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系统
首页  专题报道  身边的榜样  最美教师、最美教育工作者   
王柏松:师者之心 常怀敬畏
作者 :
来源 : 党委教师工作部
发布时间 : 2020-05-26
阅读次数 : 614

南宋理学家朱熹说:“君子之心,常怀敬畏。”敬畏之心,与其说是一种人生态度,还不如说是一种思想境界,尤其是更应作为教师必备的一种职业情愫。2002年王柏松教授从东北师范大学毕业来到法学院工作,18年来,他担任了行政管理专业的“政治学原理”(双语)、“国际政治学”(双语)、“行政学经典著作选读”(双语)、“中国政府与政治”等专业课的教学任务,满腔热忱投入到教书育人工作中去,把敬畏道德、敬畏学生、敬畏课堂和敬畏荣誉这“四畏”深深地融入他的教学事业中。

敬畏道德,让道德教育自然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之中

敬畏道德,因为教师是从事传承和塑造学生品格的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著名教育家斯霞曾说过:“要使学生的品德高尚,教师自己首先应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教学生怎样做人,首先教师自己要知道怎样做人。“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教师工作具有较强的示范性,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是教师的美德,也是学生道德的先导。三尺讲台上,一定要努力引导学生铭记责任、传承、宽容、感恩、健康、勤奋、快乐以及重视学生思想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性。

拿王柏松所讲授的“国际政治学”双语课为例,这门课不仅要培养学生具有基本的国际政治素养,掌握研究国际政治的基本逻辑和技巧,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深刻领悟到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及其在伟大复兴中应担负的责任。为此,在教学过程中,他把自己的爱国情感和责任感深深地融汇到课程教学中,第一节课便和学生一起承诺:一定要以中国人的道德观念拥抱人类的伦理法则,要以东方人的价值观念积极审视其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历史方位,要以自己祖国的利益维系鼓励对世界的贡献。在他的这些思想影响下,学生们不仅能够站在人类和祖国的立场上思辨国际关系,而且能够普遍认识到“我们没有颓废放弃自己的任何理由与权利,却有着武装自己发达国家的绝对义务”。除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外,王柏松还在课程教学中还要培养学生的国际主义精神。在中国式理想主义—“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和“一带一路”倡议的讲授中,他让学生深知,“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用文明共通的逻辑,超越了西方简单现代化线性进化的逻辑,激活了人类文明共同复兴的美好愿望。

这种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情感在教学中的相互融汇更有利于激发与塑造学生的责任、尊重、宽容、创新与合作品格。2003级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10周年聚会时对王柏松评价道:王老师是我们的人生导师,在我们的人生关键阶段给予了我们醍醐灌顶的提示。王柏松在教学中一贯追求的道德至上,为广大教师树立了师德的榜样。

敬畏学生,让因材施教教育理念成为一种坚定的职业恪守

敬畏学生,因为学生承载着家庭的希望,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大学并非仅有大楼大师,更应有大爱。作为教师并非仅是传道、授业、解惑,对学生的关爱更是学习教育的催化剂。只有关爱学生,珍视和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尊重是教师亲和力和公信力的核心,教师要以平等和尊重的态度,用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陪伴和激励学生向上而立。无论课上还是课下,都要尊重学生的感受,及时关注学生的反馈。既要重视教的效果,也要重视学的动因。多启发、多引导,让学生主动地学、积极地学、端正地学。这些教育理念已深深地融入到王柏松教授对学生的日常教育和培养之中。

王柏松所讲授的课程一半以上是双语课,这给一部分英语综合能力差的同学带来了挑战。为了不让这些同学对课程失去兴趣,他利用课下时间帮助他们补习英语基础知识、提高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对于他们学习上取得的点滴进步,他不仅在课上及时表扬,而且在课下通过QQ、微信或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给予适时鼓励。一个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曾对《国际政治学》双语课不感兴趣,上课玩手机,甚至还有逃课现象。王柏松了解这一情况后,主动联系该同学并根据他的情况制定了提高其英语水平的阶梯计划,在他“私人定制”的帮扶下,该同学不仅上课能听懂英语、踊跃发言,还积极参与到课程情境模拟的双语表演中。为此,他通过QQ给王柏松留言:“尊敬的老师,当我对双语课乃至自己都丧失信心的时候,是您的耐心指导和帮助使我自省、自信和自强。”王柏松教授通过数以百计的“私人定制”帮扶,不仅使越来越多的学生摆脱了双语学习的障碍,而且使他们获得了双语自尊、自信与自强,也为他们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开辟了一条新路径。

王柏松教授教书育人远不止在课上,他还利用课下时间与学生沟通,谈学习、谈理想、谈人生已经成了他和学生们的交流常态。在每门课程即将结束时,他给选课学生分别留言,对他(她)在课程学习的表现给予中肯评价,话语不多却让学生们深受感动。这种看似平常的做法,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增加了信任、促进了和谐。

