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发展规划解读之四】提升科学研究能力 助推高水平大学建设发展
作者:
来源:科学技术处
发布时间:2022-06-10
阅读次数:1203

科研水平是高校整体实力的重要体现。提升学校科研水平,是推动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创建一流大学的重要基础。学校制定并发布《山东理工大学“十四五”科学研究发展规划》,对学校“十四五”期间科学研究进行谋划,强化有组织的科研活动,加快提升学校科学研究水平。

一、出台背景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五年。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要加强应用基础研究,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建设科技强国提供有力支撑。我省开启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征程,深度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对接京津冀和长三角区位优势明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赋予重大机遇,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等重大平台加快建设,战略叠加优势凸显。淄博市作为省会经济圈的重要城市,正大力实施高质量发展“六大赋能行动”,省市共建山东理工大学,为学校科学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机遇。

“十三五”期间,学校以山东省首批科研体制机制改革试点单位为契机,坚持“出人才、出成果、出效益”的科研工作方针,出台《科研项目管理办法(试行)》《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试行)》等17个科研体制管理文件,放权让利、松绑减负、优化管理,打通堵点,攻克难点,疏解痛点,消除盲点,激发了科研创新活力。学校主动对接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积极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科研实力和创新能力稳步提升,服务社会贡献度和学术影响力不断增强。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149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批省部级以上项目995项,其中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9项,首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和重大委托项目;科研经费增幅明显,到账经费总额达到9.79亿元;联合获批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科研平台,获批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齐文化传承与示范区建设协同创新中心等省部级平台17个;新型无氯氟聚氨酯化学发泡剂重大发明专利被认定为“革命性、颠覆性”成果,专利独占许可使用费达5.2亿元,创全国最高纪录。学校获批教育部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转移基地、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山东省科技成果转化综合试点单位和山东省大学科技园。

科学研究方面虽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能力、优秀青年博士科研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高水平科研平台和新型智库较少、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机制有待进一步加强;标志性科研成果(项目)培育机制需要进一步强化;分类评价的科研评价体系尚未完全建立,科研组织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国际科研合作基础比较偏弱。

“十四五”期间,国家将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山东省将持续推进“双高”建设,科学研究都是重要的建设内容之一。结合学校科学研究工作实际,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在充分调研、论证、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报经学校研究同意,制定该规划。

二、规划框架

《“十四五”科学研究发展规划》包括发展基础、建设思路与目标、主要任务与举措和保障措施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发展基础,分析了“十三五”时期主要发展成就、面临的形势与挑战、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二部分紧紧围绕科学研究面临的形势,确立了发展思路和建设目标。第三部分明确主要任务和落实措施,制定了“九大工程”等具体举措。第四部分从组织、资源、制度等三个方面提出保障措施。

三、规划思路和总体目标

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关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紧密结合“建成特色鲜明、优势学科国内一流、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办学定位,围绕学校优势学科强化战略,对接国家和山东省重点发展战略,以质量、贡献、绩效为牵引,以科研评价改革为抓手,强化基础研究特别是应用基础研究,大力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努力构建大平台、聚集大团队、承担大任务、催生大成果,实现科研总量和整体水平显著提升。

“十四五”学校争取承担国家重大、重点项目5~7项,国家基金项目450项左右,力争国家基金重大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项目的突破;承担省部级项目650项左右,企业项目1500项左右;获得省部级奖励110项左右,力争获得国家级科研奖励2~3项;力争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和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的重大突破;社科成果被市级及以上政府部门采用20项;重要科技成果转化100项左右;积极申报高水平国际科研合作平台3~4个,省级科研创新团队1~2个;开展国际联合攻关,承担国际合作科研项目30项;创新平台2~3个、省部级平台6~9个。

四、主要任务和建设举措

(一)实施应用基础研究能力提升工程。聚焦“从0到1”的原创导向,加强基础研究特别是应用基础研究,围绕关键核心技术、共性基础技术,瞄准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需求,明确主攻科研方向,实施国家基金类项目攻坚行动,鼓励交叉融合,整合科研资源,强化前期预研,加大高层次项目组织与培育支持力度。

(二)实施高新技术提升工程。主动对接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融入产业行业,聚焦关系国家安全、经济安全、产业安全以及制约国家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在智能制造、智慧农业、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新材料、绿色化工、生物医药、固废利用、遥感与空间信息技术、光电信息和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申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山东省重大创新工程。

