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学校立足于建设一支与有特色、高水平、国内知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相适应的教师队伍,贯彻落实学校第三次党代会提出的“人才优先战略”和师资队伍建设“首要工程”,加大高层次人才和青年博士教师的引进力度,科学系统设计教师成长发展体系,坚持高端引领、整体开发、服务发展,注重解放思想、创新制度,聚焦激发教师队伍创新创业活力,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倾力构筑人才集聚发展新高地,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实施“人才优先战略” 提高人才引育成效
人才是第一资源,学校大力实施“人才优先战略”,不断完善人才引育机制和政策制度体系,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在“育、引、用、管、服”上下功夫。学校人才工作创造多个首次,首次引进国家重点工程人才专家、长江学者等高端人才,首次引进中国台湾地区和非华裔外籍人才,首次招收全职外籍博士后,山东省外专双百计划实现零的突破,人文社科首次引进人才入选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学校自主培育国家级人才数量、质量双提高,1人入选国家重点工程人才专家,2人当选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1人入选法国欧洲科学、艺术与人文学院院士、1人入选山东省引进顶尖人才“一事一议”项目、1人入选“齐鲁之约”泰山学者特聘专家、1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现拥有国家级、省部级人才75人。学校引进博士数量一再取得突破,2017年始年度引进博士首次突破100人,2019年12月具有博士学位人数突破1000人。新增2个博士后流动站,2019年获批农业工程、电气工程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获评2018年度山东省人才工作先进单位。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打造高水平教师队伍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强化人力资源开发理念,出台《教师岗位任务与考核指导意见》《绩效工资办法》《专业技术岗位评聘实施办法》等十余项人才人事制度,实施教师岗位考核评价制度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职称制度改革三项重点改革,完善人事服务、教师培养、薪酬管理和社会保障四大工作体系,实现岗位聘用为核心的用人制度、岗位绩效为核心的分配制度、合同管理为核心的岗位聘期考核制度、科学有效的教师选育机制、高质量的人事服务制度机制的五个工作目标。通过深化改革,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打造优秀的教师队伍,让每一位教师都主动成为“驱动单元”,不断完善具有活力的教师队伍制度机制保障体系。省教育厅2020年第21期工作简报以“解放思想 创新制度 人才优先 改革攻坚”为题对我校人事人才工作作了专题报道。
人人都是驱动单元的“动车组”发展模式形成
2018年4月,学校进行了第二轮岗位聘用期满考核与第三轮岗位聘用工作,严格聘期考核,教师岗位能上能下。出台了教师岗位任务与考核指导意见,聚焦教师考核评价中的难点,校党委书记吕传毅提出两个“不放水”的要求,即第二轮考核“不放水”,第三轮聘用“不放水”,掀起一场悄然的革命。基于岗位管理的“设岗聘任、晋升晋级、考核评价、分配激励、流转退出”五位一体的教师职业发展激励约束机制科学建立,突出学院在学校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引导教师发挥所长,分类特色发展,鼓励教师在学生教育管理、专业建设及教学服务、实验室建设、学科建设与评估、科研平台建设、学术团体履职等方面承担立德树人职责和公共服务职责,让每一位教师都主动成为“驱动单元”,使学校“从火车变动车”,这在学校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深化职称制度改革 让优秀人才竞相涌出
出台新的教师、辅助系列专业技术岗位评聘工作实施办法,更加突出“五个注重”:一是注重分类评价。将教师岗位分为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型、科研为主型、成果转化型四种类型,评聘实行业务条件“1+1+X”创新模式,第一个“1”指教学最低要求,第二个“1”指科研最低要求,“X”指各学院自主增设相当水平的业务条件要求,使评聘条件更符合学院发展实际和学科专业特点。二是注重快捷高效。在校内人才中实行教授确认制,在引进人才中实行教授、副教授直聘制,在教授中设置终身教授岗位,打造人才成长强力引擎。三是注重青年教师成长。对一些职称岗位申报高一级岗位任职年限或申报条件放宽限制,减少论资排辈,为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助力搭台。四是注重本职工作内容评价和工作实绩。辅助系列对发表论文等成果要求更加符合岗位履职特点,在实验技术、工程技术、会(审)计3个系列增设正高级岗位。五是注重成果质量。以破除“五唯”为导向,实行代表作评议制度,不再片面讲成果数量和形式,而是以追求质量和内涵为主,适度考虑数量。
