革命烈士金戈铁马献身疆场。第一位“舍身炸碉堡”的抗日英雄侯登山、年仅38岁的“刘胡兰式的英雄”吴洪英等无数的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为新中国的建立献出青春与生命点。陈毅同志曾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山东人民用小推车推出来的,再往前推就推出了一个新中国 !”“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放在担架上,唯有一块亲骨肉,送去参军上战场”这是曾经在老渤海区广为流传的一句话,更是“不屈不挠、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顾全大局”的老渤海精神的真实写照。
在解放战争3年里,渤海区作为山东解放区当时唯一一块基本未遭到国民党军队破坏、较为完整的解放区,成为华东战场重要的人员、物资供应基地。在这里,军民团结一心,有17.2万子弟参军,支援前线人员达81.98万人次,出动大小车辆128万辆次,运粮12.7亿斤,有55308位子弟献身疆场,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现如今,渤海革命老区机关旧址已成为开展红色教育的重要阵地。孟书军说:“惠民县创新学习形式、整合红色资源,把现场学和场馆学相结合,网上学和网下学相结合,取得很好的效果。”截至目前,渤海老区革命机关旧址已接待参观学习班次6000余个,30余万名干部群众来到这里接受党史学习教育。渤海革命老区机关旧址在传承红色基因、开展党性教育与激发全社会爱国热情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此次参观渤海革命老区机关旧址,在传承红色基因、开展党性教育与激发全社会爱国热情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这片红色的沃土上,“不屈不挠、艰苦奋斗、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老渤海精神,激发出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道路上正砥砺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