(三)实施标志性成果(项目)培育工程。设立专项培育资金,遴选50个左右成果(项目),加大培育力度,培育引领性重大科研成果(项目)。紧密结合国家、山东省的重大专项,围绕地方和区域的重大现实问题,对接行业产业尤其是大型企业重大需求,依托校内优秀科研团队和高水平科研平台,开展重大项目培育工作。

(四)实施高水平科研创新平台建设工程。紧密结合国家和山东重大发展战略和社会需求,加强“平台、项目、团队”三位一体的内涵建设,制定科研机构管理办法,优化资源配置,鼓励学科交叉和融合,推动协同创新。重点支持高端智能装备、新能源汽车、智慧农业、光电信息、大数据、新一代信息与安全技术、齐文化传承与创新等平台建设。

(五)实施高端智库推进工程。制定新型智库建设与管理办法,创新智库组织形式,充分发挥淄博发展研究院(稷下智库)作用,挖掘学校各级各类研究机构与平台的咨询服务功能,提高智库研究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建立健全与政府部门(企业)的沟通对接机制,发挥智库阐释党的理论、解读公共政策、研判社会舆情、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的积极作用。

(六)实施高水平科研队伍培育建设工程。加大对科研人才的培育力度,促进学术梯队建设。制定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实施办法,创新科研组织机制,推进学科开放和交叉融合机制,重点建设与学科发展要求相匹配的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优势互补、具有较强凝聚力和竞争力的科研创新团队。

(七)实施科研成果转移转化提升工程。加强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转移基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单位建设,探索实践科技成果转化技术经理人制,健全政产学研金服用协同创新机制,构建科技成果市场化运营机制;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健全知识产权管理协调机制,促进产权化的科技成果实现高效能转化。

(八)实施国际科研合作促进工程。创新国际科研合作模式,探索建立国际学术交流长效机制,引导教师积极参与国际和区域性科研合作,支持鼓励教师在国际学术组织和期刊担任职务;举办高质量国际学术会议,共同发表学术论文。强化齐文化学术研究、齐文化精神弘扬和当代价值研究,努力打造齐文化研究领域“拿得出的拳头产品”,注重对外交流,办好“稷下学宫与柏拉图学园——中希古典文明高峰论坛”,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九)实施科研管理体制机制优化工程。持续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完善科研激励机制、压力传导机制和科研评价体系,将质量导向贯穿于绩效考核、职称评聘、成果奖励等各方面。完善科研组织模式,构建科研原始创新到项目组织实施、成果奖励申报的完整服务链。建设智慧化科研信息管理平台,提高科研管理与服务效能。发挥学校学术委员会和学院教授委员会作用,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加强学术交流和学术期刊建设,提升学校学术声誉。

五、保障措施

为保障《“十四五”科学研究发展规划》顺利实施,从三个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一)构建协同保障运行机制;加强科研计划管理、实施、监督检查;增强学院(研究院、部)的统筹能力和发展能力;注重规划与年度计划之间的有机衔接,将规划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逐一落实。

(二)加强保障研究与试验发展的科研条件建设,提升科研条件保障能力;发挥好财政科研投入的引导激励作用和市场配置各类创新要素的导向作用,完善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科研投入体系;科学管理使用科研经费;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科研管理效率和便利化服务程度。

(三)完善科研管理与评价制度,进一步构建完善的科研创新治理体系;建立规划实施和学校科学研究发展情况的动态监测、及时反馈机制;建立健全科研监测评估调控体系,定期监测评估和跟踪评估,并及时形成政策预调、微调的科学决策支持系统。

六、主要特点

本次“十四五”规划的主要特点是“三新”,即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

(一)在指标体系上作出创新,指标设置体现规划的重点与导向。主动对接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融入产业行业,持续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树立高质量发展导向。

(二)培育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加强基础研究特别是应用基础研究,实施标志性成果(项目)培育和高水平科研创新平台建设,切实提高学校科研能力。

(三)规划具有较好的务实性和可行性。全面梳理科学研究工作成果及经验总结,深入分析科学研究工作存在问题,切实提出有效措施,明确相关部门具体职责,按学院、按年度分解目标任务,确保落实到位。

(四)进一步强化资源布局,加强保障研究与试验发展的科研条件建设,推进高端智库建设,加强国际科研合作,根据国家高质量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布局,为建设高水平大学提供有力支撑。

责任编辑:范卫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