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发展规划解读之二】提高学生成长成才能力 努力建设一流本科教育
作者:
来源:教务处
发布时间:2022-04-22
阅读次数:468

人才培养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建设高质量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是高校的首要任务。新时代人才培养工作,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深刻把握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内涵,明确新时代人才培养的主体,抓好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关键,才能扎扎实实做好学校人才培养工作。

近日,学校结合当前本科人才培养实际,制定并发布了《“十四五”本科人才培养发展规划》,规划期为2021-2025年,为学校人才培养绘就了快速发展的蓝图。

一、出台背景

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山东省《关于推进新时代山东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为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指明了方向,对加快振兴本科教育,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出明确要求。

“十三五”期间,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虽然得到了稳步提升,但学生全面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依然比较突出:“教师端”-人才培养理念相对落后,教学发展动力不足;“专业端”-优势特色专业和专业群不突出,新兴专业、交叉复合专业发展相对较慢;“课程端”-质量和数量有待提高,“两性一度”的“金课”较少;“质保端”-面向产出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和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尚未全面建立;“条件端”-教学资源和教学设施投入不足,网络教学资源及管理服务需要优化。

“十四五”期间,国家将深入推进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山东省将持续推进“双高”建设,把人才培养质量、教师的学术水平、教学投入、社会服务贡献等作为重点进行绩效评价,有效解决高层次创新人才供给能力不足等问题。学校立足人才培养与教育教学实际情况,在充分调研、对标学习、严密论证、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报经学校研究同意,制定了该规划。

二、总体框架

《人才培养规划》包括发展基础、建设思路与目标、主要任务与举措和保障措施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发展基础,分析了“十三五”时期主要发展成就、面临的形势与挑战、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二部分紧紧围绕提升学生成长成才能力,确立发展思路和建设目标。第三部分明确主要任务与落实措施,制定了“四深化”“八提高”“一创新”“一完善”等14项举措。第四部分从组织、制度、条件、管理等4个方面提出保障措施。

《人才培养规划》提出,要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提升学生成长成才能力为核心,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有机融合,形成结构合理、运行有序、具有山理工特色的高质量“五有”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规划》预期,到“十四五”末,一流本科教育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创新创业训练率90%以上,学生学科竞赛获国家奖比例5%以上,毕业生就业率91%以上,升学深造率30%以上,出国(境)学习交流率2%以上,高水平标志性教学成果实现新的突破,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三、任务举措

根据人才培养实际情况,针对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人才培养规划》从教师执教能力提升、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建设与教学模式创新、学生发展与综合素质提升、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教育教学条件建设等方面明确建设任务,打出“4811”14套“组合拳”。

“深化”优势特色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建设与教学模式创新、思政育人体系建设4项改革。打造一批新工科和新文科专业,打造优势特色专业集群,建成一批微专业;设立各级各类创新实验班,加强中外合作与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改革,成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联盟;加强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加强基础课程建设,加强优秀教育资源建设与评选,探索开发新形态教材,持续推进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创新“互联网+”思政教育改革,推进专业思政和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建立健全“三全育人”机制。

“提高”教师教学发展能力、生源质量和毕业生就业质量、师生信息化水平与素养、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学生实践能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学生综合素质、师范生培养质量8项能力或水平。遴选教学团队进行重点支持,培育省级及以上教学名师,提升教师教学竞赛获奖水平,实施“123”优师工程;实施招生区域分片包干责任制,实施大学生就业质量提升工程,推进“互联网+就业”,开展精准就业服务和招聘服务;推进智慧教学环境建设,构建智慧教学新生态,加强对学生学习数据处理能力;申报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和机构,建立学生出国学习语言培训中心,探索国际合作共建专业,拓展留学交流项目;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加强公共实践平台建设,建设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完善实践教学质量标准与管理流程;打造课程、活动、竞赛、实践和研究“五位一体”的双创教育生态,探索创新创业“精英班+实践班+特色班”培养模式,推进双创国际合作;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建设,加强美育、体育与劳动教育建设,加强学生非技术能力培养;加强教师教育学院建设,推动教育学学科专业建设,加强师资队伍与教育课程建设,强化师范生实习实训条件建设。

“创新”1个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以学生学习成效为导向,深化学业评价方式改革,以教学能力、教学实绩和教书育人实效为观测点推进教师教学评价改革,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方式方法,构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完善”1个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完善校院两级教学质量监控组织机构与规章制度,构建“学校—行业部门—社会机构”多主体参与,贯穿“招生—培养—就业”全生命周期,涵盖“课程—专业—学院—学校”全方位覆盖的“334”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

四、保障措施

为保证专项规划的顺利实施,促进人才培养建设目标的达成,学校将从以下4个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一是组建《人才培养规划》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依托学校教学专委会、学院教授委员会与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制定建设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清单。二是研究制定规划建设落地实施的相关规章和制度,建立工作督查制度,完善过程监督机制,严格按照各个项目的进度进行实施。三是加强教学资源建设,科学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满足实践教学需求,营造良好教学环境,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四是将规划任务和项目纳入学院年度考核,定期检查经费管理情况,及时跟踪工作进展情况,对规划建设效益开展综合评价。

五、主要特点

《人才培养规划》立足当下,结合国家和山东省相关工作要求,提出的发展目标、建设任务、落实举措、保障措施等符合学校实际。一是规划具有较高的前瞻性。专项规划小组认真学习国家和山东省教育发展规划,落实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着眼长远、放眼未来,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具有引领作用。二是规划具有较强的系统性。规划站在学校人才培养上下“一盘棋”的角度,深入挖掘教育教学中的“硬核”要素和“关键”环节,逐步分层厘清思路,科学谋划发展目标和重点建设任务,系统完善“五有”人才培养体系。三是规划具有较好的务实性。规划践行“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理念,全面梳理已有的教育教学发展成果和经验总结,找准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痛点和堵点问题综合施策,力求取得实效。四是规划具有较优的可行性。在执行规划过程中强调与各相关职能部门、各教学单位之间的协调与有效沟通,明确落实发展目标的实施路径与具体措施,按学院、按年度分解目标任务并建立工作台账,确保按时保质保量落实规划。

责任编辑:范卫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