学生们普遍认为,“经师易得,人师难求”,王柏松身上体现了业师、经师和人师的高度统一,这种宽容学生的品格是一种至高的境界。一个真正的好老师,应该对于学生成长有一种深刻的尊重,教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和创新,学会与他人合作,形成健全的人格、良好的身心,促进全面发展。就像王柏松教授所说的:“学生走出去从事什么职业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一生是健康的,品行是正直善良的,永远有自己创造快乐的能力。”

敬畏课堂,让课堂成为师生精神的天堂

敬畏课堂,因为它承载着教书育人主渠道的神圣使命。王柏松珍视教学,这是他钟爱的事业,更是他生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好书是他的最高奋斗目标,也是他永无止境的追求。他非常欣赏一位全国优秀教师获奖时所说的一句话,“我教书的时间越长越感到害怕,因为教师的失误,生产出的不是一个废品,而是影响一个人的一生”。王柏松对此深有同感,以“国际政治学”双语课为例,虽然这门课程已经连续讲了十多年,但每次上课前他都担心所讲的内容和采纳的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是否对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产生效用。正因为心中满怀着对课堂的敬仰、庄重、虔诚和肃穆,他对教学工作始终小心翼翼、一丝不苟,再熟悉的课程也要课前重新准备、精心设计。

在王柏松教授及其教学团队的辛勤努力下,2010年,“国际政治学”获批山东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立项。为更好地发挥这门双语课程的示范性,他和课程组其他教师继续推进教学改革与实践。教学模式上,没有效仿西方经典的双语模式,而是在教学实践中探索了行之有效的渗透型、交叉型和渐进型双语教学模式,这几种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双语思维培养与锻炼的作用效果非常明显。教学内容上,在中西方成型的权威知识体系基础上,为适应时代的要求,不断注入新的内容,实现了教学内容恒定与动态的统一。教学方法上,探索并实现了传统讲授法与互动式、案例讨论式、启发式和翻转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的融合运用,潜移默化地把创造力和独特思维传授给学生,既培养了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又增强了学生自主、自愿、合作的学习能力。教学手段上,充分发挥网络教学平台的功能,实现了课上课下、线上线下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教学资源上,注重引用原版教材和自主开发双语教材相结合,注重编写经典案例和动态案例相结合,注重撰写中英文原著与出版译著相结合。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王柏松带领的团队出版了英文教材《International Politics(2011)》、英文专著《International Politics: Theories and Paradigms(2012)》、中文专著《中国新安全观及其安全战略研究》(2016)和译著《有趣的时代:美国应如何处理中美关系》(2018)。教学资源的系统建设为学生双语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奠定了基础。考核方式上,以形成性评价为主与终结性评价为辅相结合的考核方式,量化学生的过程努力,激活学习原动力,使学生在这一动态的、激励性评价中逐渐自信,变得主动。教学反思上,除了对课程的整体教学质量反思,还要做到动态反思,让问题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就能够得到解决。课程教学改革成效显著,学生在课堂上不仅更加自主,而且实现了学、思、用的高度统一。

王柏松认为,课比天大,课堂教学是教师人格魅力和知识魅力的最重要显现,是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关键所在。因此,敬畏课堂应成为每一位教师永恒的价值追求。 

敬畏荣誉,让荣誉成为教书育人创新征程上的新起点

敬畏荣誉,就要深刻感触荣誉的精神实质和鲜活内涵。教师只有对荣誉常怀敬畏之情,才永远不会懈怠、破坏和践踏荣誉,才会在教书育人上不断有新的创造。

满怀对道德、学生和课堂的敬畏之心,王柏松在教学工作上取得了优异成绩:

一方面,他所指导的学生毕业去向稳定,2004-2019年,指导的107个本科毕业生,有52个考取了北大、人大、复旦等高校国际政治、外交、政治学理论方向的硕士研究生,有13位同学分别考上了国家、省、地国家公务员。

另一方面,他本人获得了很多荣誉称号。2005年、2011年和2016年三次荣获学校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2005年获学校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2007年和2011年,两次获省级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荣誉称号,2009年和2010年两次获学校优秀教师荣誉称号,2004-2018年,连续15年获学校教学质量奖,2009-2019年,连续6届获学校教学优秀奖,2011-2014年,获学校第一届教学质量免评价荣誉称号,2011年,被评为学校第五届“我爱我师—我心中最爱的老师”,2014年被评为学校“师生满意的好老师”,2014年,获学校第三届教材评比一等奖,2016年被评为学校“大学时期,我心目中最好的老师”,2016年获学校优秀班级导师荣誉称号,2012-2016年,两次获得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2017年荣获学校“教书育人标兵”荣誉称号,2017年被评为学校第四届教学名师荣誉称号,2018年荣获学校“奥琦玮优秀教师奖”荣誉称号。

虽然获得了如此多的荣誉,但王柏松对教书育人的追求还是一如既往地执着,对道德、学生和课堂的敬畏还常存心中。正如他所言,荣誉只是自己努力的历史印记,要取得更大的突破还需要不断努力与创新。师者只有常怀敬畏之心,才能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继续创造辉煌。

责任编辑 : 范卫波

邮箱:lgwindow@163.com

xinwen@sdut.edu.cn

欢迎大家通过本网投稿系统,提供新闻线索和稿件。

网站管理:山东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