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发展规划解读之一】提高学科建设水平助力学校内涵发展
作者:
来源:研究生工作部
发布时间:2022-04-15
阅读次数:2124

学科建设水平是学校整体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学科建设事关学科队伍建设、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的提升,在学校事业发展中具有引领作用。学科建设对于一个学校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所学校的质量和地位的高度很大程度取决于这所学校学科建设水平的高度。只有努力提高学科建设水平,才能不断提高学校的办学地位和社会影响力。

近日,学校结合当前学科建设实际,制定并发布《“十四五”学科建设发展规划》,规划期为2021-2025年,并对学科体系建设进行了远景规划。

一、出台背景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我国在“211工程”“985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基础上,实施“双一流”建设,加快推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步伐。“十三五”期间,山东省相继出台《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方案》《关于推进新时代山东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提出“用10年左右时间,实现2-3所高校在若干学科领域达到世界一流水平,20所左右高校在同类型高校中达到国内一流水平,40个左右学科达到国内一流水平,使我省高等教育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的建设目标,并开展了省一流学科、省高水平学科建设工作,加快“双一流”建设。

“十三五”期间,学校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强化重点、突出特色”的学科建设方针,实施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工程,逐步构建了省一流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学科评估为主的分层次学科建设体系。农业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机械工程先后进入省一流学科建设行列,建设期内共获批建设资金1.97亿元,极大促进了学科综合实力提升;新增电气工程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物理学等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国际商务等1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学科结构布局得到进一步优化;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进入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排名前40%,学科影响力进一步增强。2020年底,山东省教育厅公布“双高”建设名单,我校入选省属高校高水平大学“强特色”建设高校,机械工程、农业工程入选省属高校高水平学科“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学科,电气工程入选省高水平学科培育建设学科,为学校学科快速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学校学科综合实力虽然得到了明显提升,但仍然存在优势学科特色不够鲜明,优势不够突出,缺少高峰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数量偏少;新兴交叉学科发展基础差;学科评价体系和保障激励体系不够完善;学科国际影响力偏弱等问题。

“十四五”期间,在国家将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山东省将持续推进“双高”建设、2023年国家将启动新一轮学位授权审核工作等大背景下,结合学校学科建设实际,针对学科发展目前存在的问题,在充分调研、论证、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报经学校研究同意,制定了该规划。

二、总体框架

《学科规划》包括发展基础、建设思路与目标、主要任务与举措和保障措施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发展基础,分析了“十三五”时期学科主要发展成就、面临形势、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三部分内容。第二部分确立了发展思路和建设目标,紧紧围绕学校办学定位,确定了学科的发展目标。第三部分明确重点任务,从强化高水平学科建设、加强学位点建设、实施学科燎原计划、加强学科支撑融合、优化学科结构布局、加强学科国际协同合作、构建学科评价激励体系7个方面,完善学科体系,提升学科内涵,增强学科影响力。第四部分从构建协同保障运行机制、加大学科建设经费投入、强化学科建设绩效考核等3个方面提出保障措施。

三、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

《学科规划》提出,围绕学校提出的“特色鲜明、优势学科国内一流、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办学目标,以“四个面向”为指引,突出优势工科建设,提出冲击国家一流学科、构建工科优势突出、理学学科与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强力支撑、以工科为基础的新兴及交叉学科快速发展的学科格局的发展思路。

《学科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积极打造高峰学科,冲击国家一流学科;对标省属高校学科发展情况,10个左右学科综合实力进入省属高校前列,新增博士学位授权点2-3个、省高水平学科1-2个;同时在强化新兴交叉学科建设、加快推进学科国际化建设等方面也提出了明确的发展目标。

四、主要任务和建设举措

根据学科实际和发展目标,针对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学科规划》从强化高水平学科建设、加强学位点建设、实施学科燎原计划、加强学科支撑融合、优化学科结构布局、加强学科国际协同合作、构建学科评价激励体系等7个方面,明确了建设任务与建设举措。

一是强化高水平学科建设,打造一流学科。强化农业工程、机械工程2个省高水平学科建设,组建农业工程学科聚焦协同中心、机械工程学科聚焦协同中心,聚力聚焦,打造学科高峰,冲击国家一流学科。强化电气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应用经济学、交通运输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优势学科建设,培育建设省高水平学科。

二是加强学位点建设,精准培育博士学位授权点。实施博士学位授权点精准培育工程,努力增加博士学位授权点数量,积极构建理学、工学、人文社会科学结构布局科学合理的博士学位授权点体系,增强学科综合实力。

三是实施学科燎原计划,培育学科发展新亮点。支持相关学科融合交叉,凝练学科发展新方向,积极培育学科新的增长点。

四是加强学科支撑融合,促进基础学科和人文社会学科发展。强化数学等理学基础学科建设,促进其与学校工科类学科融合,建设省内一流理学学科;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等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建设,打造具有理工特色人文社会学科。

五是优化学科结构布局,加快新兴交叉学科发展。把握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重大发展机遇,结合学校优势特色学科相关研究领域,开展新兴交叉学科建设,着力提出学校优势学科特色。

六是加强学科国际协同合作,提升优势学科国际影响力。切实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实质性合作,推动优势学科国际协同合作,在国际合作研究平台、学术交流、研究生联合培养等方面加强建设,努力提升学科国际影响力。

七是构建学科评价激励体系,激发学科建设主体积极性。开展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工作,全面评估学校学位授权点办学条件和培养制度建设情况;完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不断提升学位授权点和人才培养质量。探索研究学科评价体系指标要素和内涵,建立学科内部动态质量评价体系;构建分类别、分层次的学科建设激励体系,激发学科建设主体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学科内涵发展。

五、保障措施

为加快推进学科建设步伐,保证《学科规划》的顺利实施,从3个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一是构建协同保障运行机制。强化学科龙头作用,加强部门协同,形成学科建设联动保障机制。

二是加大学科建设经费投入。设立学科建设专项资金,拓展资金筹措渠道,形成多元投入、合力共建良好局面。

三是强化学科建设绩效考核。建立健全学科建设绩效考核制度,加大学科建设成效绩效奖励,激发学科建设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六、《学科规划》的主要特点

《学科规划》结合国家、山东省对当前“双一流”建设的总体工作要求,在总结学校学科基础上,提出了学科发展新目标、新任务、新举措,符合学校学科发展实际。

一是提出了新目标。在“十三五”学科建设基础上,组建优势学科聚焦协同中心,冲击国家一流学科;实施博士学位授权点精准培育工程,努力新增博士学位授权点数量。

二是强化了学科融合发展,强基础、促交叉、补短板。加强理学基础学科和人文社会学科建设,促进与学校工科类学科融合发展,增强基础研究领域原始创新能力和提升决策咨询与传承创新能力;促进学科与新兴领域交叉,培育学科新的增长点;加强学科国际协同合作,补齐学科国际影响力偏弱短板。

三是完善了评价、激励体系,激发学科发展动力。完善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组织工作,以评促建;探索学科质量评价体系,构建学科建设激励体系,推动学科内涵发展。

四是构建了协同联动、加大投入、强化绩效的学科建设保障体系,确保学科建设成效。

责任编辑:范卫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