高层次人才“双百工程”建设成效明显
唯才是用、引育并举。2017年学校出台校内高层次“双百工程”建设遴选办法,探索“任务期满考核验收做法和分类考核反馈”机制,多元化薪酬体系使教师待遇与自身最大价值相适应,稳定现有人才队伍,不断激发人才释放更大潜能。经过4年的建设遴选,入选一层次4人,二层次27人,三层次54人,四层次90人,合计175人。入选者取得丰硕成果,其中,张学义教授获得2018年山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李平教授2019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并荣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周晋教授2018年入选泰山学者青年专家。付安玲教授获得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公茂刚副教授入选山东省理论人才“百人工程”。
教师成长发展工程推动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
“十三五”规划提出了教师成长发展工程,运用模块化科学思维和工作方法,为教师“驱动单元”镶嵌精准的师德荣誉、制度激励、高端引领、双百工程、进修培养五个“成长模块”。师德荣誉模块,铸就优良师德师风。倡导广大教师全力做到“爱学生、有学问、会传授、做榜样”,全方位培养锻造一支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的教师队伍。制度激励模块,激发教师内在动力。为教师的成长发展建立了一系列制度机制,让教师发挥所长,立足岗位多出业绩。高端引领模块,优化结构提升水平。打造高水平创新团队,打破学科壁垒实现相关学科交叉融合,带动教师成长成才。积极承办泰山学者主题沙龙、举办泰山学者学术论坛,教师积极参与,为教师跟踪国际学术前沿发展动态提供了很好机会。双百工程模块,诠释知识就是财富。入选人才提升待遇,实行年薪制,使教师获得与自身最大职业价值相适应的待遇,既体现了对知识和人才的尊重,也最大限度激发和释放人才的潜力。进修培养模块,全面开阔教师视野。加大访学研修等项目派出力度,学校出台推进教育国际化实施意见,教师的研修积极性显著提高。教师的教学执教能力、科研能力、实践与创新能力有了明显提高,成果数量明显增长。2016年以来,获得山东省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4人,二等奖3人,三等奖10人,优秀奖23人。教师科研成果的产出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大大提升。一批学术大咖活跃在校园内,一批青年骨干教师竞相涌出,广大教师爱岗敬业、拼搏进取,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学校新时代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的良好局面逐步形成。
校城融合发展为教师职业发展迎来社会八面风
校城融合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学校政产学研的深度融合,人才共享共用、平台共建、“一人双岗”计划等工作的推进,为广大教师走出校门锻炼成长提供了广阔天地,教师也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解决了一大批技术难题。温广武教授领衔的工程陶瓷研究院、兰玉彬教授领衔的生态无人农场研究院、毕玉遂教授领衔的新型聚氨酯材料研究院、赵玉刚教授领衔的先进制造研究院、张学义教授领衔的汽车电气技术研究院、徐丙垠教授领衔的智能电网研究院、王鸣教授领衔的清洁化工技术研究院、王志民教授领衔的齐文化研究院以及淄博发展研究院等平台,出人才、出成果、出效益,为淄博市新旧动能转换、企业转型升级、经济结构调整和政策咨询作出了重大贡献。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十四五”期间,学校将继续坚持师德首要标准,大力实施“人才优先战略”,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龙头,以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以提升教师队伍国际化水平为导向,以培育创新团队和教学团队为主线,坚持不懈推进高质量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助力学校高水平大学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