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系统
首页  理工人物  教授访谈   
【教授访谈】付安玲:厚德载物,温润而泽
——访我校“双百工程”人才、马克思主义学院付安玲教授
作者 : 柳佳怡
来源 : 新闻网
发布时间 : 2022-06-12
阅读次数 : 2205

  马克思有言:“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付安玲教授在思想研究路上的远行,虽艰难困苦,却终玉汝于成。党和国家的历史因发展马克思主义而伟大,而教授对马克思学说的热忱便是来源于这一份对国家的热爱。她用实践行动谱写思想的华章,用严谨科学的态度教书育人,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问:据我们了解,您拥有长达21年的求学经历,请问在这个过程中您是如何理解您所从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您认为这一学科的意义在哪?

答:在我求学的初期,大概是高中以前,我并没有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重要性,随着学习的深入,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了解的越多,我越发现它的重要性。中学时代,只在政治课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一个人初步的了解,读大学时,开始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读硕士和博士期间才真正开展研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重要意义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所讲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留给我们最有价值、最具影响力的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是社会主义中国高校“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思想政治工作平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凝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学术队伍、引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方向、推进党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支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问:您先后在《马克思主义研究》等多个期刊发表数篇优秀论文,您觉得写好一篇论文最重要的是什么呢?

答:我认为写好一篇学术论文,不仅要有前期专业知识的积累、紧跟学科前沿,还应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同时需要有一定的灵感,能结合专业知识、理论前沿和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多思考,发现好的选题。我读博期间发表的数篇文章,基本上都是在参加学术会议的过程中,受到其他学者发言的启发而写的。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刚提出来时,河海大学的教授做报告时说了一句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获得国家层面的认同,但在社会和个人层面尚未取得普遍认同”,于是我就写了一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认同实现路径探析》,这是我读博期间发表的第一篇学术论文,后来还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了。能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上发表文章,最主要的原因我认为是文章的创新性和前瞻性。当时大数据刚刚进入中国学者的研究视野(2013年是大数据元年,文章是201512月份写的),恰逢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战略的提出,而我的研究方向是意识形态工作方面,所以我就将大数据与意识形态治理相结合,写了《大数据助力网络意识形态治理及提升路径》这篇文章,在学界首次分析了大数据的特征与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内在契合性,提出了大数据助力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构建清朗网络空间的路径。文章于20162月投到《马克思主义研究》,201641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指出:“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明确要求加强网络空间治理,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我想可能是因为文章比较符合当下形势需要,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前瞻性吧。

问:在您进行思想研究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您是怎样处理这些困难的?

答:我的专业是思想政治教育,这个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具体表现为理论来源的实践性、目的指向的实践性和学科特殊的应用性,从事这方面的研究需要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发展不断创新,但作为一名青年学者,在研究的过程中不免会遇到提出的学术观点不被认可、研究论文发表不了等情况。但我坚信,只要坚持不懈,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最终会在学界获得一定的学术话语权。

问:您从事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又为学院硕士生导师,有深厚的教学经验,您对学校的青年教师以及学生们有哪些建议呢?

答:我们学院的硕士生大部分是跨专业学习,对于硕士生,我有三个方面的建议。一是要系统学习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尽快进入学科话语体系;二是要打牢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为将来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三是尽早确定研究方向,紧紧围绕选题方向做“打桩式”研究,在做好毕业论文的同时,夯实科研生涯基础。

对于青年教师特别是青年博士,我认为首先要抓住博士毕业后的学术黄金期多出高层次研究成果;其次将科研应用于教学,把课堂中的理论讲透,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站稳、站好讲台。最后要协调好教学与科研、工作与生活等方面的关系,努力工作,诗意生活。

问:教学与工作的时间和日常生活时间可能会产生冲突,您是否遇到过这种烦恼呢,您又是如何处理生活和工作的关系,怎样解决这种烦恼的呢?

答:从本质上讲,工作与生活并不矛盾,工作是为了美好生活,而快乐生活又可以促进更高效的工作。但是工作与生活总是会有冲突的时候,毕竟人的精力有限。遇到这种情况还要看哪件事情更紧急更重要,我一般会按照事情的重要性和紧急程度来决定每天要做事情的先后顺序。在平时也会努力协调好工作与生活的关系,尽量提高工作效率,持续高强度工作一段时间后,我通常会通过做家务或者一些业余爱好来转变思维,放松大脑,以便更高效地投入工作。

问:您曾获得2018年山东省第三十二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多个奖项,请问这一切成就的取得源于什么呢?您是如何在研究中做到严于律己的呢?

答:获得这些成就,我最深切的体会是要对自己严格要求,提高自身的学术期待,尽可能地多出高水平成果。在研究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也会焦虑和迷茫,但我一直谨记我的博士生导师张耀灿先生送给我的那句话,要“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当感到困惑和迷茫时,静下心来做好当下每一件事,当学会享受做事的过程,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我在获得山东省社科一等奖之后,依然严格要求自己,后来获得国家社科基金和山东省社科重大项目立项,还获得了山东省社科学科新秀奖,入选学校高层次人才“双百工程”第二层次等。我认为要做到严于律己,最重要的是提高学术期待,也就是给自己设定阶段性目标,对学术抱有敬畏之心,尽力做好每一件小事。坚持不懈,努力耕耘就一定会有回报。

问:您在2018年时曾主持山东省社科规划一般项目“自媒体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培育研究”,请问您认为自媒体的流行对大学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自媒体深受大学生的欢迎,对他们的学习和人际交往等方面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从学习方面来看,自媒体提供了大学生学习的新载体,拓展了他们学习的渠道,为学习提供了便捷的方式,但碎片化的内容也影响了学生的深度思考,不利于他们系统知识的掌握;从人际关系方面来看,自媒体使大学生的人际交流更频繁、更便捷,数字化交往方式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一种新形式,但另一方面这种交往的虚拟性导致了人际关系的疏离,他们往往更愿意网上交流而不是面对面的交流,甚至有些人会沉溺于虚拟的人际关系,在现实中产生孤独感,导致心理困惑。所以我们应当看到,自媒体的流行在给大学生的学习和人际交往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着大学生过度依赖自媒体的风险,所以如何摆脱自媒体的“技术的附庸”成为“技术的主人”,一直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现实难题。

【教授简介】:付安玲,女,19816月出生,山东青州人,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美国密西西比大学访问学者,中宣部“马克思主义理论骨干人才计划”(“百人计划”)首批博士,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鉴定专家,教育部高校思政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教授、研究员,山东理工大学高层次人才“双百工程”第二层次人才。主要从事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以第一作者在《马克思主义研究》等权威及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三等奖,山东省社科学科新秀奖等奖励20余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及山东省优势学科项目等多项,获“最受欢迎的青年思政学者”等荣誉称号。2018年晋升副教授,2021年确认教授,2019年入选“双百工程”第三层次人才,2021年入选“双百工程”第二层次人才。

责任编辑 : 柳佳怡

邮箱:lgwindow@163.com

xinwen@sdut.edu.cn

欢迎大家通过本网投稿系统,提供新闻线索和稿件。

网站管理:山东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